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日在线与网友交流时关注到有骂他的网友,也有挺他的网友。他说:“为什么领导可以发脾气,群众不能发脾气呢?为什么领导可以骂娘,群众不能骂娘?”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19):118-118
【求助邮件】本人大学毕业两年了,换过两三家单位,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学问。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我吃了不少亏。就在前几天单位内部岗位竞争时,我还被一位平时称兄道弟的“哥们儿”告了黑状,他得到晋升而我却下岗了。其实,他在背后和我一起的时候骂单位骂领导最多,可到最后他把那些话都加在了我头上,做人怎么能这样呢?请“三T公司”告诉我,在职场上该如何辨别“小人”?  相似文献   

3.
在某些会议、庆典、宴会等场合,常常听到主持会议的领导不无自豪地宣布:“今天,我们‘几大班子’的领导都到齐了!”以说明上级领导对活动格外地重视与支持。 这样的“都到齐了”是否必要,是否值得称道呢?有些会议或场合是需要的,有些情况“都到齐了”却未必好。其一是“几大班子”的领导,都各有自己的分工,本该各司其职。动辄就“都到齐了”,岂能不耽误 本职工作?其二是这些领导“都到齐了”,主办单位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接待,惟恐照顾不周,安排不细,出现“漏洞”。这岂不增加了主办单位的负担?其三是领导“都到…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不骂人,谁人背后不被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骂槐,尤其权力地位越显赫,好比圆越大和外界接触面越广一样,就越容易遭人非议。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周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  相似文献   

5.
人选     
领导拟在几个科员中选拔一名中层干部,便找来下属甲了解情况。领导:“听说小张很有上进心,你觉得他怎么样?”下属甲:“小张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恨不得天下人都不如他。我觉得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郭庆晨 《前线》2009,(6):58-58
听骂的态度,很能看出一个人修养的深浅高下。 宋朝的富弼曾官至宰相,这与他的胸襟宽广有直接关系。富弼的大度突出表现在听骂上。少年的富弼就练就了听骂的“童子功”。一次,有人莫名其妙地骂他,他听而不闻。旁边的人以为他真没听见,就提醒他说:“喂!有人骂你啦!”富弼回答说:“他大概是骂别人吧。”旁边的人说:“哪能呢,他是指名道姓地骂你呢!”富弼则说:“天下之大,  相似文献   

7.
立身靠什么     
春节前,一位青年同志悄悄问一位老同志:“过节一定要给单位领导送礼吗?”老同志一怔:“嗯?我工作几十年,从没给哪位领导送过礼!”青年同志纳闷:“您真不知道?咱单位有些人每年春节都给领导送礼。”老同志摇摇头。青年同志半开玩笑地说:“怪不得您的仕途不够顺呢!”他告诉老同志:自己心里很矛盾,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青年,本不该沾那些庸俗的事,可又怕领导在乎,日后真给“小鞋”穿。还说,我就是想在30岁前把基础打好,也叫立身吧。  相似文献   

8.
当领导的都脱不了要即席讲话,比如汇报会、座谈会、记者招待会啦,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人请你发表“重要讲话”,而你又不可能时时都有准备在前、成竹在胸。咋办?只好“随便讲两句”。可是,这“两句”可不能真“随便讲”,讲好了,听众动容,领导树威,下属生钦佩;讲砸了,那可就“丢大了”。所以,即席讲话也好,即兴发言也罢,都要讲的有板、有眼、有根、有据,说的有内容:有重点、有层次、有亮点。咋讲才好呢?不妨按以下“路数”试一试——  相似文献   

9.
拆字戏解     
大观园里的焦大下岗了:只因前几天喝醉了酒,从贾蓉到贾珍骂了个遍,而且骂的都是他们的机密事。贾蓉怒道:“再骂,叫你下岗。”果然没几天就宣布焦大下岗了。  相似文献   

10.
王春 《廉政瞭望》2013,(5):16-19
“你只看到我的威仪,却不曾留意我的用心;你有你的乖张,我有我的严厉;你质疑我方法单一,我担忧你不成大器;你埋怨我不留情面,我会证明这是对你负责。领导掌舵,是曲高和寡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埋怨,但那又怎样?哪怕不被理解,也要‘骂’得漂亮。”  相似文献   

11.
吴钩 《廉政瞭望》2014,(5):48-48
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3,(21):12-12
有中央媒体近期刊文《纠正“领导高明论”》,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自认为在思想水平与工作能力上都比周围群众高明,甚至认为“谁是领导谁高明”。文章提出了“领导高明还是群众高明”这个“事关立场和观点的根本问题”,称应坚持群众高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事如此,小事亦然。那么,现实中一些领导是不是就比群众高明?什么样的领导才算是真高明?  相似文献   

13.
﹃没办法﹄与﹃有办法﹄张峰某单位效益较好,不少大学生想进去,都被该单位领导以人员已满为由拒之。此后,却又进了三名没有任何专长的人。有人问:为什么他们能进?领导答:“他们都是上级部门领导交待的,不让进不行,我们也没办法。”安徽省怀宁县某乡镇企业在滁州市...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时,有一天深夜,他去实验室检查,发现一个学生还在那里做实验,卢瑟福便问他“你上午干什么了?”他回答说:“做试验”又问:“下午呢?”“做试验。”这时卢瑟福提高了嗓门:“你整天做实验,还有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问题问得真好!它不仅适应于科研,也适应于各行各业,包括政界。由此我有几点想法:一、不要只做不想。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一天到晚显得非常忙,白天办公室里来人排队,晚上家里谈话预约,习惯的看法总认为这样忙于工作的领导就是好领导,其实并非尽然。领导干…  相似文献   

15.
试题:中国古代的治政之道中有一句名言叫:“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国外领导科学界也有人提出“领导者应该首先是设想家”。请联系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深层次涵义是提出了领导行为的正确界定问题,即领导者究竟应该干什么?怎样做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更有利于领导绩效的提高?这是领导者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领导行为的界定可谓丰富至极。《三国志》记载:“蜀国正事无巨细,亮皆独专之”。诸葛孔明尽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由于难以克服事无巨细之弊,最终积劳成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东部有个浙江。浙江的东南部有个瑞安。瑞安就是被称作“道教第二十六福地”的地方。就是在这块福地上,党有市委书记,政有市长,还有前市长,不用说,下头还有公安局等若干个局的局长。从《检察风云》2000年第1期上获悉:瑞安市的原主要领导不少具有很强的“仆人意识”。不信吗?一个不识字的村民可以对市领导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识字的村民”半夜里叫一个局长来,那局长就半夜里赶了过来。局长问有什么事,那“村民”站都不站起来,挥手说:没你的事,回去吧。局长悻悻然回家。不信吗?那“不识字的村民”的母亲死了,全…  相似文献   

17.
林衍 《廉政瞭望》2011,(24):50-51
城管来了 从穿上城管制服那一刻开始,宋志刚就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他挨过各种方言的骂,骂他是强盗,是土匪,是“鬼子”。他被咬过。也被人用水果刀砍过,差点砍在大动脉上。小贩们恨他,老百姓也不待见他。他听相声,相声拿城管开涮;他看话剧,话剧的开场便是城管追小贩;他从超市拎着有价签的蔬菜水果回家,邻居会撇撇嘴,“哟喂,又扣啦”;他帮喘不上气的老外找医院,马上有群众过来围观:“城管千吗呢,要打老外啦?”  相似文献   

18.
臣杂种     
刘诚龙 《廉政瞭望》2010,(13):47-47
马克·吐温喜欢骂人,对国会议员他这么骂:“美国国会议员有一半是狗杂种。”惹得国会议员们公愤起来了,大家都要来扇他的耳巴子,马克只好赶紧起来道歉:“我收回我的意见,刚才我说的是错的,准确说法应是:美国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狗杂种。”这样的结果是,依然有许多议员想打他。  相似文献   

19.
在笔者的采访经历中,曾听到过这样一段对话——那是跟随一位副省级领导外出调研.在中巴车上,领导询问陪同的市委书记:“从省城到你们这的高铁明年能修通吗?”市委书记说:“据铁道部门说.明年底就能通车。”领导点了点头:“有了高铁,往来省城就更方便了。”  相似文献   

20.
资讯     
《廉政瞭望》2013,(16):12-13
新高官卸任后的“五大去向” 忧“电视问政”变“表扬平台”? 近日,新华社发文批评地方“电视问政”变味。湖北一名区委宣传部长称:“部门领导都觉得压力太大,尤其是排名靠后的部门,所以一直录播,不敢直播。”另一名区级政府官员表示:“批评多了让台上领导坐不住,所以问政节目不是纯批评,也耍表扬。”节目遂成领导炫耀政绩的平台。中部某市一期节目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当场念稿,被问政官员讲政绩、摆官样,两名现场群众有反对意见,只是稍稍晃了一下“NO”的牌子,不敢高高举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