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贴近”是个理论课题,更是个实践课题。从理论角度说,它是对市场竞争中新闻传播规律的精辟概括和科学总结,指明了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主要保证。从实践角度看,它又是传媒与生俱来的“必要过程”,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传媒竞争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到“三贴近”,做好“三贴近”,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在我国,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统领下的传媒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在我国大众传媒中占主导地位,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传媒体系、传媒思想、传媒制度、传媒功能、传媒行为等。本文在回顾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的发展轨迹、简析其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环境复杂化、手段多样化等特征。现代新闻传媒发展造成的信息爆炸和信息垃圾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唯有从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工作路径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报纸的主产品。在传媒竞争加剧、新闻同质化明显的大背景下,做强新闻特别是本土新闻,成为县市区域报(简称县域报)稳定读者、赢得发展空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靖江日报》以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可读性为目标,努力做强靖江本土新闻,有力促进了报纸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文化社会学已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传媒研究则是文化社会学的重要领域。本文叙述了文化社会学之传媒研究的缘起,分析了传媒与意识形态、传媒与公共领域、传媒与集体认同、传媒与拟像社会等几个核心研究主题,并对有关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传媒社会、传媒政治的形态特征逐渐显现,政党运行模式中的传媒因素愈发明显,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是政党必须开发利用的政治资源。本文认为,党的执政能力要重视对传媒资源的运用开发,传媒运用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旧的规范遭到破坏,新的规范有待形成和完善。转型中的新闻传媒自然难免泥沙俱下,失范现象频频发生。本文从传媒的商品性呼唤着受众、受众的畸形需求、受众对传媒失范产品的追逐、传媒被迫迎合受众的畸形需求等方面的阐述,论证了传媒失范怪圈的实质在于其商品性。  相似文献   

8.
传媒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其不偏不倚,整体上做到平衡。但具体到不同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又必然要以社会公德、公平与正义为基准来进行合理的偏向与适度倾斜。如果偏向与倾斜不当,就会造成"传媒失语"或"传媒媚俗"等一系列媒介道德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本文以公众兴趣与个人隐私为例探讨了具体报道中传媒道德为何要倾斜,向谁倾斜以及如何倾斜,试图为传媒道德的合理性倾斜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研究》2012,(9):127-128
中共三次新闻改革与传媒公共性的变迁许鑫中共新闻事业史上的三次新闻改革,既是新闻观念和新闻业务的改革,也是传媒体制、属性和功能的调整,深刻地影响着传媒公共性的发挥。在新闻改革前,中共报刊以政治属性为主,兼具一定的公共性。在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开展的第一次新闻改革确立了党报的党性、组织性、群众性和战斗性,使中共报刊向强化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传媒之中,新闻策划往往最能体现媒体的创新思维、反映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展示报纸自身形象和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有利武器。尤其是面对目前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单靠独家新闻取胜已是越来越困难,此时,媒体的新闻策划就成为取胜的关键点。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如果能运用好社会资源,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上级满意与社会满意的目标,以此来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朱玉文 《奋斗》2007,(9):10-11
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新闻传媒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新闻传媒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新长征》2010,(5):48-49
新闻传媒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新闻传媒要运用这一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引导之"势",发挥引导之"术",把握引导之"度".  相似文献   

13.
于黎冰 《世纪桥》2014,(7):57-5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要符合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要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层面来理解新闻观,新闻观具有阶级性和党性,反映其特定的经济基础。中国现代传媒的发展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然要与中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媒发展史显示,传媒是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发展的,一方面,社会为传媒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新闻传媒作为社会机体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媒体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各有侧重。有学者对革命与和平时期的大众传媒功能进行了比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不同时期媒体不同角色的重要性,在和平发展期,信息、教育、沟通、娱乐无可置疑地成为四大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按照公共新闻的核心分析,我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新闻,但存在生发公共新闻的土壤,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等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传媒体制的限制、公民意识有待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精神普遍缺失、节目制作成本较高等障碍。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成果,其核心是民主政治。在我国,传媒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承载着公众舆论监督的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民主性。党和政府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努力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空间,并加快推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记者站是新闻传媒进行信息采集、输送、交换、反馈等传播活动的重要枢纽,是新闻传媒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国时期的《大公报》的许多精彩报道几乎都是驻站记者索采撷,如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阳刚的《东南行》等,建国以后,具有中国独特性质的新闻传媒依然十分重视驻站记者的作用,在当前,虽然新闻的传播手段不断丰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但是这样的深刻变化虽然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手段,还不能说能够取代驻站记者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江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信息资源、经济…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党报研究》2005,(3):41-42
我国首部传媒蓝皮书《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在京发布。蓝皮书认为,未来几年,报刊、音像和网络游戏将是中国传媒业发展较快的领域。这部蓝皮书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国内学术界众多专家共同编撰的。蓝皮书提出,2005年,国家将在更广范围内,特别是在新闻传媒领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传媒产业结构将有所调整,解决重复浪费、同质竞争问题,使优质资源向优势集团倾斜。主管部门将在整治不正之风、规范经营,整顿有偿新闻、虚假新闻、违法广告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9.
徐朝 《奋斗》2009,(9):14-16
10年走出一种模式,10年创出一份传奇。地处边疆省份一个人口只有260万的地级市传媒集团,连创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历史上的三个第一:全国广电第一家地市级企业集团:全国广电第一家实施政企分开的传媒集团;全国广电第一家实施兼并进行跨媒体重组的新闻传媒集团,它就是—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20.
苏东政权更迭中,传媒特别是西方传媒起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这给中国传媒带来如下的启示:坚持党管传媒不动摇;坚定、谨慎地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并把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和坚持新闻真实性统一起来;警惕西方传媒和传媒资本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