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新民周刊》2012,(5):58-60
偷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小偷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如何从一个个普通人转变为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病毒"的?而这些"病毒"的基因是如何构成的?社会是否有清除这些"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林莺 《法国研究》2013,(1):47-51,17
对于华裔作家程抱一的研究,多止于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单向度研究和罗列,几乎未曾出现从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进行探讨的话题。然而,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书写,更重要的是承载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个体溶于文化后的生命体认和话语实现过程,本文利用福柯语言哲学中的话语权理论深度解析华裔作家程抱一话语实现和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建构话语权力才是作家文本成功的关键,并进一步提出典籍规训是华裔作家身份得以建构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4.
河西 《新民周刊》2012,(40):41-41
只要我们梳理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一个全然"套上意识形态的外壳"的文学奖项。以政治标准来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诟病诺奖者的主要手段,有人要说莫言太软弱,有人又说索尔仁尼琴以政治换取文学的筹码,事实是这样的吗?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时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指责,不可否认,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钱林森 《法国研究》2004,(2):98-105
20世纪是人类集体剧变的时代,是东西两大文明由对峙走向对话的时代,也是饱尝西方列强“坚艇利炮”之苦、身受锁国禁闭之害的中国人,从长梦中惊醒,“睁眼看世界”的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不少图强思变的中国学子纷纷踏上了西去求知的旅程,一时间便形成了海外留学生群,构成中外文化关系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着不同的政治、文化机缘,来到陌生的异域飘泊、寻觅、求索,聚集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蛰居他乡期间,一方面坚守着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企图拥抱世界文化,这…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索莱尔斯 (Philippe Sollers,1 93 6- )是当代法国文坛最活跃、最具影响、最有发展前途的作家之一。作为法国“原样派”(又译“如是派”)的杰出领袖 ,他为当代西方文学观念和人文思想的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文本写作”的概念 ,具有浓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是一种对传统文学认识的反驳和更新。这种概念运用苏联形式主义文学研究成就 ,成功地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死胡同 ,后来竟发展成为“原样派”的最主要理论之一。 2 0世纪下半叶 ,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索莱尔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从"热那亚事件"看"反全球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刺激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本文试以"热那亚事件"为背景,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金莉 《美国研究》2012,(1):144-15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女权主义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而且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具有女权主义意识的文学评论家开始向带有明显性别偏见的文学批评标准发起挑战。她们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入手,披露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且提倡对于歪曲女性形象的男性文学采用一种抵抗性的阅读方式。随后,女权主义批评家转而研究女性作品,将关注点从作为"读者"的女性转移到作为  相似文献   

9.
钱林森 《法国研究》2005,(1):126-133
二、沟通东西的文化骑士盛成 20世纪上半期的留法学人中,自觉担当东西文化媒介和桥梁者甚众,而首先以"写自家旧事",在法国文坛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沟通作用的,是盛成(Cheng Tcheng,1899-1996).这位被称为"世纪见证"的"东方文化骑士"①,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称得上沟通中西的一道桥梁.  相似文献   

10.
今年2008年是韩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尹奉吉义士诞辰的100周年,也是尹奉吉义士上海义举与殉国76周年。迎接尹奉吉义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东北亚诸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但真正的和平友好和相生发展还是断断续续受到挑战的时代语境里,韩中两国的学界聚集在上海合办“尹奉吉抗日义举与东北亚和平共存”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12.
顾怡 《当代韩国》2002,(3):79-82
在韩国最近一次读书情况调查中(对象为1605名18岁以上的男女),韩国作家李文烈(YiMun—yol)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的国内作家。任何熟悉韩国文学现状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李文烈的入选当之无愧。其实早在这次评选之前,他就以“国民作家”的称号而家喻户晓。在韩国,“国民”二字不仅意味着民族自尊,更是韩国民众对一位公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4.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历史和地域环境等因素,中俄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过极为深远的相互影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俄文字之交”首先是从俄罗斯文学先驱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开始的,本文是对这种早期文化交往轨迹的探寻。东方、中国,这一切留给古罗斯作家的更多的还只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而18世纪俄国作家的中国印象中漂浮着的其实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映象。  相似文献   

16.
……他(指莫里亚克)有一天写道:小说家与他的创造物的关系有如上帝与他的创造物(注:即人类)的关系那样,而他所有的写作技巧的奇特之处,可以解释为他是以上帝的身分在对待他的人物的:上帝看得见内部和外部,灵魂深处和肉体,上帝同时看得见一切。同样,莫里亚克先生对于涉及他的小天地里的一切无所不知;他对于他的人物所作的安排都是不可置疑的;他解释他们,将他们分类,并无可挽回地给他们判决。如果有人问他:“您从哪儿  相似文献   

17.
18.
一蒙苏中友协白俄罗斯分会的安排,1986年5月29日,在共和国首都明斯克和作家沙米亚金·伊凡·彼得罗维奇共同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主宾坐定后,沙米亚金并没有马上就文学谈起,而是从他最高苏维埃代表的身份出发,对他的选民,尤其是同州、同区的乡亲,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受到的影响表示极大的关切。言辞中他并不掩饰自己的忧虑之情。  相似文献   

19.
法国巴黎历来是许多英美作家心中向往的地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黎接纳了两大拨英美作家。第一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时间内,其中大批美国作家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巴黎,他们认为美国在艺术、种族、政治、性别等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他们深感压迫。  相似文献   

20.
纪念巴氏诞辰200周年是对作家及其作品再认识,并给《人间戏剧》正名的良机,也是澄清东西方对“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理解的良机。我们应力戒机械反映论的困扰,正视西方文论的偏颇与成见,以确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