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7月,文化学者余秋雨走进黔东南,开始了一场寻访原生态力量的文化之旅。之后,他在个人博客上推出了《黔东南考察手记》。仅头半天,点击率就突破1万,引来100多人评论。不少网友表示非常向往余秋雨笔下美丽、古老、清静的山村小寨。经余秋雨授权,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登载余秋雨的《黔东南考察手记》。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观     
余秋雨:好的现代作家有三个余秋雨向来是文化圈里的众矢之的,骂余倒余者大有人在,对此余秋雨表示:以骂我为职业的一共五个人,后来退出一个,剩下四个。以前都是我的狂热崇拜者,但崇拜过了头,一个盗印我的书,一  相似文献   

3.
正二十多年前写过大散文名篇《白发苏州》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亮相七月江苏书展,并在苏州图书馆给爆满的苏州听众讲解文化。得为文化减减肥余秋雨在苏州非常有人缘,他的书在苏州市场也卖得非常好。作为第四届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之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余秋雨的讲座不但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许多听众都是席地而坐。余秋雨先生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他看重苏州,他经  相似文献   

4.
最近,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余秋雨本人在发言中称,自己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  相似文献   

5.
书荐     
<正>出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余秋雨黔东南纪行》摘录:真正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安静的自在,它是有关我们祖先生活方式的证据,也许体现了彼时彼地的某种集体精神价值。推荐人:贵州省编办巡视员曲鹏《余秋雨黔东南纪行》收集了余秋雨在黔东南考察原生态的手记、日记和随笔。从苗族姑娘承认自己是蚩  相似文献   

6.
顾苏 《世纪风采》2007,(1):26-26
提起曲信先,除了戏剧界,恐怕少有人知。不过,提起余秋雨,则几乎人所共知。曲信先是余秋雨的大学同班同学,曾一同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曾几次提到曲信先。不过,曲信先原是中国科技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为何后来叉弃理从文、投身戏曲创作和研究了呢?这里面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和马兰在合肥的家有个极雅的名字——兰室雨轩。字是余秋雨题的,不像是他常写的行书或正楷,看上去怪怪的,自成一境。为推荐马兰“入选”靳羽西的《亚洲漂亮女人》一事,我拜访了绿木掩映中的兰室雨轩。房门打开,现实中的余秋雨儒雅、亲切,一副金属架眼镜给他学者的沉稳平添了几许时尚的气息。最出人意料的是他看上去比我想的要年轻许多。“我  相似文献   

8.
品渝州书香     
去重庆参加书市的前一天,看凤凰卫视"秋雨时分"。北大学生问余秋雨:网络会否取代书籍?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余秋雨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他喜欢的是手握线装书的阅读。我本人虽不敢说网络阅读不算阅读,却执著地钟情散发着纸墨香的书本。网络当然取代不了  相似文献   

9.
三拜文化     
如果不是父亲的强烈推荐,我也许就错过了这本名字很学术化的书——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何谓文化?古今中外的定义有两百多种,每一个都相当长。在书中,余秋雨用平和的语气,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隆重诠释——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这一系列的回答,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0.
心里有别人     
正对应该宽容的宽容、对必须较真的较真作家余秋雨曾住在一位德国老人的房子里。有一天,余秋雨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他打电话告诉老人。老人答:"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我明天再送一个过来。"老人送杯子来了。他进门就问:"那些玻璃杯的碎片  相似文献   

11.
“瀚海万里,此处系缆”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给农三师前海宾馆的题词。《文化苦旅》跋涉万水千山,情有独钟,就在此处系缆。前海宾馆还系住了不少中国文化名人甚至外国友人的心。 翻开前海宾馆《大事记》,我们看到了余秋雨、陆天明、伍绍祖、贾平凹、程树榛、崔道怡、刘冠雄、朱琳等一批文化名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 《党建》2010,(9):44-45
由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主编并作序的图书《经典人文》,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是开辟"文化大散文"先河的第一人。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了一代文风。他旅行式的散文,以大众化的笔法,形象、具体地为每一位读者展现出了他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作为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旅行式"文化大散文"已超越了散文单纯的阅读功能,更起到了为国人普及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就是他写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读这本书,感同与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  相似文献   

15.
以《文化苦旅》一炮打响,接着又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问世,目前,余秋雨的书累计发行己逾500万册,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园地里显得一枝独秀。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余秋雨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新闻界和文化界的焦点人物和重磅明星,是闻名中外的学者,评论家和作家。可当被问及在多重身份中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时,他却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文化旅行者。”  相似文献   

16.
黄东成 《唯实》2004,(11):93-94
围绕余秋雨为题的纷争 ,持续不断已有十来年。开始还对之颇有兴味 ,当作文坛轶闻名人轶事来读。看久了 ,从笔墨官司到对簿公堂 ,争执不休却未见有更多新的东西 ,便有点索然寡味引不起多少兴趣了 ,觉得这只不过是文坛曝出的又一点花絮 ,我怀疑 ,这是否与文学进入了消费时代有关。我检视了围绕余秋雨文品、人品之争的内容 ,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方指证对方是“文革”宠儿“四人帮”红人 ,一定要其忏悔 ;一方偏不忏悔 ,文过饰非认定自己“文革”中清清白白 ,是有人故意诬陷。一方找出对方一举成名的著作中常识性错误多至百余条简直百孔千疮 ;…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新湘评论》2012年第8期在主打栏目“本期话题”中推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专题,集中刊登俞平伯、童道明、老舍、贾平凹、培根、冰心、余秋雨等大家写的谈读书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卢勤 《学习导报》2012,(12):28-28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新湘评论》2012年第8期在主打栏目“本期话题”中推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专题,集中刊登俞平伯、童道明、老舍、贾平凹、培根、冰心、余秋雨等大家写的谈读书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功绩,是从审美的此岸架设了一座通向审智彼岸的桥梁,为推动中国当代大散文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他的大散文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袁尚勇 《当代贵州》2008,(18):53-53
隆里古城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边地军屯背景,经由600多年的强势传承,在贵州千姿百态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家园中,呈现出“汉文化孤岛”奇观。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到隆里考察时,盛赞隆里古城是“无法复制的汉文化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