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 2 0世纪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 ,唐代文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集中了许多优秀学者 ,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 ,选题广泛、新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 ,但研究的热点较集中于大作家。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注重实证 ,深入细节 ,工具书的编纂和作品的翻译、整理卓有成果 ,关注宗教、思想与文学的关系 ,对中唐文学的特别关注尤为引人注目。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多研究综合性的问题 ,视角新颖 ,较为关注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也比较注意叙事文学。  相似文献   

3.
冯利华 《求索》2011,(8):257-257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精英阶层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两宋的名门望族,其文学精神与社会思潮、学术风气皆有密切联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学术界极少关注宋代精英阶层与经学研究、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关系,更无系统研究此类问题的专著问世。  相似文献   

4.
该书导论《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中介绍说:“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韵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甚至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的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冀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及内在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功利文学观,推动着我国文学从古典转向现代。考察这种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和性质,纵的方面是中国文论实用观念的新发展;横的方面,其又处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下,特别受到明治维新的影响。所以,功利文学观看似学古的,其实追求的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现代性的有关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两方面入手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总体上而论是一种近代性质的文学”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不能用西方文学发展的模式来硬套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 ,而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实际来讨论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不单是一门有关写作技巧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我们认为重绘中国文学的叙事学图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的叙事学图谱里,我们不仅仅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还要重视文学的内核——对感时伤生、时间的相对性、生死意义等的思考和追问;建立故事对同质文化的穿透力;特别要重新召唤中国文学对时间问题的追问;同时写作者还应该对当下文学界大行其道的相对主义和犬儒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抗拒,重建作家的价值立场,恢复中国传统文学的史传传统。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四年来新时期文学的成就和突破表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是这次在昆明举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这是一次内容丰富、扎实、真正贯彻了“百家争鸣”精神的讨论会。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二十多所大专院校的教师和文学研究人员以及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人士共307人参加了讨论会。大会共收到论文63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应邀在会上作了介绍外国文学的发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冯牧就四年来新时期文学的成就作了专题发言。与会同志认为,四年来我国文学日益走向繁荣,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非洲现代文学:种族、环境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的泰纳有个著名的文学三要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①这是解读文学的三个角度.我国非洲文学研究极为薄弱,②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批学者先后出版了非洲文化和文学的相关著作和译作,然而,关于非洲文学的专门研究至今仍处于翻译和介绍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中国学界把非洲文学界定为东方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往往从东方文学、后殖民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理论角度去解读非洲文学.  相似文献   

10.
庄子养生论中曾多次谈到了读书、创作对养生的作用和意义,文学活动成为庄子静养延寿的一种重要手段。庄子静蓄厚养的养生观念与文学活动中特别注重凝练人的内在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文学养生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也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更好地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服务,为热爱和献身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收集、珍藏、展示、交流、研究、教学的平台。建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文学形式研究是赵宪章教授积极倡导并躬身践行的一种文学研究模式。文学形式研究融合了西方形式理论和中国主题学研究的优势,主张通过文学形式阐释文学的意义。文学形式研究的理论倡导及其成功的实践操作为中国文艺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尽管文学形式研究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是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3.
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他们外国人,而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看不起自己,互相看不起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逝,好像在宣布一个大师时代的结束。巴老走后,谁来执掌中国作家协会帅旗,成了一个焦点。继茅盾、巴金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干脆讲:“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关于文学大师,在刚刚开过的文联、作协盛会上,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还特别提到:“…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后,在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下,都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几乎所有的城市成为无边的工地,在林立的摩天大楼的背后,被遮蔽的是如火如荼的圈地与拆迁运动.借着都市化的东风,城市文学/都市文学也就成了文学新贵.许多研究者将城市/都市文学与现代性挂钩,甚至用"城市/都市现代性"概念来概括其本质特征.笔者在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中专门设有一章,标题为"90年代小说的城市焦虑",其中特别关注1990年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即时间维度上的新旧杂陈与空间维度上的异质混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敦煌学研究发端于敦煌文学研究,在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中,敦煌文学研究成果是最为突出的。截至目前敦煌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然而,随着敦煌文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及时地总结近百年来敦煌文学整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将有助于敦煌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有助于推进、深化敦煌文学研究,有助于敦煌文学作品真正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6.
李保杰 《求索》2010,(1):185-186,203
美国西裔文学历史悠久,起源于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征服,早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由于文化、地理、政治和种族等原因,主流英语读者群对西裔文学了解甚少。20世纪以来,西裔作家开始使用英语或者双语进行创作,西裔文学才逐渐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西裔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西裔文学作品已经摘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西裔文学及其研究受到美国文学研究界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流散主题和文化杂糅是当代西裔文学叙述的重要内容,不同族裔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书写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张弘 《小康》2008,(2):86-87
钱理群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考察,对20世纪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我的精神自传》是他做知识分子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他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对70年代末至今中国文化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他以鲁迅为自己的精神资源,持续进行着自己的社会批判,并表达着自己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 ,深受日本文学的浸润、影响 ,与之有着直接而复杂的关系。具体言之 ,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关于小说之主脑为人情的观念 ,经由周作人传入中国 ,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学突围 ,标示了“人情”文学方向 ,使近代政治话语文学开始向现代以人情话语为中心的人的文学的转型。然而 ,民族传统文学功利性的审美观 ,特别是现代启蒙意识 ,决定了现代作家虽认同于《小说神髓》的人情说 ,却又能根据中国文学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现代文学的人情叙事区别乃至超越了《小说神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宋巍  董慧芳 《求索》2005,(8):132-134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文学的审美诉求。其内涵具有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此烛照文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蔡安延 《理论月刊》2005,(8):123-124
文学文体学是一种处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应用.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文体学、西方文体学与中国对西方文体学的研究.文学文体学的阐释套路是一面借助阐释经验、直觉与洞察力,同时反对一味凭借主观想法,主张对文本的细读,并要求言之有据.其分析的对象的类型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