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另一些论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本体论。仔细分析这些观点,我们会发现其间的分歧首先是基于对本体和本体论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 一、对本体、本体论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  相似文献   

2.
在概括分析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对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作了多方位的界定,对全球化进程作了哲学的反思和辩证的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作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认为中国必须跻身于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探讨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哲学观点,对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同志的经济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拟就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哲学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也是毛泽东研究经济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  相似文献   

5.
庾虎 《求索》2012,(2):74-76
消费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突出现象,西方许多学者通过对消费现象的解释形成了消费与经济全球化间关系的理论。这些理解大多是带有批判性质的。但是,仅仅对经济全球化中的消费现象进行批判仍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存的生产方式来思考其消费的本质,进而达到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解。对此,马克思作为全球化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有过本质的透视。  相似文献   

6.
如何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些基本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理论界,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还带有某种片面性观点,这种观点的存在和作用,直接影响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观点和方法,而是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它包括一系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哲学观点分析经济、政治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既使学生从理论高度加深对经济、政治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犤例一犦理解对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运用观点:“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盾的主要方面”等哲学观点。引导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个方面起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着事物的性质。经济制度的实质是生产关,确立什么样的生…  相似文献   

8.
孙晓喜 《人民论坛》2012,(11):150-151
西方历史哲学在"体系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分析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又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发展为一种"历史的诗学",展示了一个历史思维不断跃迁的逻辑过程。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下,历史性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更新与提升,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9.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凭借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全球化进行界定、理解和总结。首先,社会学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时空变化、全球意识、全球体系、全球性共识等角度对全球化进行定义。其次,社会学提出并阐释了全球性、全球主义与全球化的区别,深化了对全球化现象的理解,这是社会学对全球化研究做出的最有特色的贡献。本文在对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西方社会学领域的全球化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共识是指多元主体形成的共享性的认识和理解,它以差异为前提,是人们积极建构的结果,具有历史性、变化性、公共性、主体间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哲学史中的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批判解释学、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对如何形成共识都作出不同解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共识是主体间以理解为取向的精神交往活动,是理解之主体间性的整合形态,是意义的规范结构。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170年前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作并发表的论战性著作。这部著作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思路。从写作逻辑上看,马克思首先从现实的经济现象切入站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对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批判。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哲学历史观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因此,在解读这一文本时,我们要透过文本本身所凸显出的描述逻辑寻找到其深层的本质逻辑,揭示出马克思思路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发生学思路,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部经济学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围绕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关系的争论形成了两种对立观点,全球化要么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要么强化了国家主权。本文从国家主权的多侧面内涵这个视角出发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相互依存主权、国内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和国际法主权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著述中 ,唯有“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基于此 ,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 ,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 ,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经济理论是人们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概括和总结,目的在于正确认识经济规律从而指导人类经济活动。从哲学的视角来理解经济理论的合理性,有助于认识经济理论存在的条件和依据,更好地把握其合理性的本质,推动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念又称类、并相,是柏拉图全部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如何看待理念、如何理解理念,决定着我们对待柏拉图全部哲学的态度。以往的哲学界认为:柏拉图之理念,是一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派生具体事物的东西。o因而其哲学是不可救药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并予以全面的批判,这种传统的观点,态度明确,旗帜鲜明,然而,却包含了过多的情感色彩和武断成份。因此,现在有必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其“理念”一词予以重新的认识和理解。理念是一哲学概念,为什么首先要确定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呢?这是因为,哲学研究和其它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还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值得商榷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这一观点可以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动因、外在形式、内容和主体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8.
经济哲学是根据哲学思维方式反思人类经济世界而形成的哲学理论。因此,经济哲学研究既包括,对经济理论的哲学反思,也包括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哲学反思,还包括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是关涉如何理解和研究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终结”之后哲学将以何种形式存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给出了一些回答,但这些回答尚未形成共识。中国传统哲学的“蕴含性”存在形态对于理解当代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种启示,通过考察传统哲学的词性,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哲学将以“哲思”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20.
哲学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讲授原理和方法论,更应真正理解和把握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中遇到的一些真实问题:教材观点与经典著作观点、与中外著名哲学家观点间的关系问题,哲学理论(知识)与方法论(知识)间的关系问题,并采取恰当的处理策略,方能真正达成哲学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教材观点与经典著作观点间的关系及处理策略《生活与哲学》作为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的教科书,其中阐述的观点与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