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前,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士官支委普遍存在一些“亚健康”状态,有的是思想问题,有的是能力素质问题,有的是学习方法问题等等。对于基层党支部,要通过调查分析,查出“病症”,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并帮助其“按药方吃药”,确保士官支委队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9,(5):18-19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就把学风问题与党风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指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学风问题缘何成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调查研究更要有“问题意识”。借用康德的一个说法,调查研究没有问题意识则空,问题意识离开调查研究则盲。“问题意识”不仅指向思想理论本身.更是面向现实生活与时代问题的。一是要带着问题下去。在社会加速转型、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关键的一步。本文作者在分析“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具体措施,这对于当前做好“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前,面对换届,一些领导干部有这样的心态:“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是前任的,解决好了是前任的政绩,解决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不如放到一边;“旧官一走了之”:反正要离职卸任,有矛盾能拖就拖,问题留给下任,自己“善始善终”:于是,问题“击鼓传花”:最终变成无头公案、“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学博 《廉政瞭望》2014,(23):63-63
有时当工作推进不顺时,有的干部会声称,“不是我们没努力,都怪机制不健全”;促进发展出现失误时,有的人会辩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强力推进时,有的则振振有词,“先得建立完善制度”。在这些人眼中,任何问题讨论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制度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相似文献   

7.
继英国哲学家休谟明确区分“事实”的知识和“价值”的知识问题之后,“事实”和“价值”便作为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探讨。能否从“事实”推导出“价值”,成为诸如价值情感主义、规定主义、新自然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关注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认为,实践是沟通“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桥梁,为解决“休谟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这对于我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龚斯宇 《廉政瞭望》2014,(18):70-71
上班时间娱乐休闲、干部“走读”、利用各类宴席借机敛财……这些在老百姓眼中的“小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正风肃纪”,全省上下都在探索。经过实地调研,四川省委提出“9+X”的治理模式,“9”为全省各地的共性问题。如政绩观不正确等,“X”即为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的个性问题。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各级党委要坚持在‘聚焦、碰硬、深入’上下工夫,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1.
袁浩 《学习导报》2012,(20):30-30
当前,一提起干部的作风问题,很多人都会用“庸懒散”来形容,但笔者以为,“庸懒散”固然需要整治,瞎“忙乱”也应当引起重视。与“庸懒散”相比,干部如果患上了“忙乱症”,其危害性同样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自立。所以,自2泄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这个问题更是被提到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我国“三农”问题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出现了喜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2,(16):42-42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时,有一次对毕业生演讲,赠给他们“三味药”,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问题丹”,即大学毕业生在踏八社会之际,脑中留下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时常鞭策自己继续探索。“问号”是探究问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党情     
刘云山:不能用笼统的抽象问题代替具体的实际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表示,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四风”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多和少、重和轻的问题。“不能用笼统的抽象问题代替具体的实际问题,不能用本单位机关干部职工反映的福利待遇问题代替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作风问题。”问题找得准不准要向群众反馈,整改措施实不实要接受群众评判。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  相似文献   

17.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2,(16):42-42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时,有一次对毕业生演讲,赠给他们“三味药”,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问题丹”,即大学毕业生在踏八社会之际,脑中留下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时常鞭策自己继续探索。“问号”是探究问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四风”问题:根源、危害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风”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名利思想、懒惰作风及群众观念淡化,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及制度和体制的缺陷,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及社会心理上的原因等等。其危害表现为:违背党的“执政宗旨”,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阻碍“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四风”问题,求准确发现问题,求领导带头解决自身问题,求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3,(19):5-5
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坚持“一把手”作表率,推动领导干部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把自己摆进去。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四风”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多和少、重和轻、深和浅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都要带好头,深入具体地查摆问题。不能用笼统的抽象问题代替具体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