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3,(14):57-57
当“烂尾工程”不再是新闻的时候,“烂尾新闻”于最近成为引人关注的新闻。某都市报在今年年初盘点了2012年的若干烂尾新闻。大多至今未见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结局。那些在危机中及时反应、积极表态、果决介入的“公关英雄”,在以态度空间换取了应对时间后,竟于媒体和公众的围观下,消隐静默了。这些事件肇端于公共舆论,最终却罔顾民意,在透明的舆论场域和“制度的笼子”之外,把问题和责任“消化”了。新闻之所以“烂尾”,  相似文献   

2.
烂尾新闻     
《天津支部生活》2013,(8):52-52
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处理热点事件时,经常存在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烂尾新闻”的出现,缘由之一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消极态度,面对问题,不想查、不敢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的职务,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只是为了平息公众的“怒火”。事实上,每一次应对热点事件既是一次严重冲击和重大考验,也是一次改革创新的契机。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推动改革的“机会之窗”,亡羊补牢,才能真正从突发事件中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传承发展了党的新闻思想,显现出新思维特征:强调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亲民,核心是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性。其新思维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舆论宣传规律,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二是提出“三贴近”原则,引导新闻传播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三是强调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三性”要求。发挥新闻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四是倡导整合媒体传播方式,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已成为广大十部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一但笔者在县层调查和工作实践中感到,有的部门、有的单位在调研成果转化问题卜存在着“组织调研的单位多、上级下达调研的课题多、编辑和下发的调研论文集多、组织调研的耗费多、报刊发表的多、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决策少”的“五多一少”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一是形式主义,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下基层办事,冠以“调研”的美名,再在新闻媒体I:加以宣传,但事后并无仔何调研成效;有的*级部广1下达的调研课题本身就缺乏调查研究,不符合社会实际,或者每年下达的都是老课…  相似文献   

5.
让孩子“多看电视还是多看书”?家长肯定作答:多看书!而笔者认为答案的本质并不在于简单的“多”与“少”:有家长求助老师,问:“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喜爱读书?”还有的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能自愿自觉地少看电视,而让爱看书成为习惯,成为自然?”“阅读,怎样才能由梦想走进‘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6.
徐悦 《新湘评论》2012,(18):60-60
张震将军视察时常喜问保卫干部三个宇:“忙不忙?”著答“忙”,即不悦;若答“不忙”,则喜之。有人不解,问其故,将军曰:“保卫干部若忙,这个部队肯定问题多,不忙,说明问题少。”某日,张震将军视察某连。将军问该连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对曰:“一两左右。”又问:“一两有多重?”答:“一两50克。”又问:“最大的鸡蛋...  相似文献   

7.
张鸣岐 《求贤》2006,(7):16-16
新闻舆论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离开了调查研究,新闻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记者是新闻舆论的主体,如果新闻记者不深人搞调查研究,那么就失去它的意义。目前,有的记者淡化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调查研究有点过时了。还有的认为。现在新闻竞争激烈,新闻传播要讲究快.搞调查研究太耽误时间。有的记者满足于跑发布会。满足于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认为搞调研不划算,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8.
徐悦 《学习导报》2012,(18):60-60
张震将军视察时常喜问保卫干部三个宇:“忙不忙?”著答“忙”,即不悦;若答“不忙”,则喜之。有人不解,问其故,将军曰:“保卫干部若忙,这个部队肯定问题多,不忙,说明问题少。”某日,张震将军视察某连。将军问该连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对曰:“一两左右。”又问:“一两有多重?”答:“一两50克。”又问:“最大的鸡蛋多少克?”答:“70克左右。”问:“最小的多少克?”答:“50克左右。”将军喜曰:“这个司务长行,他上街买过菜。”  相似文献   

9.
公茂虹 《党建》2011,(9):21-21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新闻工作的坐标?笔者认为,坐标,就是方位,把握新闻工作的坐标,有几个方位需要谨记。  相似文献   

10.
方乐迪 《廉政瞭望》2014,(18):13-13
8月29日傍晚,曾担任云南省委书记的白恩培被调查,长期举报他的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成为舆论焦点。廉政瞭望记者在杨维骏家里专访了他。 廉政嘹望:连续多天接受媒体采访,有些疲倦吧? 杨维骏:没有,精神爽朗,还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嘛。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风貌,舆论引导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江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精神,是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集中体现。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体会,江总书记关于舆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1,(13):3-3
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目前却有少数干部,脚跟站不稳、板凳坐不住、遇事左右摆,被群众唤作“钟摆干部”。 有人给“钟摆干部”画像:工作沉不下心,左右攀比,生怕别人占便宜自己吃亏;干事沉不下身,蜻蜒点水,生怕付出多得到少;遇事不敢担当,推卸责任,生怕引火烧伤自身。  相似文献   

13.
在确定了奋斗目标和任务之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讲过的:“领导工作个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反思起来、在工作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有这样一些表现:一般号召多,个别指导少;会议文件布置多,实际操作落实差;下基层跑的多、看的多、着手解决问题少;行政手段用的多,经济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用的少;面上了解的多.典型解剖分析的少;检查评比的多,调查研究的少;抓先进典型多,抓后进转化少;…  相似文献   

1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毛泽东、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基础上,对新闻宣传舆论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开拓和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宝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理论指南。一、强调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常用“党的阵地”、“党的喉舌”、“政治中心”、“舆论中心”、“舆论工具”等来表述。列宁指出…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公开承认新闻的党性,强调新闻的人民性。但在现实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的新闻从业者对坚持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思想认识存在模糊、决心态度存在摇摆、实际行动存在偏差,影响了对舆  相似文献   

16.
许海 《前线》2014,(10):119-119
近期,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规划的“反腐路线图”逐渐明晰,“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令人振奋:首先是严厉打击,让腐败分子“不敢”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笼子”,让腐败分子“不能”腐;最后是巩固思想信仰,实现人的现代化,让人“不想”腐。 如此“剑”与“书”结合,符合了反腐倡廉的一般规律,对根治腐败问题大有裨益。古人在总结有关经验时,已经看到,廉洁其实有三重境界。明代《从政录》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在这其中,“不敢取”为下,“不苟取”为中,“不妄取”为上。正与“不敢”、“不能”、“不想”的路线图对应。  相似文献   

17.
众言妙语     
《党的建设》2011,(12):60-60
人处在最底层有一个好处,就是无论从哪个方向努力,都是向上。 我走上百家讲坛,成了“名人”,对往事的回忆。我的看法是“三多三少”: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挑剔;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争执。  相似文献   

18.
安西县环城乡党委、政府,1995年以来为扎实抓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突出“六个公开”、坚持“四项制度”、健全“一个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六个公开”是:向农民收取的“三提五统”收支情况公开;水费收取标准公开;集体经济收支及资产增减情况公开;用工分配使用...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4):79-80
入狱原因 某调查机构对监狱犯人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工作人员询问一个犯人:“请问,你入狱的原因是什么?”犯人叹了口气,答道:“年轻没经验。”工作人员不解地问道:“你今年60多岁了吧?”犯人回答:“我说的不是我,是我的辩护律师。”  相似文献   

20.
文之 《前线》2011,(9):33-34
近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成了全市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热烈议论的重要话题。在这场广泛的议论中,有一种追问振聋发聩:我们为什么不敢担当、不敢碰硬、不敢创新?在现实生活中,“三不敢”的理由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上不想“三敢”,另一类是客观因素使人“三不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