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是理论研究和通俗宣传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作支撑,以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也面临着理论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目标达成等要求,因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应该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科建设双向一体的过程中促进其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乃云 《求实》2012,(10):8-1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较为复杂,表现出理论创新不足、针对性不强、传播方式落后、传播人才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测评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分析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和长效机制,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也面临严峻考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合国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互动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大意义。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较为复杂,表现在思想信仰危机、理论解读误区、多元文化消解、不良学风干扰、网络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透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除了要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之外,还面临着与中国大众的传统文化思想在观念上的碰撞与沟通,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必经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所致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的传统文化思想互相激荡、双向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定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计划,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应用适当的方法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基本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呼唤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通俗化,沟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十对基本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十大规律。总结建党以来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对于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綦玉帅 《世纪桥》2014,(1):58-59
为了克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确定因素,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体系来调整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关系,这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切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为前提、互为目的、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先进文化运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2.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需要关注并严肃回答以下三项实践创新课题:一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逻辑,二是平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三是如何应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只有深入地研究这三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能被打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时代化,既是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也规定着大众化的基本取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属性、历史使命和开放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转变观念,抓住重点,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令人鼓舞。大众化,最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魅力。大众化的基础应是朴素化,大众化的方法应是简练化,大众化的风格应是生动化,大众化的核心应是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推进,持续深化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善于把握大众化对象的梯度性,注重大众化内容的适应性,贯彻大众化目标的阶段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对象接纳吸收运用知识的规律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在这些群体中铺开“大众化”的工作,从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刘洋 《世纪桥》2011,(13):56-58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的功能、在我国所处的地位以及当前在我国面临的种种挑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面向全体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教育宣传的措施。大众化最关键的就在于民生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民所需,才能为民所用,才能为民所信。  相似文献   

17.
王娟兰 《世纪桥》2012,(21):46-4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政界、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生活层面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以及维护马克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为此,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何建设一个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如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和大众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实现理论和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理论和群众互动的过程,在“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辨证统一中,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内在逻辑;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服务人民大众、造福人民大众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属性,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诉求。这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主体向度。,而人民主体向度又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一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性;二是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性;三是贴近大众精神世界的契合性;四是适应大众思维方式的通俗性。在新的起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永恒主旋律,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向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的渗透,加大改善民生和关注民心的力度,是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