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徜徉在锦江河畔,古色古香的明清码头、渔舟游弋的清澈江水,犹如秦淮美景的古朴风情扑面而来。铜仁,这座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在致力于“老城仿古、新城现代”这一理念的精心打造下,已成为集养生、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个对学生要求苛刻的人,他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时曾经逃离学校,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大致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什么地方的山谷里。我流浪了3天,最后还是被我家的人找到。我这才知道这次旅行只是在兜圈子,走了那么久,离我家大概才八里路。毛泽东何时第一次到湘潭,现在已见不到记载,很可能就是他到湘潭当学徒的时候。仍然是在那次谈话中,毛泽…  相似文献   

3.
正一这是我,第一次来雪山村。我最早对雪山村的了解,缘于三年前那场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七级强震,与芦山县毗邻的宝兴县雪山村也未能幸免。因我祖籍在宝兴的缘故,我特别留意来自家乡的讯息,也因此记住了雪山村这个带着些许诗意的地名,以及地震  相似文献   

4.
芦山一张张擦干泪水的笑脸,一个个灾后自救的身影,一份份对未来对梦想的期盼,这就是坚强的芦山人。距离"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经历了灾难的洗礼,那里的人们是否已经走出阴影,重燃心中的梦想?今天,我们再赴灾区,探寻灾后重生的奇迹……住进帐篷的人们53岁的陈清品是雅安芦山县的一个农民,地震那天早晨他正在家做早饭,天  相似文献   

5.
正初夏的阳光,在水晶般的空气中流淌。笔者和几位朋友相约周末,去仰慕已久的"中国红军城"走走看看,零距离触摸那些红色遗迹,倾听那些慷慨悲壮的红色故事,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洗礼……"中国红军城"位于四川广元旺苍县老城,清澈见底的东河与黄洋河在此交汇。穿过东河上连接新城和老城的桥梁,顺着老城窄窄的街道,一片木架穿斗、青瓦屋面的民国时期建筑便呈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后期首府  相似文献   

6.
正9岁时的寒假,我第一次跟外公乘坐川江木船。船停靠在云阳县城沙湾河坝,我们要去的外公家在县城上游30多里的地方。原本是头一天去的,因为是农历腊月十九,川江行船忌日,木船停航。外公说,船工不敢公开信奉封建迷信,借口船底有些漏水,要修船一天。平常每天天不亮,木船装着村民们顺流到县城赶场,返程则是逆水行驶,必须中午1点准时开船,一点儿不能耽误。这种短  相似文献   

7.
罗曼·罗兰说过,人类的那些历史遗产犹如一座座高峰,我们要定期登上这些高峰去看一看,去汲取新鲜空气和营养,然后神清气爽地走下山,勇敢地投入生活。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虽然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但对于我们这个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来说,这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博大而厚重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普通的一天     
在十年的纪检工作中,第一次办案让我刻骨铭心。那是阳历六月的一天,因要去一个距县城较远的山村办案,我便起了个大早,急匆匆赶到单位。一连几天的大雨,今天终于放晴,天格外地蓝,碧空如洗。我带了两名办案的同志早早驱车上路了。破旧的北京吉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行着。约五十分钟后,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乡政府。这是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的一个自然条件差、生活苦、距县城较远的偏远山区小乡,全乡只有五千来口人。在乡上稍作停留后,我们又在乡纪委书记的陪同下,直赴发案地———河边村。这村距乡政府有二十多里,一条只有四五米宽的乡间…  相似文献   

9.
正对经历过地震的人们来说,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家是地震后人们所有精神的寄托。"4·20"芦山地震中,家园的损毁让芦山的老百姓心碎,也让全国人民牵挂。时隔整整一年,当记者重新回到这个曾经饱受摧残的地方,最关切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家建好了吗?如此多的困难和矛盾"4·20"芦山地震后,很多百姓家没了,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这个巨大的疑  相似文献   

10.
生日的纪念     
每个星期天都是盘县县城赶场的日子,那一天盘县县城里热闹非凡,我们几个外乡人在乡下呆得久了,便结伴去盘县赶场。因为要冲洗照片,我离开同伴,独自到县城中心的一间照相馆去。没想到一直等到下午,照片还没有冲洗出来,照相馆老板歉意地赔着笑脸,端茶倒水极为殷勤,反让我觉得给他添了许多麻烦。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乡下女人和她的两个孪生儿子走进照相馆。女人很年轻,脸色黧黑,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上衣,背后背着一只大竹篓,里面装看花花绿绿的日用品,显然她是卖完菜又买了乐西,预备回乡下去的。那一对孪生男孩只有四、五岁的年…  相似文献   

11.
怀念老彭     
完完全全没有想到,老彭竟先我这个重病在身之人而去。去年冬至那一天,我们还一起被一老朋友所邀去双流吃羊肉。我和他夫妇二人来去同乘一辆车,大家在车上谈兴较浓。这才多久?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走了呢?二月一日下午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正在吸氧。他见我进了病房,就说:“你又来看我了,谢谢你。”停了一下他又说:“林温如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能下楼打牌去了。”他又告诉我,华文江也病了,就住在这层楼的17号病床。言谈中,他的神志十分清楚,精神也还可以,怎么第二天的傍晚就传来噩耗,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他是非同寻常地…  相似文献   

12.
一张客车票     
我的家乡地处湘西雪峰山腹地,开门见山.出门爬山.修的公路也是在半山腰上盘来盘去,什么“鸡公界”、“望天峰”,一呼就让人心惊胆战。20年前,从我所居住的小镇去一起百里之外的县城,是一件既体面又风光的事。因为,对于山里人来说,能到百里之外的县城去“看世界”,仿佛周游了世界般。那时,坐在公共汽车上左顾右盼,。C里总有一股莫名的喜悦和激动,将脑袋伸出窗外,看天看山看水,仿佛总也看不够,满面的笑意写在脸上,别提有多美!而这一切,对于能否买到一张客车票有关。记符那是我读高三的时候,放了暑假,我的。C早已飞到了…  相似文献   

13.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8,(10):55-55
遵义老城子尹街有一个大宅院,大门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飞洒、遒劲,充满革命豪情。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乌江天险.占领黔北重镇遵义。遵义是一座古城.老城与新城夹湘江而建,城墙高耸,雉堞相望。老城负山面水,城垣周长1371丈,东为景福门,南为通贵门,西为怀德门,北为宁永门,石板铺路,城内外有20个街坊。乾隆以后因丝绸兴盛,  相似文献   

14.
洞见岁月     
<正>因为旧居拆迁,爷爷和奶奶10年后又将面临一次搬迁。虽然新居离旧居不太远,但他们习惯了这个巴掌大的小院,以后去不了了,心里便锁上了一扇门。搬家前的几天,我和耄耋之年的爷爷开玩笑,问他是否舍得离开。爷爷羸羸一笑:在老家住了70年,不终究搬到县城来了么?再换一个地方,已经习惯了,跟着孩子住就好。我却从爷爷的淡然中品出几丝无奈和凄惶。爷爷在农村生活了70载,2006年,父亲为方便照顾二老,提出让二老搬到县城,被爷爷断然  相似文献   

15.
正"1969年,我们小七孔修第一条路时我就参与了!以前,我们到县城只能走水路。把种出来的庄稼拿去卖,再买些盐巴和油回来。"荔波县瑶山瑶族乡高桥村村支书朱明怀说,"现在路通了,我们是不富都不行,不想富都不行!"朱明怀说的"路",是一条条串联起小七孔景区和外界的路。  相似文献   

16.
内心的道路     
有一个春天,我去一个市开会,会毕大家去风景区游览。那条路是极难走的,车开不进去,只好步行,常常是几棵小树捆了扎了,摆在地上就成为一条道路,树皮又湿又滑。然而就是这艰难之路,让我们体会到了某种乐趣,既有克服困苦的快感,又有一种穿越开创的舒坦,因而我们硬是在这树林环绕的地方疯狂地玩了两天,唱歌、点篝火、采野果……弄得精疲力竭,却大叫痛快。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一场怪病夺去了我的双眼。在那个连吃饭都很困难的年代,已有8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养我这个累赘。一天,她把我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扔下我走了。我疯了似地大哭,摸索着抓住任何一个能抓住的人,然后趴到地上模她的鞋。我知道母亲穿的是一双自做的条绒布底鞋,这是我寻找母亲的唯一依据了。我边哭边摸,边摸边哭。我想如果找不到母亲,我大概会一直哭下去,直到哭死累死。没等到我哭死累死,母亲便从隐藏的地方跑了出来。她一句话没说,抱起我就走。整个回家的路上她都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相似文献   

18.
正因为在学校工作,每年都有寒暑假,我和朋友经常利用这个机会外出游玩。这两年,我们开始把目光瞄向境外游,而由此体验到的出入境证照办理的变化,让我感受颇深。2014年6月,我们有了出国旅游的计划,办护照成为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有朋友建议:"办护照得早点儿去公安局,去晚了的话,恐怕一天办不完。""一天办不完一本护照?"我很疑  相似文献   

19.
贾杰 《党的建设》2009,(8):49-49
我的老家距环县县城35公里。如今,从县城驱车奔驰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40分钟就可以到家。可是,在20多年前,这条路却是一条坎坷难行的路,更是一条令人心酸的路。上世纪90年代,我在县城中学读书,那时县城通往家乡的路是一条70年代沿河而修的土路,其中有几段是以河床为路,其实就是半河半路,晴通雨阻。特别是每逢夏秋降雨较多的季节,这条路就经常被冲断。那时,我们  相似文献   

20.
列车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奔驰着。它掠过一片片田野,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座座城市,把我们带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庆。大庆,不久前人们对她还很陌生。如今,人们在各种会议上,在促膝谈心时,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谈论着她,传颂著地。有机会去过大庆的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个几年前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现在已经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描述着大庆人那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担神和英雄气概。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和艰苦岁月考验的年轻人说,到了大庆,更懂得了什么叫做革命。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赞誉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