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苏联出于在远东战略目标的考虑,在对华政策方面由与美国合作逐步转向倚重与支持中共,与中共积极开展经济关系.此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苏联对中共在东北及部分华北地区政权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双方在中长铁路产权和开发东北资源方面的矛盾上.双方虽然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摩擦,但总体上中共与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苏联对中共的援助是主导方面.它构成了中苏军事和政治同盟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访问,非同寻常。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用法律形式把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固定下来;二是寻求苏联援助,以便尽快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国民经  相似文献   

4.
1958年,是中苏友好关系受到重挫之年。因为苏联海军远洋潜艇需要岸基"长波电台"来进行通讯指挥,赫鲁晓夫向中方提出,中苏两国在中国的南海岸合作建设"长波电台",由两国共同管理和使用,遭到毛泽东的严词拒绝。恰在这时,中国海军提出由苏联帮助中国建造远洋潜艇,苏  相似文献   

5.
1962年秋冬的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事件,是中苏分裂并导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分水岭.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中苏不断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寻求对方的支持和帮助.随着危机的结束,苏联迅速改变立场,指责中国是中印边界冲突的始作俑者;而中国也公开指责苏共在处理导弹危机的过程中犯了"冒进主义"与"投降主义"的错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巨大分歧与矛盾,使中苏走向了公开分裂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问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7.
肖岱 《党的建设》2009,(1):61-61
我赴苏人员两年无床睡沙发国人对苏联专家援华建设的事情已经耳熟能详,但在查阅外交部解密的档案时发现,其实在1957年到1960年期间,中国也向苏联派遣了很多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和其他服务。1957年,中苏签署协定,要求双方互派的专家都享有同等待遇。但1964年的一份档案显示,中国赴苏联专家的待遇与苏联专家在华待遇相比,差距很大。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除每月可获  相似文献   

8.
“神六”飞行圆满成功,不仅表明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也显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凝聚的航天精神。奋发图强精神。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开始时得到了当时苏联的大力支持和援助。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就在苏联撤走专家第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的爆发,消除了斯大林对中国的不信任,中苏关系更加紧密。美国为了分裂中苏关系,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加大中国对苏联援助的需求,增强中国对苏联的依赖,从而在中苏之间制造不和。但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美国“以压促变”的策略遭到失败,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0.
孙康 《党的文献》2012,(4):50-57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由于此次访问对中苏两党两国都关系重大,双方对此高度重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是此次访问的纲领性文献。该报告充分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共采取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阐述了中共对中苏两党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取向、中苏两国关系等方面的主张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回应了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关切,努力消除斯大林的某些疑虑,为此次秘密访问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争取苏联对新中国外交及国内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巩固新中国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苏有过一段“蜜月”时间,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美苏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巨人的结盟,成为20世纪50年代冷战背景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曲《莫斯科——北京》风糜中苏两国,“苏联和中国永久是兄弟”的歌声一度响彻中苏上空,深入两国人民的心中。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曾有一度高潮,然而,当1959年赫鲁晓夫将中苏在中印边境冲突问题上的分歧呈现在世  相似文献   

12.
二五时期,继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后,苏联又向中国援助了132个成套设备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通过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谈判并签署协定确定的。由于受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执行情况并不好,完成或基本完成的项目很少,保留下的项目不多,个别项目作了调整,大部分项目被撤销。这些项目因签订于中国大跃进期间,其规模结构明显带有大跃进的痕迹。它们与一五时期苏联援华项目一起,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46~1949年中共为缓解东北解放区军需民用物资紧缺的状况,与苏联开展贸易,换取急需物资,以便恢复财经,稳定物价,供应前线。目前学界多认为,1946~1949年中苏贸易是苏共秉持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经中共多次经济援助请求后才得以开展。这一观点忽视了对苏共方面的现实贸易需求的历史考量。通过对1946~1949年中苏贸易开展之原因、过程和地位的历史分析可以看出,苏共对东北解放区的贸易合作只是对战后形势发展的现实考虑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即使在后来的贸易活动中苏联透露出的援助意图也同样有此考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康·伊·科瓦利50年代初曾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负责对外经济联系。其后任苏联对外经委主任。他参加了中苏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本文是他的回忆录,发表在《远东问题》1989年第3期上。原题为《1953年斯大林与周恩来的莫斯科会谈,1954年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北京会谈》,全文约2万字。本刊作了部分删节并改换了题目。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曾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联人民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支持."随着我国和苏联一批历史档案的解密,苏联对中国的物资援助的史实逐步浮出水面(本文不谈对孙中山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援助).  相似文献   

16.
1962年,根据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和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形势,肯尼迪政府初步确立了与苏联进行谈判来分化中苏同盟并阻止中国核力量发展的政策。从1962年至1963年,肯尼迪政府不断采取外交主动,先后就核禁试和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与苏联进行了日内瓦谈判和美苏英三方会谈,并最终促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作为"选择性迁就"式楔子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肯尼迪政府与苏联有关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以及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苏之间既有的分歧和争论,加速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分裂。  相似文献   

17.
诞生在上海沦陷区的《苏联文艺》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合作的产物,在中苏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主编姜椿芳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一大批左翼文艺战士,依靠苏联的掩护,译介大量政治指向性明确的苏联文艺作品。在长达7年的编译活动中,《苏联文艺》的编译人员始终贯彻精诚组织、爱党爱国的方针,坚持注重时效、严谨求实的追求,实行紧跟时局、灵活多变的策略,使该刊在特殊的编译背景下为中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间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党史》2014,(6):38-3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条本会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以建设人民首都,并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相似文献   

20.
森奉 《党建文汇》2011,(5):38-38
1961年,中苏关系走向分裂,在苏方的鼓动下.1962年4月下旬,中苏边境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6万多新疆居民集体逃亡苏联。本文记述了作者亲历的“伊塔事件”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