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防范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防范突发性群体事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从源头上降低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 ;对于突发性群体矛盾的处理 ,要讲究策略 ,具体应把握“快、稳、化、活、公、清”六字方针。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士红 《学习论坛》2009,25(8):59-62
在群体事件多发的当下,建立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科学认识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的重要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监测功能、诊断功能、引导功能.建立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要加强突发性群体矛盾信息搜集整理系统、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和突发性群体矛盾因素排查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目前各级党政部门着力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深刻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时采取稳妥可行的处置和防范对策,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是矛盾多发期,群体事件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对抗性及组织性等特点。当前,应通过建立信息情报工作机制、舆情披露与正确引导机制、法制处理机制等途径,创新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群体矛盾是人民内部群体利益矛盾的尖锐表现形式,参与群众多,规模大,行为激烈,社会影响大。这类矛盾处理不好,会引发诸多政治、思想和社会矛盾,使之越来越复杂化、尖锐化,从而影响人心稳定、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研究突发性群体矛盾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大问题,对于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突发性群体矛盾的成因 所谓突发性群体矛盾,是指突然爆发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领导之间、群体与企事业之间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的,以上访、静坐、械斗、围攻、中断交通等为主要形式的行为激烈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果这类矛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有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新时期的突发性群体矛盾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引起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重新调整,是引发突发性群体矛盾的经济原因。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出现诸如村务公开、农民负担过重、计划生育、干群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解决的不及时和处理的方法不对头,很容易引发农民越级上访和围堵上级党政机关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探寻其原因和解决对策,对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咨询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经威胁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经成为高校健康运行的前提。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高校的德育教师,在高校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与解决体现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针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但同时也要讲求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永桃 《唯实》2003,(7):49-51
SARS危机在改变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的同时 ,也激发了人们对我国政府在这一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作用和地位的诸多思考。我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应该开放信息渠道 ,在公众心目中构筑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并应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的来带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 ,应该将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过程和行为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复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其相关特征的分析,认为对于城市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必须进行复合治理,充分发挥政府、第三部门和公民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网络舆情的多元和复杂引起了各级监管部门和广大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关系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民权利的有效维护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科学监控,可以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公民理性诉求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沿海或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群体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这些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规模较大、暴力程度较高以及冲突不断升级等特征,主要由边界形成、边界激活、动员与组织、政府回应与控制等机制共同促成。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社会存在长期隔阂甚至对立,偶然事件激活了他们之间的对立身份并使其突然间互相攻击,地方政府处置不够及时有效时通常伴随着谣言的传播并导致更大群体卷入事件中。  相似文献   

12.
张爱民 《世纪桥》2007,(7):47-48
目前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群体事件都将处于高发时期,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其群体性、积累性和突发性、组织性但组织越来越隐性、复杂性、择机性、行业人群呈集中趋势、行为的非理性和局部的对抗性等特征以及其正反两方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基层党组织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实例为支撑,从中分析出在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基层党组织和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经费保障、执政理念、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改革前沿     
政府应急能力建设的思路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SARS与政府公共政策》课题组的报告认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应明确以下思路:1.政府始终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确定自己的职能定位。2.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3.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应急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范围→构成应急体制框→安排应急投入资源”。4.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应急职能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政府应急职能的界定包括三个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自然和社会领域发生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应急解决机制,将出现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途径,抑制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田小瑞 《世纪桥》2014,(5):91-92
突发性新闻是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它要求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编辑部,并刊登或播出,尽量缩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刊登或播出的时间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突发性新闻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新闻报道要第一时间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社会舆论,避免谣言,利用地域媒体的权威性,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危机治理能力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新时期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增多,对党的危机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突发性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党总是能够集中全党的智慧化解危机,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在新时期,党的危机治理能力的提升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待群体性突破事件 ,不可就事论事、简单处理 ,要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全面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工作。一、事前积极防范对于群体性突破事件 ,首先要防患于未然。防范群体性事件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既要注意全面 ,又要突出重点。第一 ,要做到心中有数。事实上 ,每一个地区 ,都有易发、多发群体性事件的特殊领域、特殊时候和特殊群体 ,地方领导对此要列出“清单”,做到心中有数 ,并从空间、时间、主体等方面进行重点防范。第二 ,要做到见微知著。从表现上看 ,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 ,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9.
面对近年来一系列突发性事件,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将影响事件的处理进程和公众的情绪,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本文采用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作为信息优势方的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信息甄别与处理,并提出直面信息,公布信息,履行政府职责;树立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效率;加强政府合作;增强政府效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矛盾也不断产生,群众信访活动出现许多新情况。突出表现在集体上访大幅度上升,社会突发性群体事件明显增多,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群众集体上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控制和正确处理群众集体上访,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急迫的问题。群众集体上访增多,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的反映,总体是属人民内部矛盾,是表达群体意思的一种方式。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它对于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