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共社会动员指导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抗战爆发后,如何最大限度发动并领导全国民众抗战建国,成为中共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共确立了以新民主主义、全面抗战、抗战优先思想作为动员民众的理念,取得了十分有效的动员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年救国会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根据地领导的青年爱国组织。它以抗战救国为宗旨,积极宣传党在根据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它成立之日起,就积极承担起宣传动员晋西北广大青年的任务,在动员青年参战参军、开展文教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民主政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民族统战工作,运用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始终保持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支持帮助爱国民主人士,筹建民主党派并开展抗战;联谊交友上层人士,促其反蒋抗日支持抗战,动员大后方民众投入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彰显了统一战线法宝的威力。  相似文献   

4.
1936年全国救国会运动崛起于民族存亡最紧迫的时刻。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成为了全国民众和各党派所公认的救亡运动的领袖。他们的联合阵线的主张,首倡“无色彩”的原则和宽容精神,为广大爱国民众和仍在内争之中的各党各派中的爱国力量所赞同,从而为大敌当前的民族和解带来了新希望,为实现“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立下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减租斗争中,农民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推动减租工作的开展;组织生产并支援抗战;进行有效的民众教育和动员,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农民组织对边区和谐乡村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领导滇西民众开展敌后抗战,腾冲爱国人士于1942年6月6日成立临时县务委员会,组成以张问德为县长的抗日县政府,动员人民协助军队打击日军。龙陵县的爱国青年朱家锡主动请缨杀敌,被龙云任命为龙潞游击支队长兼龙陵县县长,在龙陵、潞西一带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与日军激战30余次,牵制日军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动员是在日本侵略者在山东推行奴化教育,教育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村地区文艺活动极度封建、落后的背景下开展的。山东党组织一方面广泛发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抗日热情;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到民众中开展革命文艺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动员给我们留下了重要启示: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中国共产党倡导成立的、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包括所有爱国政治力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和基本保证,为抗战胜利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武器、以文学活动为战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用创新的文学实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信念,宣传、动员、组织民众,为凝聚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抗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迅速转化为文学界的心理定向。它虽然从理想轨迹“歧出”,但在总体倾向上受过“五四”新文学的洗礼,仍旧行进在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其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的文学现代化。它过分倚重抗日救亡的政治向度、偏重文学的宣传功能和动员功能而忽视了文学的自身建设、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和弱化国民性批判的意识。抗战文学以时代的号角定位于历史的高格。那个时代的文学虽然显得粗糙,但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精神。抗战题材的文学将不断激励中国走向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进入抗战时期之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扑朔迷离,变化复杂,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精神动员运动,加强了民众对于国家现状的了解,认清了当前战争形势,对民间团结抗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抗战期间,为了联合一切力量争取抗战援助,国民政府积极改变调整外交策略以适应战时需要。在外交的具体运筹中,国民政府能够坚持对日基本立场,坚决站在民主阵线一边,并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1.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尤其是在素有“民主堡垒”之称的云南省会昆明,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影响久远。这些以学生群众为先锋的爱国民主力量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扩红”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运动。它是一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反“围剿”斗争需要不断的兵力补充,这是“扩红”的现实依据和第一推动力,新的红色政权的建立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传统乡土社会的旧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扩红”的发展。在“扩红”动员过程中,党、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紧密互动关系,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扩红”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扩红”的不断深入,它所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各种反对因素及力量也逐渐增多增强,最终演化为“扩红”的反动员力量。面对着“扩红”运动后期的颓势,党和政府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对民众实行再动员,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取胜的法宝。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深耕基层,发动民众,走群众路线,实现了全面深刻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再造,成为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壮大、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走向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文化现代化是其核心要素。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也是广西为全民族抗战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既动员了广泛的抗日群众,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任何政治集团要想取得并长期维持政权都必须赢得民众的政治信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获胜,无不是在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支持下实现的。共产党积累政治信任的基本经验有:以实现民众物质利益确立政治信任;以保障民众权利获得政治信任;以革命理想动员构造政治信任;以良好政治形象赢得政治信任;以高超政治能力塑造政治信任。这些经验对于构建当前中国社会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基础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1936年的救国会运动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次运动的领袖群体是一批与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联系和在城市民众中拥有很高威望的知识分子。救国会提出了的“无色彩”的抗日联合阵线的主张,提倡以共同抗日为前提,置所有不同政见的党派和政治势力于平等的地位,通过抗日民主的途经以达到全民族的和解,实现各党各派的真正联合和共同抗战。这一主张为各阶层的民众和各党派所赞同,给大敌当前的民族和解带来了新希望,对挽救“九一八”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实现"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旗帜。因为这时的党已经是成熟的马列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地分析中日妓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对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中流砥柱,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相似文献   

18.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始终体现一个主旋律,这就是抗日爱国:爱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爱国主义的文化活动;爱国主义的文艺作品;文化人以爱国主义精神战胜困难,宗教界在爱国之心的推动下毅然抗日以及声讨汪精卫叛国投敌的直接爱国主义行动等。探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抗日爱国主旋律,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针对广大工农群众的文艺宣传鼓动运动,此次运动与当时苏区农民的思想政治状态密切相关。在革命根据地创建伊始以及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苏区农民群众就在政治认识、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了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不兼容。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大对他们的宣传以调动其革命热情,而在诸多动员方式中,文艺宣传扮演了物质性激励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尊重苏区民众的文化背景和水平,运用文艺宣传这种巧妙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艺术性和灵活性,这对于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性考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冬学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与组织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为抗战、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它还有力地促使党完成了发动群众的任务,达到了控制乡村的目的;也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为新中国准备了干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教育经验,为当代的社会教育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