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化市在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着力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让农民群众得实惠。针对全市2万多户农民仍居住在危房、泥草房中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开始实施了“新居工程”,在3年内消灭全市农村的危房和泥草房,彻底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新居工程”实施一年来,通化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和农户,积极帮助农民建房,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计划全市3年建房21207户,建筑面积81.4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通化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2.
王建章 《学习月刊》2012,(24):107-108
近年来.武汉市新洲区各乡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下.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大批富裕农民正逐步向小城镇镇区就业和建房.同时随着我区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增多.农村中心村建设项目也在大力推进。目前.广大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和要求逐步提高.旧房改新房.平房改楼房.面积楼层都相应增加.房屋的内外型。设计和装修.材料的选用都有质的提高。这些新情况对我区农村住宅建设的质量安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恩强撰文认为,过去长时期里我国城市大规模工业化依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筹集资金,同时依靠农民大量劳动力甚至义务劳动来弥补农村水利等基建投资之不足,忽视了农村投资。在今天的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继续忽视对农民权益及种植、养殖业的保护,不顾及数亿农民的耕地承包和使用权,随意圈地卖地谋取预算内外收入,那么在“后城市工业化”时代,将再一次对不起和有愧于农民。尤其是没有缩小价格剪刀差并解决市民与农民福利差别问题。在自然村落为人口集中、产业积聚的大集镇所代替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人口自然集中居住所带来的商业街道逐渐成型过…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2007,(13):20-21,28
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要求,使农村人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青铜峡市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功能比较完备、主导产业比较明显的邵刚镇沙湖村和峡口镇谭桥村,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试点,探索出了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黎绍蔚 《学习月刊》2014,(24):10-11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农民建房热情高涨,出现了新一轮农村建房热,同时也出现了随意建房、乱占耕地的现象,农村宅基地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实际,谈点肤浅的看法,以期对农村宅基地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张雪 《湘潮》2012,(9):19-22
毛泽东诞生在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生于斯长于斯,农民家庭和农村生活孕育了他勤劳简朴、诚实善良、坚韧不拔的品质,也使他对农民有着最直观的认识和最深刻的了解,怀有最浓厚而又最纯朴真挚的感情,并且始终给予了农民最高度关注和最无私关爱。这样的农民情怀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7.
创建农村绿色家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污染加剧、投入不足、农民居住条件仍然比较差,传统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此,应以自然村为单位,统筹规划,开展村庄整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应用市场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农村绿色家园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松江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九亭、新桥等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参与社区活动日益成为农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农村社区逐渐成型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也逐渐成为松江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华工商时报》刊登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的文章说,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市化居住模式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虽然有一部分居民在转型期间暂时居住在贫民窟里,但这些人口不断因就业机会的固定化和收入的提高而迁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到农村老家探亲,走进村里,呈现在眼前的是数 十座风格各异的小楼房。这些农家小楼房大方气派、色彩绚 丽,不仅有客厅、餐厅、厨房,还有书房、车库、阳台。经 打听,才知这些漂亮楼房都是农民们从城市聘请的专业设计 师设计的。 建房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手中攒够了钱的农民们 首先想做的事,就是盖几间宽敞的房子。但由于缺乏规划和  相似文献   

11.
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和农民占大多数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又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农民为自身现代化找到的途径。文章对农村人口流动中的农村女性流动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女性流动有利于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村女性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要求.使农村人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青铜峡市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村民居住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下乡进村购房建房既有躲避污染的因素,也有养老考虑和资本投资的因素,而在法律不允许的背景下,城市居民采取了诸如购买小产权房、农村二手房、亲属部分房屋以及购买土地建房、以亲属名义建房、通过旅游开发建房、借助农业改造建房等方式实现在农村购房建房。城市居民下乡进村购房建房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产业发展和文化繁盛,但也带来了土地占用、资本侵略等问题。为了避免城市居民下乡进村购房建房这一不合法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应该在住房信息联网、防控小产权房和农村二手房买卖、严格落实一户一房、加大废旧房屋和宅基地清理等方面采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是为了鼓励集中。我国农村的耕地、房基地、山林地,该不该流转集中?应该。8亿农村人口中的2亿人脱离耕地流动到了城市,他们留下的耕地和房基地权属当然应该适度集中。然而,农地流转集中给"资本"还是农民?笔者认为,土地应当流转集中给农村集体。削弱了农村集体,就阻碍了进城农民的退出机制,留在农村的人们就享受不到城市化的好处,反而走向破产。加强农村集体,巩固农村集体,农民才能自愿进城,而非被"资本"逼迫进城。  相似文献   

15.
王新  胡睿宪 《前线》2010,(3):49-5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这一政策的出台源于农民融资难,可供抵押权益少、资产变现能力弱。平谷区玻璃台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农村融资体制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政府担保农民贷款,新民居带动产业发展。这个独特的融资模式,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与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政府支农资金倾斜与提高农民融资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将政府公共投入与农民建房投资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交流融合。他们的经验无疑对推进北京市村庄改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重城市建设,轻农村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显然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城乡等值化”的建设理念是: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为此,从农民居住集约化、农民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公益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社会保障普及化、城乡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城乡等值化”实现的方式与途径,从而阐明“城乡等值化”是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一、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农民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人口居住日益集中…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带乡"带动农村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步伐滞后,农民亟待“信息脱贫”,应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引导信息下乡,加速信息传播建立高效机制,带动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即将出版的《农民学法用法100例》,是一本专门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而编写的书。当前,普及法律知识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亿万农民学法、用法的活动正在逐步展开,这是广大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国有10亿人口,8亿居住在农村,搞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对于提高全国人民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精神素质意义重大。为了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新形势,北京市司法局普法教材编写组根据广大农民的需要,编写了这本《农民学法用法100例》。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全书100题,都是针对农民干部和农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有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如何看待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