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进城的。当时无人在家 ,他搁下背兜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 ,楼上的张婆告诉我 ,她下楼撞见父亲 ,以为是盲流 ,喝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 :“这是我儿家呢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 ,父亲正在厨房择菜 ,他像了错的孩子 ,局促地站起来 ,搓着双手 ,目光游移 ,嗫嚅着说 :“下次 ,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灵受到创伤 ,欲安慰他一番的 ,岂料他不但没有半点委屈和愤慨 ,反而以为自己丢了我的丑而深感惭愧 ,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家里不宽敞 ,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 ,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  相似文献   

2.
马迎 《中国保安》2005,(8):50-51
闲暇的时候,我经常到父亲单位那边一个空废多年的库房里去玩,打打球、跑个步,可以不管外面的天气如何变化。每次都有一个40多岁的管理员为我们打开大门、拉亮大灯,无论男女老幼,都非常亲切地叫他“老常”。老常工作特别认真,人也很好,当我提出想要采访他的时候,他笑着说:“我是一路苦过来的,怕没啥能帮你的哩……”苦也好,没啥说的也好,老常还是“帮”了我,他的讲述,令我感动,令我沉思……我是个河南人,今年42岁,算起来,打工的时间已经有20多年了。我出生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作为家里的老大,我很自然地在小学毕业后就放弃了学业回到村子…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父亲,一个在北京做保安的父亲。因为儿子有一个做保安的父亲,所以他见到他父亲的时间还不如他每天早晨喝牛奶的时间多。因为“非典”的缘故,今年六月份的休假泡汤了。儿子在电话里说:“我想你。”一下子把我激动得眼泪汪汪。等我回过神,才有点明白,我想儿子是真的,儿子想我,怕是“别有用心”。儿子是很现实的,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叫“叔叔”的爸爸对他不错。“叔叔”每年的六月份到家里一次,会给他带好吃的好玩的。叫“叔叔”的爸爸会抱着他出去玩儿,而且肯为他花钱。更重要的是,当妈妈向他动手挥舞鸡毛掸子的时候,这个人会很及时地…  相似文献   

4.
<正>有一天晚上,孩子神秘回家时,已近凌晨,母亲过世后他与父亲同住,怕晚了,吵了父亲,难得回家一趟。对于何以晚归,他沉默不语,直到我隔天询问,才腼腆地交代中横路线即将停驶,特地前往搭乘,夜里到花莲转乘火车回家。我第一时间问他,怎么不找我一起去,而是自己去?他没回答,而我也没有等他回答。那是他一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6.
点歌的人     
那天我在办公室编写电视新闻稿件,正忙得昏头昏脑的时候,老人推门进来了。 他是来点歌的。 老人走到我跟前,并不像其他点歌者那样送上事先写好的祝词,而是浑身上下摸了半天,慢慢掏出一支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见我摆摆手,他却并不收回,执意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我不会写字,能不能帮我一下?他有些难为情地搓搓手──这种代笔的事以前也碰到过,于是我便拿起圆珠笔:说吧,怎么写? 老人想了想,说:就写上“祝父亲生日快乐”吧。父亲?你父亲多大年纪了?我有些惊讶,来人的头发已经花白,看样子有六七十岁,他父亲怕不是有八九十岁高龄了。 他有些尴尬地笑…  相似文献   

7.
我怕我父亲,他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扩展掮了过来,又于是脑袋嗡地一声……  相似文献   

8.
都离开的都离开我对眼下的生活有点失望。比如,我喜欢周确,但周确不喜欢我,我那些处心积虑的暗示都没有驱散他对我的淡漠。比如,我喜欢孙放,孙放却甘愿做珠宝女商人的小情人。再比如,我爱方言,方言却也离开。方言离开后,阳台上的花枯了,鱼缸里的鱼死了,莫名其妙的,连那只一向忠实的狗也下落不明。我在小区公告栏里张贴了寻狗启事,并且附了狗的图片,除了几个不要脸男人的骚扰电话之外,基本上没有有益信息。屋子空起来,除了我,再没有一个活物。我本来想问问方言离开的理由,可是觉得这问题有点傻,走都走了,要答案做什么?怕是他给的答案又是一拳重击。在失恋的事情上,我还是有点经验的,比如,孙放离开的时候,我泪眼婆娑地问他原因。他说,不能  相似文献   

9.
吴忠溪 《中国保安》2004,(24):49-49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变化     
我的父亲是个胆子很小的农民,这是我少年时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之初,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吹进了改革的春风。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上级要求把当时为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一家一户感到很“惧怕”。一向对上级唯唯诺诺的他,在“怕变”中一连召开了三次大队小队干部会议,想依靠“集体决策”来确定分与不分。但老天似乎是与他开了个玩笑,31个与会者的表决居然是15:15,依然要父亲这个大队支书作出决定。既不想分田地,又不敢违背上级精神的父亲沉默无语。苦思冥想了整整两天后,父亲起了个大早,打起把伞,向细雨飘逸的泥泞小道走去。  相似文献   

11.
父亲是个胆子很小的农民。这是我少年时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初,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吹进了改革的春风。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上级要求把当时为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一家一户感到很“惧怕”。在“怕变”中,他一连召开了三次大队小队干部会议,想依靠“集体决策”来确定分与不分。  相似文献   

12.
从云贵高原的最高峰到层层大山旮旯下的边疆阿佤山小村寨,沿途要经过无数个城市,无数条小河流,无数个小村庄。一路走来,不知多少次路过普洱了,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的,并没有真正停下脚步,在普洱待过多长时间。这两年频繁来往于普洱,吃在普洱,住在普洱,行走在普洱,对普洱的印象已很深了。最近的一次,是带着父亲到普洱看病。父亲在老家常年有喝普洱茶的习惯,父亲常问我,这几年的普洱城是不是到处茶庄了?中国茶城,世界茶源是什么样子?父亲还说,他最近一次到普洱来,应该是1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才听说要在普洱城里建一座高高的孔明像,以此纪念他对普洱茶的贡献。父亲朴实的描述,总是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也让我下决心要陪父亲去普洱走走。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眼泪     
怎么也没想到,一向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的父亲竟然也有柔情的一面,在爷爷有病住院之际,他也会流泪,哭得像个小男孩一般,这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我的父亲. 父亲一向性格暴躁,脾气急躁.打从我记事时,父亲就像座冷峻的山,让人不敢亲近,不可冒犯.谁都不敢招惹他,因为只要父亲一不高兴,他就会向身边的人乱发一通脾气,不管是谁,都逃不过他的那张刀子般的嘴狠切一痛.  相似文献   

14.
1953年春天,以父亲开始他们那一辈人开始的寻找。 1953年春天,我的父亲杨鸣岗从昆明带着他的收音机,和解放军一起走进深山老林寻找苦聪人。我了解苦聪人,就是从小听父亲讲述寻找苦聪人的故事开始的。 听父亲说,那时的苦聪人,睡在树丫上,饿了吃生果,冷就裹张芭蕉叶。解放军钻进密林草丛中一个个地找,苦聪人怕,你找到东边,他躲到西边,就是不出来。后来找到了,像电影里放的一样,是头人李老大站在山坡上,张大嗓子到处喊:“李二柯,出来嘛,政府家的解放军要得罗。”然后一家一家从宽阔的老林中聚拢了来, 苦聪兄弟长期…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6.
老父找工作     
父亲今年65岁,正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他非吵着闹着要去打工,说他在家闲着心里闹得慌.知父莫若儿,我知道父亲的心思.自从我生重病住院,掏光了家底儿,而且痊愈后再也不能出去打工挣钱了,家里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很是艰难,这才是让父亲动了打工念头的真正原因.可他偌大一把年纪,能干什么呢?又有哪个老板肯雇用他呢?正如我预料的一样,他出去转了几天,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2月11日.我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村庄。不知谁家的第一声鸡叫.吵醒了睡梦中沉寂的村庄。父亲、母亲和我年逾七旬的祖母旱早地起来.为我拾掇出门的行李。  相似文献   

18.
一天,收到父亲的一条信息:“孩子,我爱你。”我流泪了,很久。在我的印象中,与父亲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少的。因为他总是非常非常忙,早出晚归。我已经习惯了他经常不在家。偶尔在家的时候,我们之间仅限于简单的对话。他从来没有向我表达过什么,但是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正如我爱他一样。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全部都是父亲的影子。开始记事认人的时候,妈妈在外地上大学,是父亲给我穿衣,做饭,送我上幼儿园,每天中午给我买一个水果做零食。整整3年时间,我都是和父亲  相似文献   

19.
去年九月,影片《廖仲恺》开拍之前,扮演廖仲恺的演员、最近去世的董行佶同志前来找我,要我介绍一下父亲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中的趣事.我曾告诉他,一次,孙中山先生和父亲闲谈时说:“两只香蕉的营养价值等于一块牛排.”父亲风趣地回答:“那么,中国的牛排便长在树上了!”这个小插曲,已出现在影片之中.董行佶同志还去见过我的弟弟承志.承志也对他谈了父亲的为人,并要求他把父亲演得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11月4日,湖北省巴东县广播电视台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陈行甲: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在文章中表示,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对此,他提出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