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关区  天莹 《前沿》2013,(3):162-166
草原生态系统,是在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存在的、具有特殊规律性的运行系统。草原生态文化,是长期以来草原氏族、部落、民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所创造并传承的崇尚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法律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的总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草原上世代生存的人们是草原生态文化孕育、传承与发展的主导。草原类型及其草原生物、草原环境等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文化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与草原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
陈寿朋先生的新作《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今天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内蒙古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件喜事。草原文化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乃至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普遍关注和热忱探讨的课题。《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从生态的意义上解析草原文化,认为草原文化是生命文化、生态文化,通过对草原文化的研究来探索中华文化之源,启迪人们去保护  相似文献   

3.
黄金 《前沿》2004,(2):181-183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 ,草原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尊重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逐步走向了文化产业化的新路子。草原文化的发展 ,在积极面对当今世界的同时 ,仍保持发扬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宇 《前沿》2009,(10):106-108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5.
董恒宇 《前沿》2005,(9):3-6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内蒙古草原文化具有世界文化品格,让世界人民都了解熟悉和热爱草原文化。内蒙古要整合草原文化资源,发展草原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张淑梅 《前沿》2010,(19):134-139
在市场经济时代,考察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作用,打造文化品牌时,要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当今时代空前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这是草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要充分认识民族精神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开掘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经济功能。二是,不能陷入纯粹外在功利化的生存轨道。面对以物质消费为主、实用功能为导向的快餐文化时代,我们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温柔敦厚的人文意识实现强中固本,重塑精神之魂的长远利益。所以还要充分开掘它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通过经济功能和教化功能的开掘,实现文化商品性和文化本真性的协调统一。实现草原文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照东  刘俊宝 《前沿》2005,(9):7-10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广义上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内蒙古草原属于亚洲北方草原。内蒙古草原文化圈包括大兴安岭文化、阴山文化和阿拉善文化。  相似文献   

9.
蔺继红  旭荣花 《前沿》2012,(1):171-174
草原文化传承与内蒙古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出版文献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术界对其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朝代内蒙古地区的文物出版文献作为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构成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草原文化与内蒙古地区的文物考古发现,以及图书文献的编纂印刷、出版、发行之间的联系出发,探究草原文化与内蒙古文物出版文献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切实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以其丰富的内涵一再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佚名 《统一论坛》2007,(1):57-60
羌塘草原——游牧的远逝一望无际的藏北草原——那曲羌塘大草原,静静地躺在唐古拉山口的南面。这里是牧区,草原绿得能滴出水来,帐篷和牦牛随处可见,但这里和这里的藏北人却鲜为外界所知。当铁路经过这里,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游牧民风是否依然固守!  相似文献   

12.
尹慧 《前沿》2010,(17):133-135
从文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文化不仅影响着人格的表达方式,而且文化决定占主导的、具有典型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草原文化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观念,铸就了游牧民族单纯质朴和诚实守信、勇敢强悍和自强不息、热情好客和开拓进取等人格心理特征。随着草原文化多元性格局的出现,草原文化中蕴含的人格特征也出现了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保留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是促进传统人格特征的整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珍贵资源。昭君文化是中华民族由古至今深入人心的一面旗帜,是和谐之旗,和平之旗。  相似文献   

14.
金志远 《前沿》2009,(10):103-105
随着全球化的深层次推进必然给草原文化带来冲击,如何在 全球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平衡,是摆在蒙古族高等教育面前的严峻的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具有增强蒙古族的凝聚力、提高蒙古族民族精神、培育蒙古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强化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意识等育人价值。因此,蒙古族高等教育要传承草原文化,具体体现在目的、功能和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9月6日是我区第三个"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三年前,即2004年我区在呼和浩特举办了"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召开了"首届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并确定每年的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三年来,草原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社会各界对草原文化和保护草原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6.
哈斯塔娜 《前沿》2013,(9):169-171
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草原文化对内蒙古各高校的生源、专业设置、教育方式均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其带有鲜明的特点。草原文化对内蒙古高校校园文化中和谐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的增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由于内蒙古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而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将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进行梳理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10多年来的深入归纳和探索.草原文化命题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成果。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三大主源的结论正在逐步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8.
赵学政 《前沿》2010,(1):194-19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迥异,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圈: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北方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互补,贯穿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文以古代诗歌(词)为切入点和观照点,以北方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起源与发展来看,蒙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多元化,这种文化反映到图案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蒙古族丰富的图案艺术背后是对北方草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汉、藏等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树榕 《前沿》2005,(9):18-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摄影作品集的主旨,是在有限的二维空间内,蕴涵着草原文化现时态、历时态、共时态的丰富内涵。草原文化,是关于生命的文化,其精髓是尊重一切生命。尽管从现时态的草原文化看,为保护或挽救生存环境而呐喊是一切有良知的内蒙古摄影家由衷的激情,但其中渗透着的共时态的豁达精神仍然依稀可见,这是在历时态的生命磨难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是草原文化耐人寻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