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十五"以来,广西桑蚕业抓住"东桑西移"良好契机,铆足干劲,逆势发力,以惊人的速度实现重大突破,2012年摘取六个"全国第一":蚕茧产量从2005年起连续8年全国第一,桑园面积从2006年起连续7年全国第一,蚕种产量全国第一,亩桑园产量全国第一,生丝产量全国第一,桑枝栽培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蚕业发展的"广西现象"。逆势发展"破局"多年来,广西桑园面积长期维持在30万亩上下,蚕茧产量一直排在全国第六名之后。"后进生"广西在行业低迷中,不灰心,不懈怠,以一种看好将来的"隐形经济"理念,坚持把桑蚕业作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终于迎来了逆势"破局"的第一缕  相似文献   

2.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从"十五"期末全区蚕茧产量登上全国榜首,到2012年创造"六个全国第一",广西在"东桑西移"风起云涌的产业承接中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桑蚕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这些都是广西桑蚕产业迅猛崛起的关键。当前,桑蚕产业不仅成为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也成为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一个新的强区富民产业。全区有9个县年产茧量超过20万担,在蚕区广泛流传着"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春分时节来到宜州,连片的桑园争吐新翠,翻腾的绿浪一望无边。打造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2020年建成"中国丝绸新都"——作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宜州桑蚕产业倍添"新绿"。宜州市桑园面积和蚕茧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县域第一,这让宜州市委书记奉海峰很是自豪,但也感慨"不容易":"宜州桑蚕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高科技、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宜州现象"声名鹊起宜州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加快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桑蚕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为我区在"十五"期末蚕茧产量登上全国榜首及"十一五"期末生丝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区桑蚕产业突飞猛进,快速发展。2000年全区桑园面积仅30万亩,蚕茧产量2.95 万吨,全国排名第六位。200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41.01万亩,年产蚕茧14.03万吨,均比2000年增加了3.7倍;蚕桑业总产值60.61亿元,其中农民卖茧收入27.72亿元、蚕茧收烘及加工产值31.36亿元,全区蚕种、桑种桑苗产值1.6亿元,蚕茧年产量跃升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25%左右。蚕桑产业已成为我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兴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茧丝绸业将成为广西的重要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和荣 《当代广西》2004,(19):29-30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决策下,广西桑蚕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在全国已由非主产省(区)上升为主产省(区)。1980年,广西蚕茧产量仅为3.6万担,名列全国第12位。到2003年,广西蚕茧产量跃为175万担,占全国产量的18%,名列全国第2位,仅比居于首位的江苏省少35万担。特别是近几年,我区桑蚕业稳步发展,逐年递增。2000年~2003年广西蚕茧产量在全国的名次分别为第7名、第5名、第4名、第2名。从全国桑蚕业发展趋势看,只要紧走几步,广西就有望成为全国桑蚕业的“龙头老大”。  相似文献   

6.
王海波 《当代广西》2006,(19):51-51
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国家200年提出的“东桑西移”工程于今年正式启动。紧抓这一机遇,柳州市招商促进局经过努力,2006全国缫丝行业工作座谈会暨柳州市茧丝绸行业招商推介会于今年9月14日在柳州召开。来自全国茧丝绸行业的200多名专家、企业家汇聚柳州,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前景。力建全国性蚕茧基地能够成为全国缫丝工作年会的主办地,与柳州将成为全国性的蚕茧基地是分不开的。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柳州亦成为广西三大丝绸产区之一。2005年柳州市桑园面积突破了21万亩,发售蚕种48.3万张、产鲜…  相似文献   

7.
《今日浙江》2006,(2):F0002-F0002,I0001
“十五”时期是浙江省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时期。回首这不平凡的五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就业再就业方面:至2005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达到3050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320多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近900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310多万人,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农村劳动力转…  相似文献   

8.
奉海峰 《当代广西》2012,(19):48-49
宜州市桑蚕茧丝绸产业在全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桑园面积和蚕茧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县域第一,是广西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在设施、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9.
2011年英国威廉王子婚礼的特供礼品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宝石?世界顶级豪车?还是奢侈的名表?都不是,而是经广西优质蚕丝加工而成的精美丝绸产品。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010年,广西生丝产量位居全国榜首。十年之内,广西茧丝绸业两次赶超跨越,缔造了中国茧丝绸业的"广西现象",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紧接着,随着"东绸西移"拉开序幕,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迈着强劲的步伐,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继续奋力前行。"东绸西移"拉开序幕随着"东桑西移"花落广西,"东丝西移"初具规模,拉开"东绸西移"序幕是解决  相似文献   

10.
钟振  贺亮军 《当代广西》2009,(20):14-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糖蔗面积产量占全国60%以上、蚕茧产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木薯产量占全国70%;“三免”、“三避”等农业创新技术叫响全国;生态、信息、品牌农业开创广西农业新纪元。一代又一代农业人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壮乡沃野的美丽华章。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我区桑蚕产业实现了"六个全国第一",创造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如果把广西桑蚕产业比作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那科技便是驱动汽车快速运行的"发动机"。我区桑蚕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初从外地引进的蚕种并不适应我区高温多湿的气候,致使蚕茧产量低、质量差、发病多。结合广西气候特点,我区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桑蚕良种。"两广二号"是我区培育出的全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家蚕品种,"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5个桑树优良品种,亩桑产叶均达到3500公斤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区还先后培育出抗高温型、多湿型、抗脓病型、耐氟型、强健高产型、高产优质型等家蚕品种,开  相似文献   

12.
《同舟共进》2011,(4):81-F0003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突出成绩,稳定了占全国1/6的就业岗位,化解了占全国1/4的劳动争议案件,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总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人才资源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67.1%,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唐爱斌 《当代广西》2005,(23):14-15
“十五”时期,广西经济发展相继实现了两个重要目标。2004年实现了以GDP突破3000亿元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发展“三突破”目标;2005年将实现以人均GDP越过1000美元为主要标志的“双过千”目标。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表明“十五”是广西经济发展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回顾“十五”发展,展望“十一五”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十五”广西经济发展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时期相比,“十五”的广西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创十年来增长新高,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十五”时  相似文献   

14.
回顾广西桑蚕业十年发展历程,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区将桑蚕业列入广西农业重点加快发展的新兴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把桑蚕业打造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较强竞争的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广西成为了全国桑蚕业第一大省(区),并向全国桑蚕强省迈进,业内权威专家称"广西已成为中国蚕业发展典范"。  相似文献   

15.
阳春三月。在广西两个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宜州市和宾阳县,蚕农一边为去年的丰收喜悦,一边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一年的种桑养蚕劳作中。宾阳古辣蚕农在谈及去年种桑养蚕的收益时乐呵呵地说:“家里有5亩多的桑园,春蚕每一批养两张,秋蚕养一张半,一年下来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目前,种桑养蚕成为宜州、宾阳两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吉遇 《当代广西》2006,(11):50-51
一根甘蔗让广西农民甜了二三十年,并有文章越做越大的趋势,如今广西制糖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其产值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而新兴的桑蚕业也让广西农民尝到了甜头,并喜摘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的桂冠。按此势头,广西的桑蚕产业有望发展成为继蔗糖之后,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17.
李钰 《传承》2001,(6):22-23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历史性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国际化大潮,广西的优势产业———水果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广西水果业现状广西1999年及2000年水果总面积108万公顷,居全国首位;水果产量分别为407.77万吨和362.73万吨,全国第五;人均水果占有量80多公斤,全国第六;热带、亚热带水果总量仅次于广东,全国第二。广西水果以龙眼、荔枝、香蕉、芒果、沙田柚等南亚热带水果为主,面积、产量分别占总量的53%、47%,柑橙面积、产量约占总量的12%、24%,其…  相似文献   

18.
《山东人大工作》2007,(2):32-34
华泰集团是以造纸为主.集化工、印刷、热电、林业、物流、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全国500强企业.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首届大企业集Ⅲ竞争力500强排名第3位.“中国上市公司100强”综合坪价第28位、造纸业上市公司综合排名第1位。集团现有员工1万余人。总资产136亿元。年生产新闻纸、文化纸、包装用纸、生活朋纸等各类机制纸180万吨.其巾新闻纸年生产能力1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在全国同行业第一家挂牌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泰”商标是国内造纸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级蕊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客户满意的十佳造纸企业”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08,(3):22-23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面,居有壮、汉、瑶、苗、毛南、水、仫佬等23个民族。县内自然资源丰富,有锡、锑、锌、金、银、铜、铁、铟、钨等20多种有色金属,总储量1100万吨,其中锡储量144万多吨,居全国首位,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锡都”、“矿物学家的天堂”。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南丹的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已自成体系,特别是锡锌产量居全国第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锡锌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十五”期间的广西交通建设,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6%,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陆路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我区新增公路里程84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8公里、一级公路104公里、二级公路3671公里。至2005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620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1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率由“九五”期末的9.83%上升至13.3%;公路密度由22.3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升到26.2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西南出海公路大通道广西境内全线贯通,我国首条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