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7,(3)
加号有一个家庭,这家的孩子的数学一直不好,父母给他换了不少学校。最后,父母给孩子换了一个教堂小学,这个孩子的数学就名列前茅了。父母很奇怪,就问:“是不是老师教的好?”孩子说:“不是。”父母又问:“是不是教材不一样?”孩子说:“不是。”父母问:“那是什么?”孩子说:“我一进教室,我就知道这  相似文献   

2.
男人 孩子     
男人本质上是孩子。做儿子是他们终生都要扮演的角色。有时候,他像个喋喋不休的孩子,下班回来急于把一天发生的大小事说给你听,等你褒奖,等你评议,等你同仇敌忾。有时候,他像个天真好奇的孩子,异想天开的问题不断,使你应对不暇还外带一些小要求,恳求柔软如孩童。有时候,他像个被惯坏的孩子,连一句气话都承受不了,眼里坦白的痛苦,叫人担忧不知该怎样去迁就去宠溺这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候,他像娇气的孩子,如同战场上受伤一样,把小病小痛当作一种荣耀的奖赏。“我牙痛!”“看,我今天把手碰破了,流了很多血。”他当然明白你不是医生,但他有把…  相似文献   

3.
请求帮忙     
公交车上很挤,很多人站着。有一位少妇抱着一个孩子上车,趔趔趄趄地站立不稳,但车上好象没有人主动让位给她。于是,她向身边的一个坐着的男人说:“你能否帮我忙,让我和孩子坐一会儿。”那个男人便有了一种站起来的姿势,但他努力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他把住了扶手,用力把身体撑起来,大家发  相似文献   

4.
优优的眸子     
正优优是我退休后结识的第一个小朋友。他是早市卖菜女的孩子,剪一个盖儿头,穿一身泛白的牛仔服。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充满好奇;黑葡萄一样的眸子天真无邪,仿佛一潭清澈的泉水,能让你的心沉进去。算是机缘巧合,那天我在家门口的街心公园散步,见一个小男孩儿在前面走,天性喜欢孩子的我赶上去拍了一下他后脑勺。男孩儿回眸一笑,目光纯净如水。我问你叫什么?优优。几岁了?五岁。给我当孙子吧?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他停住脚步,很认真  相似文献   

5.
机场的孩子     
正我是在军队机场长大的孩子。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把我抱在怀里看了好半天,问想不想他,学习怎么样?调皮不调皮?我和他有距离感,很陌生。爸爸给我吃苹果,还有一个大菠萝,那是我第一次吃这玩意儿,又酸又甜,直到现在我仍喜欢吃这种水果。  相似文献   

6.
一位已定居国外的华侨,年少时曾受过别人的无私帮助,功成名就后,他想回报社会,在自己的家乡资助一批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但令人费解的是,他没有直接寄钱给这些学生,而只是先让国内的亲戚帮忙,给这些孩子每人邮寄了几本励志书籍。在这些收到书的孩子里,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叫"阿牛"的小男孩认认真真看完了这些书籍,并真诚地给华侨回了一封言简意赅的感谢信:好心人,谢谢您的帮助。您寄来的书我都  相似文献   

7.
阳光大嫂     
在采访一个被拐10载的少年寻找到生身父母的故事时,我听到了一个细节:一位环卫大嫂知道了少年的经历后,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钱,捐给了少年。也许有人感到这钱并不是很多,可我想这对她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留下钱后她就走了,人家请她留下名字,她说这给孩子凑些盘缠,好让他回到父母的身边。我也是做母亲的,我也有孩子,我不知道少年的心是不是被这片母爱所感动,会不会是他以后漫长人生路上的一缕阳光?  相似文献   

8.
小姑     
素问 《新青年》2006,(6):16-17
有段时间爸爸经常出差,一出差就把我放在小姑家.那时候小姑父还在外地工作,他们也没有孩子.我很不懂事,没来由地不喜欢小姑父,他难得回来一趟,我总要与他起摩擦.我已经记不起小姑有怎样的反应,也不知道小姑父有没有和我计较--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眼里,大人的世界总是放大或者缩小了的.而我仗着小姑疼我,屡次在小姑家中摆脸给小姑父看.最著名的一次事故发生在一天午饭的时候,小姑父大概是因为坐姿的问题批评我,我不听,还与他起了口舌.他说起我总在他家吃饭的事情,我觉得受了羞辱,把筷子死命往桌上一掼,边哭边吼:"我吃你的了吗?  相似文献   

9.
心曼 《新青年》2004,(3):22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孩儿都是这样,我的少女之心萌动得特别早,属于早熟。那一年我9岁,他19岁,是邻家小妹的表哥,因为一些我不知道的原因转学到小镇来读书,姜婶婶是他的姑母,我们两家住东西院邻居,关系处的很友好,平时谁家吃点好吃的东西都要相互惦念送点给另一家的孩子。谁家有活忙不过来了,就在自  相似文献   

10.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6,(1)
敢用不敢用有一顾客到一家商场买烟。买后就抽起来。营业员对他说:“对不起,这是无烟商场,请不要在这儿抽烟!”顾客不高兴了:“我在这儿买烟还不让我在这儿抽?”营业员听罢,冷笑一声说:“哼!我们这儿还卖手纸,那你敢在这儿用吗?”取名趣闻给孩子取名字时要特别注意读音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姓氏,更要注意谐音问题。网友推荐一文,对正在给孩子取名字者可能会有所启示:医务室有个校医名叫“段珍”,我们都不去她那儿打针。音乐老师叫管风琴,健美老师叫陈亚玲,锅炉热处理专业老师叫吴嫣梅。我晓得一个人名叫朱逸群,另一个叫杨宜知。一父母给孩子…  相似文献   

11.
细雨姐姐:你好!我今年24岁,已经结婚,并有了一个孩子,孩子现在刚6个月。前段时间我发现我丈夫和他的前女友又开始联系了,他们常通电话,并且在孩子住院期间也没有断过。我丈夫说他们谈的无  相似文献   

12.
朋友的母亲突患脑溢血去世了,他的生活马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他每天可以睡到8点,但现在必须6点起来,叫醒上学的孩子,给他穿好衣服,烧好早饭,在7点半之前送到学校。晚上,他5点半下班,他让孩子先在学校做作业,然后等他去接。每次去,孩子常常委屈地掉泪。于是,他买了一辆摩托车,不再乘坐公交车,可以节约半个小时的路程。第三天,驾驶摩托车,就撞了一个人,幸亏那人没大伤,赔了医药费。但那人表示“这事没完”。朋友对我诉苦:家中一个人都不能少。知道朋友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甚好,朋友总是责怪母亲对他的帮助不大。但现在,等到醒悟过来才发…  相似文献   

13.
我比你坚强     
吃过晚饭,一家人出去散步,女儿手里拿一瓶矿泉水在喝.先生拉我,悄悄努嘴:"看!"我回头,一个小男孩儿,不过十来岁,矮小瘦弱,小脸肮脏,身上的衣服宽宽大大,风一吹,衣裳把小人儿一裹,简直就像根细小的牙签.真奇怪,他一直跟着我们.我回身,蹲下来,拿出几枚硬币:"给."孩子摇摇头:"谢谢阿姨,我不是要饭的."我羞愧--无意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但他为什么老是跟着我们呢?直到我女儿把矿泉水瓶塞进果皮箱,小男孩一个箭步往前一蹿,把胳膊伸进去,把瓶子拎出来,往手里拎的蛇皮袋里一塞,才又开始往别处逡巡.  相似文献   

14.
利民 《新青年》2005,(4):10-11
从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沉默的,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只是默默地干活,更难得一见他的笑容,睡觉时呼噜打得震天响。别看父亲不认得几个字,可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学习却管得相当严,后来姐姐们先后中途辍学,他便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别人家的孩子像我这样大已经跟大人下田里干活了,可父亲却从不让我去,我知道他是怜惜我单薄的身板,更主要的是让我抓紧时间学习。有一次我谎称学校补课,玩儿到天黑才回家,一进门父亲一巴掌把我扇倒在地上,原来天黑了他去学校接我才知道我撒了谎。那以后我再不敢对学习有所松懈。不是怕父亲的巴掌,而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5.
姜米粒 《新青年》2005,(3):46-47
“小的时候,草比我高,所以外面的世界我不大清楚,但草里的事情很有趣致。”挪威漫画家古尔·布兰生在他的《童年与故乡》里的话。第一页,一个穿单肩背带裤的男孩儿站在草丛前,用口水给雏鸟喂食。我甚至闻到了画面里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我很喜欢他古典而易感的线条画,因为那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童年时的太阳岛,江心岛的柳丛里面有太多吸引孩子的趣事。  相似文献   

16.
赞美如阳光     
费霞 《新青年》2002,(11):30
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门诊室去诊治。那个孩子已经被他的父亲严重灌输了自己无用的观念。面对心理医生的询问,这个孩子一语不发,不沦怎样诱导、启发,他绝不开口。一时之间,心理医生无从着手。后来,从他父亲的唠叨中,心理医生找到了医治的线索。当时,他的父亲不停地说:“唉,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了!”  相似文献   

17.
姜文一直很关心我我和姜文相差将近5岁。姜文属虎,却叫姜文;我属羊,反而叫姜武。我们的名字都是外公给起的。我和姜文属于两种类型的孩子,脾气禀性很不一样。姜文属于“我就是这样”的那种人,干什么全在面上摆着,做“坏事”也做在明处,属于很坦诚的那种人。在性格上,他外向,我内向。  相似文献   

18.
七张明信片     
陆海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同企做技术员。他在学校时有个称呼叫“海子”,有时大家都戏称为“孩子”。上班后他的性格还跟在学校一样,聪明机灵却调皮不安分。结果是半年里,给单位策划了好多设计,却都没有付诸于行动设计图纸。用他的话说:“老子的东西都在脑子里,画图的事还要我动手?”懒散的毛病一直没有改。  相似文献   

19.
(五)1936年,张大千迁居北平。这一年他第一次出版了自己的画集《张大千画集》,又第一次自由恋爱,和说书艺人杨宛君喜结连理。他经常和溥心、齐白石、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张伯驹等名人艺术家交往,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同时他又担任了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室指导,经常到故宫临  相似文献   

20.
有意栽花无心插柳总有朋友问我们:怎样指导孩子写作文?我要回答说,孩子小学二年已完全放弃对他语文功课的辅导,很多人不信。只有我的同行才会心地苦笑颌首。也许因为这样,作家抨击现今语文教学尤为激烈,有切肤之痛。我和丈夫多年都困在文学的战车里。丈夫乐此不疲,每天十来个小时铆在书桌上,吃饭睡觉都得一请再请,比皇帝移驾还难。从青年时代起,我就十分沉重疲倦,渴望放下重轭休息而不能。当我看到某作曲家在电视采访里说他恨音乐,你心我心,我是太知他心了。因而观察孩子是否有文学基因,我既期待着也恐惧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