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既判力是现代诉讼理论的基础性概念。从历史渊源看 ,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原则存在承继关系 ,但二者的效力范围不同。刑事既判力存在的价值根基为刑事诉讼程序对效率的追求和被告人人权保障的需要 ,其运行机制因本身的功能差异而要求不同。刑事既判力不绝对排斥再审程序的启动 ,但我国的再审程序应从既判力原则出发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
论侦查公开     
侦查公开是继审判公开、检察公开之后的警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实行侦查公开对于促进司法民主、保障人权和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在侦查公开的具体做法上如侦查公开的范围、方式及配套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可以借鉴和吸收审判公开、检察公开的经验及国外的一些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刑事审判中的"同案异判"现象较为严重,"同案异判"导致刑法认同危机,消极意义不容小视。"同案异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刑法固有的局限性、司法人员的个体差异、刑法理论观点的林立、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民意。加强司法独立、提高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推行案例指导制度、明确量刑基准、公开案件信息、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是"同案同判"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审判管理信息公开有特殊价值,是满足当事人及社会知情权和接受监督的需要,也是主审法官负责制的必然要求。审判管理信息公开难点在三个方面:对公开存在认识误区,法院不愿意公开,公开信心不足。破解审判管理信息公开,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公开机制及查询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古罗马的"一案不二讼",后发展成既判力理论与禁止双重危险理论。既判力理论确立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在确保法院裁判的终局性,在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提高司法效率方面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但其无法解决在案件得到法院终局裁定前,控方的重复起诉问题。禁止双重危险理论从禁止被告遭受两次痛苦角度,来禁止控方的双重起诉,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其在制约控诉机关诉权的行使,有力保障被告人人权方面作用显著。但"危险"难以界定。而诉讼系属理论却能解决确定判决以前的重复追究问题,且具有相当的确定性,与大陆法国家的法律文化与制度相适应。我国应当以既判力理论与诉讼系属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理论上建构刑事一事不再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古罗马法,在近现代大陆法系形成了以既判力为基础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而英美法系则形成了以禁止双重危险为基础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重复追诉问题不利于保障人权,应当予以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7.
论认证公开     
认证公开是审判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定分止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许多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对认证公开不够重视。本文对认证公开的含义及其意义,认证公开的途径作了较为深刻探讨。  相似文献   

8.
审判公开作为一项制度已经确立,但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审判公开的价值考量,不仅要尊重国际惯例,保护公民的公开、公正审判权,还应做好利益平衡,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我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和完善审判公开:建立审判公开的救济程序;从诉讼成本与效率考量推进多层次审判公开;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案件及当事人;明确审判公开的技术标准等.  相似文献   

9.
裁判文书公开作为审判结论的公开,是司法公开改革的一个起点,可以视为全部审判卷宗公开的基础探索。以公开保证公平、公正,以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开的核心目标,是阳光司法、透明司法的根本。在今后司法公开的改革过程中,应当严格贯彻司法体制改革的指导理念,逐步扩大审判卷宗公开的范围和对象、逐步废除卷宗副卷,推动法院审判卷宗的全部公开,切实通过全部审判卷宗的公开保障司法的公平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让阳光照进司法的全过程。同时,不断探索公开的恰当方式,并关注当事人的信息处理与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广泛运用的时代,审判公开也与时俱进,拥有了新的内涵,各级法院积极创新庭审公开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适时公开庭审过程。由于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故而在利用它进行审判公开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权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舆论监督权与独立审判权。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自媒体审判公开的技术尚未成熟,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开不及时、不主动;公开有侧重,选择性公开;等等。在自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它对审判公开提出的挑战,把握基本定位,坚守一项原则,尝试创新变革,完善审判公开。  相似文献   

11.
判断公共部门规模大小的标准应该符合历史和逻辑的要求,可用“官民比系数”和“公民自主系数”来判断公共部门规模,我国在政府规模方面,应保持基本稳定,同时注重管理质量,积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开审判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对公开审判问题的关注更多地停留在形式上,对于制度内容的合理化殊少涉及,这决定着改革效果的有限性和难以持续性。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拓宽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范围,精密化公开审理的程度,提高利益相关人的程序参与和强化对法院是否公开审理裁决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审判公开是我国司法审判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在审判实践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我国目前的审判活动带有明显的神秘化倾向。其具体表现是:自由旁听制度面临困境,公民和新闻媒体的自由旁听权利受到多重限制;认证过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法官的心证不够公开;判决理由普遍缺失,判决在实质上依然是不公开的;审判行政化现象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公开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庭审的过程也是体现司法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环节。从最初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庭审过程进行报道,到互联网时代中通过网络对的庭审活动进行直播,再到“自媒体”兴起后庭审活动的微博直播与互动,我国法院的审判工作透明化程度日益提高;司法公开的含义远大于庭审直播;为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与公正,包括庭审在内的法院工作的公开,需要在合法、合理地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5.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二审案件多适用谈话程序。如何规范谈话程序并推进司法公开,是审判实践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审判现状,从谈话程序的启动、告之、异议、审理规则、旁听规范几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认为对谈话程序进行规范并具备一定的公开性,就能实现谈话程序的灵活性、效率性与公开开庭审理程序实现优势结合,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6.
采用信息比率与单因素评价模型,使用沪深300指数构建基准投资组合,对我国2005-2007年中10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经风险调整后的业绩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信息比率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相对于单因素模型有较明显的应用优势,同时采用沪深300指数作为市场基准的评价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家事审判改革强调修复家庭关系在家事案件处理中的重要性,但西南地区X法庭家事审判实践的经验研究表明,家事司法修复家庭关系的效度并不彰显。法官将家庭关系修复贯穿于审判的全过程后,依然很难修复夫妻一方离婚意愿强烈的婚姻关系,在面对代际关系冲突时也只能用法定权利义务关系去简化复杂的家庭关系。家事司法在修复家庭关系中能力有限,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面临多重制约,包括开放社会带来的不稳定性、家庭成员之间的个体意识冲突、现代法律与家庭价值的冲突等。因此,家事审判改革应当在完善心理辅导、多元调解、单位联动等配套机制的同时,积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有利于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的价值观念,建立能够有效稳定家庭关系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是针对司法实践中制约当事人诉讼知情权的突出问题而制定的。这将更加有力地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权威,使司法审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对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及国际立法,使我国的公开审判制度既符合现代诉讼的规律和要求,又符合我国的立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中国内地特有的司法制度,也是备受争议的法律制度。从该制度实施亲历者的角度,选取了近三年来五个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情况,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从审委会与司法独立、司法责任、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对备受争议的专业化冲突、判而不审、不公开透明、组织行政化等问题深度分析论证,在正视该制度不足的同时,肯定审委会制度在解决疑难问题、防止错漏偏差、维护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现有法官队伍状况下,审判委员会制度有保留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