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高度滴落血在3种不同载体上的形态和平均直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犯罪现场一般都会留下各种血迹,如滴落状、喷溅状、流柱状、擦拭状、抛射状血迹等[1,2],能够反映出血迹形成的方式、受害人出血时的位置、出血后的活动情况以及案件发生过程中其它有价值的信息,据此可以重现犯罪现场所发生事件的过程,在甄别证人证言及犯罪嫌疑人供述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将抗凝人血从不同高度垂直滴落在表面光滑程度不等的物体上,对物体上血迹的形态和大小进行测量和观察,旨在找出垂直滴落血迹的特点及形态变化规律,为分析鉴别刑事案件现场的血迹特征提供实验参考资料。1材料与方法将滴管吸满新鲜的抗凝人…  相似文献   

2.
血迹分析在现场血迹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雄  丁露平 《法医学杂志》2009,25(6):462-464
对命案现场血迹的研究和分析历来是命案现场勘验及现场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对现场血迹的研究分析侧重于对血迹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场血迹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判断血迹来源与形成机制,进而推断血迹与案件或犯罪事实之间的关系和过程[1]。  相似文献   

3.
在凶杀案件现场遗留有大量血迹是常见的 ,但能够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受伤及其受伤部位却很困难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验 ,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其分布位置 ,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受伤部位 ,使案件顺利告破 ,现报道如下 :1  相似文献   

4.
杀人现场一般都有血迹,犯罪分子为了隐瞒犯罪事实往往抛尸后对杀人现场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杀人现场由于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直接影响了案件迅速侦破。笔者通过研究杀人案件血迹的特点和分布变化规律,总结出了杀人现场血迹寻找的重点部位和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吹溅状血迹是血液受到气压作用从口鼻喷出形成的小点、雾状血迹叫。吹溅状血迹一般出现在致伤现场,是证明生前出血的直接证据。笔者遇到一例死后腐败血性液体在口鼻周围形成类似吹溅状血迹的案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迹是现场尤其是命案现场上常见的痕迹之一,犯罪现场血迹的分布往往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案件发生的关键过程,含有大量重要的犯罪信息。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是对血迹进行记录和测量,在此方面,我国目前仍停留在人工测量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浅谈血迹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命案现场上血迹(bloodstain)的分析已越来越受法医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复习国内外的教材和文献资料,发现存在血迹分类较为笼统、某些概念尚不明晰的问题,比如:将器械作用于有血处所引起的血迹和挥动沾血的器械所产生的血迹一并称之为喷溅状血迹,血掌指印及血足迹缺乏明确的归类等等。所以,实有必要对血迹的分类及其基本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为此,笔者斗胆将血迹的分类进行归纳,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根据血迹形成的机制不同,结合血迹的形态特点,笔者以为可将血迹分成10种类型。1喷溅状血迹喷溅状血迹(projecte…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形成机理及与行为方式的关系。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用10mL血液,以单滴连续滴落或一次性倾倒方式,从10~160 cm高度以10 cm为间隔,制作二次溅落状血迹模型;用棍棒打击及撞击方式制作低位打击及头部撞击溅落血迹模型。观察各种血迹分布,并分析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二次溅落状血迹和头部撞击溅落状血迹在垂直面上均形成倒三角形空白区域的分布形态,但前者分布面积较后者小;低位打击溅落在垂直面上的血迹无此特征,且打击飞溅血滴的飞行角度大于二次溅落血迹。结论利用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低位溅血、分析行为方式、证实相关证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体积的血滴以3种撞击速度垂直撞击3种不同介质形成的滴状血迹形态及大小,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将8种不同体积(14~115IxL)的抗凝猪m形成血滴,以3种不同的撞击速度(3.1~5.4m/s)分别垂直滴落于白纸、玻璃及釉面地砖上,观察形成血迹的形态特征,测量其直径,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3种撞击速度条件下,在3种介质上形成的滴状血迹直径均随血滴体积的增加而增大,血迹直径与血滴体积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回归模型R2〉0.85,P〈0.01);介质表面越粗糙,血迹直径越小;仅在自纸上发现血迹边缘有突起形成,且其数目随血滴体积的增加而增多。撞击速度及血滴体积存在较好的多重线性关系,可得出多重回归方程(回归模型R2〉0.90,P〈0.01)。结论垂直撞击形成的血迹形态及大小与血滴体积、撞击速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测出血源位置、受伤体位及出血部位载体。  相似文献   

10.
1 案例 某日,在某地发生一起杀人案件.嫌疑人余某作案后离开现场时正在下雨,雨水将其当时穿的衣服全部淋湿.10日后抓获余某,取其作案时穿的衣、裤进行检验.送检衣、裤均已晾干,颜色均为深蓝色,肉眼不能发现血迹,选择性地进行联苯胺试验,均未发现有阳性反应区.  相似文献   

11.
正命案现场血迹的形态与分布,蕴含着丰富的犯罪行为轨迹信息,通过对命案现场血迹形态与分布机理的分析,可为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的先后次序以及受害人当时所处位置、状态等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对分析作案时间、作案人数、使用凶器、逃离路线和刻画作案人特征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2])。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09年7月4日夜,某装修店面的两名员工在一辆"本田"商务车轿车内看守店内装潢材料时被杀死  相似文献   

12.
皮带疑案     
秦阳 《法律与生活》2010,(24):48-49
9天,2起命案。谋杀?抢劫?现场的可疑指纹和血迹是谁所留?案发现场的一个物件,将两个没有关联的案件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迹在非渗透性客体表面的干燥过程,建立基于Image J软件的血迹遗留时间推断方法。方法选取塑料板、玻璃板、漆层木板、瓷砖和铁片5种常见的非渗透性客体作为血迹的承载介质,分析不同靶面血迹干燥特征的时序变化,运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量化分析平均灰度值、血池比率和裂纹比率3项特征性指标与遗留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塑料板和铁片表面血迹的平均灰度值变化率较小,裂纹比率较大。塑料板、玻璃板和瓷砖的血池比率较漆层木板和铁片的变化率大。依据血迹的特征量化指标拟合了不同时段血迹遗留时间的回归方程。结论 建立了非渗透性客体表面血迹遗留时间的推断方法,可为犯罪现场出血时间的判定提供依据,为智慧警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犯罪现场是每一起案件侦查的起点,也是每一个侦查人员都要研究的课题。现场复原(重现)的重要性在于现场勘查中,对案件性质、作案人数、作案过程、作案方式、物证价值提出的假设或出现矛盾的地方,根据现场情况对犯罪现场进行复原(重现),从而对现场物证的客观性、调查信息的真实性、案件性质的准确性、作案过程的连续性进行验证,为侦破案件提供更多的信息。1三维动画现场复原(重现)的概念犯罪现场复原(重现)是指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依法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犯罪行为,在思维和实物模型中去构建或模拟犯罪现场,重新认识犯罪行为得出新的侦查…  相似文献   

15.
文献中关于回溅血迹的报道,多数是头部遭到枪击的案例,即使对回溅现象的实验研究,也是利用动物头部做模型,少见有胸部被枪击后出现回溅血迹的,笔者在实际办案中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另一起枪击案件,对产生回溅血迹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1案件资料 某男,62岁,独居,某年4月21日清晨被其女儿发现死在家中,现场有血迹,家属要求出现场。 现场情况:某男居住于城郊农村一座北朝南两间平房内,无院墙,院内有一压水井,井边水盆有血水。平房房门在东间,房门虚掩,无损坏,西间为卧室,靠卧室南墙放一单人床,某男衣着完整头西脚东仰卧在床上,身上盖有被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打击工具的垂直抛甩状血迹形态。方法选择常见的菜刀、匕首、方锤、铁管作为打击工具。用沾新鲜鸡血5 m L的工具自上而下进行垂直抛甩,对距离垂直墙壁30 cm处形成的血迹形态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对抛甩血迹的整体分布特征(跨度、宽度、密度)、起始血迹的形态特征(长度、宽度、接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匕首形成抛甩血迹的分布跨度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宽度上,菜刀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密度上,除菜刀与方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工具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锤较其他三种工具在起始血迹点长度上最长(P0.05);菜刀与方锤、匕首与方锤在起始血迹点宽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一类型的打击工具所形成的垂直抛甩血迹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用于命案现场推断打击工具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泥地面上不同高度、速度对滴落状血迹的形态和大小,应用于现场勘验。方法采用等量抗凝人血,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进行滴落状血迹的模拟实验,观察血迹的形态,测量其直径,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静态条件下,滴落状血迹呈圆形,其周围有毛刺状突起;滴落状血迹的大小(直径)与滴落高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在慢走、急走、跑、快跑动态条件下,滴落状血迹为圆形或椭圆形,沿运动方向的一侧出现突起;高度、速度分别对血迹形态有影响,而且两者有交互作用。结论滴落状血迹形态和大小的观察和测量,可用推断出血部位的高度、运动速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血迹是命案现场最常见的痕迹之一,对血迹形态的分析是一种重建犯罪现场的有效方法,而根据现场血迹推断出血点位置则是血迹形态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血迹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传统拉线法、三角函数法、绘图法、计算机程序法、公式计算法、回归方程法等)用于推断出血点位置。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血迹分析技术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的研究日益深入开展,笔者曾在实际办案过程中遇到一起案例,运用血迹分析技术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