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草房子》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出发,认为《草房子》具有独特的美的质素即具有人性的美、意境的美、悲剧的美、苦难的美,是一座美的圣殿;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部经典或具有经典性的作品,探讨它的美对于当下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蛰伏了10年,著名作家余华终于带着他 的《兄弟》再次搅动文坛了。事实上,2005年 下半年大家嘴边谈得最多的几乎就是余华的 《兄弟》。这本书的销售一直占据着各大图书 排行榜的首位。而年度的各种评选也已经把 余华和他的《兄弟》列为重要候选之列。  相似文献   

3.
李尚荣 《传承》2012,(24):76-77
仙之"美"并不在于仙能长生不死,从各朝著名仙真高道的生卒年岁,即可窥见一斑;仙之"美"亦非在无所不能,从死后才被拉入仙班的关羽一例,便是明证。其实,道教认为仙人乃是由凡人修真而来,既如此,便不难理解所谓"仙格美",本质上其实还是"人之美"。  相似文献   

4.
贾谊承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他的美学有伦理美学化、美学伦理化的特点。同时,贾谊继承了道家的本源—本体论,并将道家的本源—本体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美”也具有了本源—本体性。虽然“美”具有本体性、内在性,但是,贾谊认为,后天的教化、学习对“美”的最终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蒋烨 《求索》2008,(1):80-81
本文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特有的风雨廊桥作为研究对象,就形式美、功能美和环境协调美三个方面论述其“技术美”特征。这些桥梁是古代桥梁发展史的鲜活例证,且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同时,并借此文呼吁桥梁设计师们更多地关注保护和修复侗族廊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郭赫男  ;万红金 《求索》2008,(5):165-167
识度关、格调关、意境关和体态关“四关”构成了记者风格的关学形态,其中识度美、格调关、意境美是决定风格性质的规定性因素,体态关则是决定风格的从属性因素。记者的风格是上述“四美”的辨证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徐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字文长,一字文清,自号清藤道士、天池山人,别署田水月。与李贽、汤显祖大致同时,而年齿稍长。诗文书画戏曲均工,其美学思想亦富有特色,本文就如下几个问题试作粗线的阐发。 写情诗贵切致,难于不头巾 徐渭由讲“诗本乎情”,进而讲“切致”,反对一般化。“切”即切近、准确;“致”指情致、意态。讲“切致”,就是要求诗能准确、生动地表现诗人的情致和意态。他在《次韵答释者二首》后写道:“写情诗贵切致,难于不头巾。……东坡云:茶苦怕不美,酒美怕不辣。辣难矣哉!”写情诗  相似文献   

8.
一在西方近代的各种美学流派中,经验主义的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西方近代经验主义的美学家的座次中,休谟(1711—1776)应当占踞重要的一席。休谟一生没有撰写过美学方面的长篇巨制,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人性论》、《论怀疑派》和《论趣味的标准》等专著和论文中。休谟没有去建构包罗万象的美学理论系统,他着重探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美学界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一、美的根源在哪里,美的本性是什么?二、在肯定审美趣味的个人差异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蔡艳山 《前沿》2012,(20):43-45
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有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一个是“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另一个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认识到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现象,他设置了“附庸美”这个中介,较好地沟通了这两个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1.
这是我最不愿意写的文章之一,和温世仁道别。他倒下的前一天,仍极关心这场大选,对北京政治及两岸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当时太忙了,只匆匆和他说“改天再和你谈”,便挂了电话。隔天,我被朋友通知,温世仁中风病倒了,辗转得知,他早在抵达医院时,瞳孔已放大,无生命迹象。他长得很胖,但活得轻盈。说50岁后不做商人,就真的不做。退下来短短5年,他写了《成功致富又快乐》、《台湾经济的苦难成长》、《你能懂东亚金融风暴》、《领袖》、《媒体的未来》、《网路创财富》、《新经济与中国》、《英语直通车》、甚至包括武侠小说《秦时明月》等。我和温世…  相似文献   

12.
张波 《人民论坛》2014,(2):238-240
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剧变,“扫毒”取代“反共”成为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新战略,由于受到国际毒品走私大肆泛滥的影响,美拉扫毒合作更加紧密.通过对官方文件《美国国际毒品战略控制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美拉扫毒合作具有范围广泛、沟通及时、联系密切等特点,但不同拉美国家与美国的扫毒合作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关耳 《八桂侨刊》2020,(1):93-93
《东南亚华人聚落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书《印尼美达村华人》,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十七万字。该书是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与其两位弟子邱少华和李晨媛前往印尼美达村调研近一年,并在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撰写出来的。这是一部反映印尼美达村华人的迁移史、苦难史和奋斗史的民族志成果。  相似文献   

14.
陈碧 《理论月刊》2010,(6):59-61
"阴"、"阳"是《周易》基本哲学范畴,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意蕴。揣摩《周易》卦象爻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遗留的生殖崇拜文化印痕;《周易》多言生,少言死,把生的法则升华为生命的最高原则。阳爻之阳刚美、阴爻之阴柔美是《周易》生命美学中很重要的表征。《周易》阴阳之生命魅力还体现在其周流变化中产生的气韵之美,而气韵是中国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韵流动,万物达到化生之境。  相似文献   

15.
于光荣 《求索》2005,(8):144-146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既有激越浓烈的情感,又有深邃广泛的哲理。本文从雄伟壮阔、对比映衬和深沉隽永三个方面对魏源诗歌的美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余华的部分作品中显示出一种精神走向--以"自残"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决绝,以"自慰"来抗拒突围的精神阵痛,在接受命运、苦难和亲情的同时走向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绘事后素"是《论语·八佾》篇中孔子答子夏问诗的一个类比。孔子用在素白的底子上加以色彩的绘画方法来寓意礼是建立在"仁"这种质地上的华饰,从而从"绘事后素"导出"礼后于仁"、"美后于善"、"文后于质"的美学思想。孔子从仁与礼的思想出发考察诗,充分体现了孔子"依仁游艺"的观点。孔子用礼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评价诗,其中文质并举的观点完全不同于道家、墨家的文质观。绘与素、礼与仁、美与善、文与质的二元统一,实现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中和,倡导的是艺术显现与人格修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刘志远了解周国平,是从读他的《妞妞》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况立秋 《新东方》2002,(1):69-72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