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经济已被纳入世界性的信用规则体系,加快市场经济信用制度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政府诚信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极大,因此,建立社会信用机制应首先从政府信用建设做起。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蕾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1):55-57
信用缺失造成的信用危机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突出因素。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市场秩序的“治本”方法。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 ,有责任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公平高效的环境。因此政府运用其所拥有的公共权威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爆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金融机构问信用缺失抑制了投资和消费,甚至美国的国家信用亦遭受质疑,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并对世界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缺陷和结构的不合理,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丧失独立性、大公司内控满洞、外部监管缺位,投行利益与业绩脱钩,缺乏全球监管法律和机构. 相似文献
4.
证券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一环,对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法律制度的设计需要对信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查找证券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源,从失信行为的源头和基本规律入手,对市场信用进行法律规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失信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信用。 相似文献
5.
论建立健全领导职务正当晋升的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干部工作的实践来看 ,无论是用人不正之风和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 ,还是所谓“5 9岁现象”、“39岁现象”及迷信风水官运、热衷于钻研《厚黑学》的升官之道等恶劣风气 ,其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领导职务正当晋升的信用缺失 ,干部群体对职务的正当晋升信心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为 :摈弃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陈腐的信用观念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相应的契约型信用关系 ;切实扩大领导职务晋升的民主基础 ,消除领导者个人的专断用人权 ;削减职务特权 ,弱化牟利的不良动机对领导职务晋升信用的侵蚀 ;建立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责任追究制 ,增强干部群体职务正当晋升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元庆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1):25-27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 ,还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状况令人堪忧 ,己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道德建设的障碍。构筑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势在必行。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政府诚信机制 ,推动全社会诚信道德建设 ;建立企业诚信机制 ,铸造企业信誉形象 ;创建个人信用机制 ,打造社会诚信基础 ;发展民间信用中介机制 ,构造社会信用服务网络 ;完善信用法制 ,加强诚信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代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机制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吴向鹏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4)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面临信用考验 ,尽快整肃信用秩序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更是当前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信息经济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当前我国信用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并就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阮凤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2):62-65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信用是最高层次的信用 ,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都比其它信用广大。政府信用主要表现为管理信用、服务信用、行政领导人信用等。政府信用缺失在法律、管理、行政人员、服务功能、行政道德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提升政府信用的途径选择 ,可从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政府监督机制、责任追偿制度、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造成社会信用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概括为:一是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信用主体本身在自律管理和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四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助长了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要从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做起;二是要强化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加大社会信用的管理、教育、宣传力度。三是要强化信用立法,使全社会信用发展置于法律监督约束之下;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评级服务制度,加强对自然人和企业法人的信用管理。五是要强化信用主体的内部管理,促进各经济主体自身建设,在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卫卿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折射出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状况,深入分析政府失信事件,找出政府失信的权力根源,厘清权力来源,理顺权力关系,合理配置权力,加强权力监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确保权力的有效运作,这对于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体制缺陷或者技术原因而阻碍了功能发挥。本文探讨检察委员会的改革,更多地是在兼顾司法制度机理的自身逻辑的同时,将司法现代化的标准作为论证检察委员会改革的场域,从而为具体司法制度的设计提供"相对合理"的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民主的萌芽、生长,在极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孕育出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就中国近代民主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征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民主具有社会相关性、民主从根本上讲是本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主是多数人参与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国家公务员诚信建设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浩明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5):77-80
国家公务员诚信道德是人民政府政风的核心内容之一 ;加强国家公务员诚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国家公务员诚信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提高国家公务员的诚信道德水平 ,必须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推进行政改革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 ;完善政绩考核制度 ,健全诚信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王阳明一生从事教育,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量来化育人心。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While the literature on trust has produced various conceptual models, there is also some confusion concerning different types of trust and their 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three contested points are empirically clarified. First, are there really different forms of trust as much of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Second, if so, then how are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trust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ird, what are the foundations of these different forms of trust? Relying on data from the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it is concluded that two types of trust can be empirically identified: an intimate trust in people close to the truster, as well as an abstract trust in people in general. Although these types of trust constitute separate dimensions, they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the widely held assumption that experiences are most relevant for particularised trust, while generalised trust i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predispositions. It is argued instead for a sphere‐specific logic of trust formation: It is the radius of experiences and predispositions that matters for the radius of trust. Finally, the analysis goes beyo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by highlighting hitherto unknown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rust in familiar domains is more or less likely to extend to generalised trust. 相似文献
18.
19.
JAN-ERIK LAN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1987,15(5):527-546
Abstract. According tot standard dictionaries 'implementation' is ambiguous, as it means either the act of implementing or the state of having been implemented. This duality has characterized implementation theory, which model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in different ways, each presumably conducive to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as an outcome. It is argued that one model of implementation as a process is most suitable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meaning the fulfillment of policy objectives by programme technologies. However, there is no necessary relation between some model of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nd implementation as an outcome. Public policies may be implemented in various ways and some policies do fail implementation or result only in political symbolism, but that does not warrant generalizations about the impossibility of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r create a case for some special model of implementation as hierarchical authority, or as evolution, learning or coalition. Basic to implementation is accountability, which restricts the amount of trust that gives autonomy to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implementation as a combination of accountability and trust points in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policy cycles. 相似文献
20.
郭定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8(6):8-12
政治转型是从传统的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曲折、复杂而且独特的中国政治发展似乎正在展示一条新的政治转型的不同路径,其基本内涵就是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改革,在坚持中求创新。从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倾向看,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并没有走东亚权威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也没有真正建立东亚式的权威主义统治模式。中国走的是一条优化政府治理与发展渐进民主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转型的成就与经验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将超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政治改革模式,开创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的新范式,并对世界其他众多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