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杉 《世纪桥》2014,(6):53-54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错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法律实践存在脱节,较难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法治实践的客观要求。为培养落地法律人才,我们要从建立有特色的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法学教育实践平台、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建立与实务部门合作培养的机制等方面,构建"落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婷婷 《世纪桥》2014,(5):38-39
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从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取向的必要性,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实践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学生成为法律应用型人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期待改变我国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建华 《世纪桥》2007,(10):68-69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虽然引进时间不长,但是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下,其发展还面临着非常大的障碍和困难,如何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使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发展走上一个健康的轨道,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比分析了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教育特征,简要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论述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内涵特征,并结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试点工作,阐释了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规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定格的基本规律——德法兼修规律,法治人才培养途径的基本规律——法学知识教育与法律实践历练相结合规律,法治人才培育环境形成的基本规律——法学学科体系、法治文明与法律院校特色同步建设规律,法治人才培养标准建构的基本规律——法律思维培养、法学方法规训、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人格塑造协同完善规律。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的实践转型,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促动法学教育改革、提升中国法治文化、贡献世界法律文明的重要意义。现代中国的职业导向型法学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要真正达到法学教育植根于实践、着眼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这一目标,应当明确法律人才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应致力于形成基于实践、关心实践、服务实践的理论观,应着眼于法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实践转型,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锐意独创。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能力;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实践;要注重素质,更要注重伦理。法律人才培养的成功,外部激励只能起部分作用,核心因素仍是教育者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双元为基础,以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学徒制时代内涵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学生的过程和机制,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双创教育融入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法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大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审视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剖析了成因,进而提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律职业化建设,在法律职业化建设中法治人才队伍是关键环节。当前,高等法学院校是法治人才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法学教育成为支撑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为法律职业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法学教育要与法律一线工作岗位衔接,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法学教育应与实践对接,明确职业能力导向,培养学生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技能与职业伦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理论无论在目标定位、理念、模式上还是在具体制度上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的需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我国法学教育引入、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对"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1.
陈露  何颖 《世纪桥》2011,(9):76-77
我国本科阶段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应用型法律人才必须具有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和操作的能力。以此为目标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模拟法庭教学在实践中并未给予足够的认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该将模拟法庭训练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进一步完善。同时亦应加强法律诊所作为实践教学方式之一对提高学生法律实践工作能力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认识。在法律实践工作部门的实践教学必须设计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2.
张兰芳  孟喆 《求实》2006,(Z3):283-284
一、法学实验窒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21世纪是我国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飞速前进的时代,社会各方面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法学教育如何面对新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高等法学教育培养的不仅应是理论知识扎实的法学人才,更应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应用人才作为目标。近几年,许多高校也进行了类似尝试,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校内  相似文献   

13.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互依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只对那些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人开放。但是在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分离与脱节已成体制化。统一司法考试为适应对高素质法律职业者培养的需要、实现法学教育体制重构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已成为世界法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目前,在我国高校法学院系推广该教学模式,无论对法学教育本身还是对我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建设资源、制度保障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普及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如海 《党史博采》2005,(12):31-32
诊所式法律教育现已成为世界法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目前,在我国高校法学院系推广该教学模式,无论对法学教育本身还是对我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建设资源、制度保障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付媛媛 《唯实》2009,(11):72-75
中国当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极度匮乏,法学教育亟需改革。职业精英教育应成为法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法学具有实践性、技巧性和精英性的学科特性,在对比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法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中国法学教育应进行“本硕贯通式法学教育模式”的尝试。同时,根据学术科研类、应用专业类和其他类这三种不同的职业分类制定出专门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7.
同一般的法学教育相比较,党校法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象的特殊。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可见,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其基本任务是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培养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以及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等。党校法学教育的对象自然也是这几类人。而其他方面的法学教育的对象成为普遍公民或为一般干部等。 第二,目标的特殊。由于党校法学教育的对象特殊,必然带来目标的特殊。作为其他方面的法学教育,其目标一般是:一、培养法律专门人才;二、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以及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基本法律知识等。但是,作为党校法学教育,其目标既不是培养法律专门人才,也不仅仅是对普通公民或一般干部那样的要求。笔者认为,党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实际上是介乎于上述两种目标之间的一种目标,即低于对法律专门人才的要求,而又高于对普通公民或一般干部的要求,并着重在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理论品格,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争议出发探讨我国的法治进步,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法治进步的重大理论意义。基于社会主义性质,关于我国法律的"阶级性"争议问题得以解决。尤其近年来,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关系的探索,既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因历史局限而未能深入阐释的地方,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实践,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空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合作学习法在高职院校法学教育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学习是"实践法学教育"中对应的新型学习方法,在国内法学教育中的实践和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合作学习法在高职法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和具体规划等方面进行说明:"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的学法"为具体研究内容,突出学生以小组形式的参与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学生学法的改变来促成教学方法的改变,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比分析了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教育特征,简要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论述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内涵特征,并结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试点工作,阐释了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