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时期为国共党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共代表,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先后6次来华,与中共关系密切。在国共党内合作问题上,瞿秋白与维经斯基既有共同的观点,也存在意见分歧。探讨两人在国共党内合作立场上的分合,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大革命。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中共的政策路线均受共产国际的支配和影响。共产国际和苏联自国共统一战线形成之日始,即积极帮助中国革命培养军事干部建立革命武装。但其着眼点始终放在国民党身上,没有提出建立由中共独立领导的军队。1924年冬,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召开会议。当中共提出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时,鲍罗廷认为,目前不宜大张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的政治态度存在着传统的误解,曾断章取义地批判陈的言论.不少人认为陈在大革命时期一贯右倾,其实不然.档案史料明确展示出:中共"四大"前,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不要和国民党争夺"旗帜",即放弃领导权.陈力图纠正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陈致维经斯基的信中的核心问题是反对鲍罗廷和瞿秋白在国共关系上的右倾错误.陈主持的中人"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的重要性,不是偶然的.而"四大"在政治思想上的重大缺陷又与当时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历来有一种共识: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会议上,由于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支持王明等宗派小集团上台,瞿秋白被逐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一直到1934年初瞿秋白离开上海之前,他一直未担任党内任何职务,因为王明等人根本不可能给瞿秋白“东山再起”的机会。现根据俄罗斯有关“解密”档案透露,与以上的情况有所不同,瞿秋白曾有直接参加党内工作的机会,而且还有新的工作岗位,当征求他的意见时,但被他“谢绝”。瞿秋白曾被任命为中央苏区中央局9人委员之一。1931年2月10日在上海的时任共产国际远东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组领导人盖利斯写信给别尔津…  相似文献   

6.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等新老右派的三次反革命进攻面前实施了三次大退让,特别是在"整理党务案"上向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为蒋介石叛变革命、把革命打入血泊中提供了条件。面对这一结果,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的代表应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因为,妥协符合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当时的对华政策,"整理党务案"的大多数内容都得到了共产国际和鲍罗廷的认可,甚至是鲍罗廷与蒋介石协商的结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共产国际代表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阶级状况,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力量,而对中共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和分析,1927年7月3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具有严重右倾错误的《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由陈独秀或瞿秋白起草的说法均不可信或难以确认,而是由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起草的。  相似文献   

9.
张留见 《党史文苑》2007,(11):17-18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非常关注中国留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管理混乱,学生爱斗纠纷,无法保证完成为中国党培养布尔什维克式干部的任务。在随后展开的联共(布)清党运动中,瞿秋白因此受到强烈冲击,并被解除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非常关注中国留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管理混乱,学生爱斗纠纷,无法保证完成为中国党培养布尔什维克式干部的任务.在随后展开的联共(布)清党运动中,瞿秋白因此受到强烈冲击,并被解除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13.
关于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后,中央两湖巡视员罗亦农因反对"无动不暴"的盲动错误思想,被中共中央免去职务。但是瞿秋白在听取了罗亦农的"答辩"和申诉后,及时自我反省,给罗亦农"平反"。"罗亦农事件"的妥善解决,表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在"左"倾盲动中还存有一份可贵的清醒,在推行"组织惩办"的同时还强调党内民主。而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中也不乏清醒之人,对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给予了有力帮助。"罗亦农事件"被妥善解决的过程蕴含着一些值得总结和回顾的历史经验,如在反倾向斗争问题上不能非此即彼,左右失衡;在对待党内纷争问题上不能非是即非,要建立起解决党内矛盾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颖 《理论建设》2005,(1):29-31
在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参与和支持下,《整理党务案》出笼,同样是迫于鲍罗廷的压力,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接受了《整理党务案》。陈独秀从始至终都不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其后,陈独秀发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此信并非像以往许多人讲的那样,是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妥协,而是对蒋介石行为的公开批驳和直接斗争。  相似文献   

15.
从建党到三大,中共在同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问题上,党内一直争论不休,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方式上存在着分歧.虽然最终确立实行"党内合作"的方针,但实际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国共合作以后,面对国民党右派渐趋反动,中共转为提议退出国民党,改"党内合作"为"党外联盟",因共产国际坚持中共留在国民党内的方针而未果.大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党内合作"的争议,至今仍是一个研究话题.  相似文献   

16.
刘晶芳 《世纪桥》2008,(15):8-12
本文对中共六大研究中的大会会址、代表人数、向忠发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三个问题作了分析考证。认为会址是莫斯科州纳罗福明斯克区五一村;把出席大会的142人都当成代表是不对的.应当将代表和大会工作人员明确区分;向忠发当选中共最高领导人是由共产国际错误总结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党内形成了一种轻视、反对知识分子的倾向及"党的指导机关工人化"的组织建设方针和向忠发在苏联期间的工作表现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7.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进行合作的建议最早是由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提出并得到共产国际赞同的;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方式有一个由反对到接受,再到四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过程;从马林提出“党内合作”的依据、共产国际采纳“党内合作”的原因、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的目的看,“党内合作”是最好的合作方式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把矛头对准了中共党内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党,“重造”党的口号。“改造”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吸收产业工人入党;二是大力提拔党内工人分子到各级领导岗位。大革命期间,因在武汉地区领导工人运动而崭露头角的向忠发,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10月,向忠发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1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由于其不俗的表现,日益受到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赏识。而面对问题成堆的中共党内,共产国际排…  相似文献   

19.
在1931年1月7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等人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取得了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鲍罗廷以苏联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国民党国民政府顾问、武汉国民政府总顾问的身份参加了北伐战争,即同时代表国共双方。所以他对北伐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