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惩办难点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金融犯罪中的典型罪名,也是目前发案率较高的涉众型经济犯罪之一。这类犯罪对社会金融秩序以及民众财产造成严重破坏,其犯罪手段多以网络作为融资平台,作案手段形成犯罪与投资者及司法机关的空间隔离,呈现出受害人数多、涉案金额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7,(1):110-11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2006年12月底,据公安部介绍,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金额巨大、涉及面广。手法多样、不断翻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查办职务犯罪决不手软,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93件1646人,其中有厅处级干部107人";"全年共批准逮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和假药犯罪嫌疑人114人,依法提起公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经济犯罪464件891人,起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171件405人,立案查处环保领域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52人,监督纠正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虚假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4.
试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公安学刊》2008,(1):57-6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涉众面广、涉案金额大;二、犯罪手法多样,花样不断翻新;三、以合法经营为幌子,隐蔽性较强,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公安经侦部门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实践中,必须努力查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全面收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证据,及时调查、控制、缉捕犯罪嫌疑人,以遏制目前高发的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5.
涉众型经济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发展迅猛,社会危害很大,公安部门将此类犯罪作为防范和打击的重中之重。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要多方拓宽投资渠道,吸纳民众的闲置资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调动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投资资金运作的监督监管,建立办案协作机制;建立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应急处置机制,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众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  相似文献   

6.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农村干部侵占集体财产,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等案件,极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农村基层警务部门要树立情报第一的观念,大力加强农村公安经济犯罪案件侦查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能力,及时打击和取缔非法经济活动,堵死经济犯罪的源头,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三明市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案件数量增多、涉案主体变化、受害群体集中、涉网特征明显和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存在行政监管难、立案侦查难、法律政策把控难和追赃挽损难等问题。对此,应从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情报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专业侦查工作机制、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维稳处置工作机制、宣传防范工作机制等六个方面积极强化各项举措,以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严防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网络普及与数据时代的来临,犯罪类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日益向以电信、互联网等为媒介的非接触性犯罪转变,我国的犯罪治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发现和查处难度不断加大,成为滋生、诱发、加剧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进行科学预警、及时立案,具有  相似文献   

9.
“纯资本运作”传销犯罪既符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犯罪构成,又侵犯了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所保护的法益。但在司法实践中将其直接认定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而将其直接认定为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又超出了社会公众的可预测范围。应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纯资本运作”传销犯罪统一认定为同时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集资诈骗罪,择一重罪论处;将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纯资本运作”传销犯罪认定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相似文献   

10.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安全运行、直接侵害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在我国刑法中,对于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没有明确的阐述以及相关的法律解释.这为司法部门的实践活动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为此.文章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认定、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推动法制观念的更新和司法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非法集资行为主要涉及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多种罪名。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特点是涉案范围广,危害后果严重;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犯罪形式多样;涉案团伙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犯罪过程具有隐蔽性;作案周期长,犯罪行为暴露具有滞后性;非法集资组织结构严密,犯罪成员具有团伙性。打防非法集资犯罪应党委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多项侦查措施并用,并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涉案舆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剑 《民主与法制》2014,(26):67-67
日前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督办的被告人侯久宵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又有新进展。 本刊2014年第18期以顺义检察院公诉特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为题,对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督办、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被告人侯久宵等有关洛宾基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进行了报道。近日,顺义区法院、检察机关根据群众反映被告人还涉嫌其他犯罪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对涉及案卷全案审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责成侦查机关补充侦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曲某列为侦查对象。  相似文献   

14.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巨大,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近段时间,海口特大招生诈骗案、深圳中天置业总裁卷款数亿元潜逃案、中国人寿“营销精英”骗保1500万案、江苏常州“带头大哥”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等相继发生,涉众型经济犯罪呈高发态势。经侦部门只有深刻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掌握其规律和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侦查措施,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高发势头,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销犯罪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所实施的新型涉众经济犯罪,网络传销比传统传销的手段更具迷惑性,表现为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形式、资本运作型网络传销和点击型网络传销.根据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参与形式,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传销活动会成立下列犯罪: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集资诈骗罪.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销犯罪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所实施的新型涉众经济犯罪,网络传销比传统传销的手段更具迷惑性,表现为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形式、资本运作型网络传销和点击型网络传销。根据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参与形式,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传销活动会成立下列犯罪: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集资诈骗罪。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3,(1):19-19
孟传香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包括对象型和工具型两种类型。破解“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司法难题,要严格依法取证固证,实现网络证据与现实证据以及传统取证方法与非传统方法两结合,利用高科技破解传统取证技术锁定犯罪证据及嫌疑人,利用金融系统的反洗钱网络,构筑“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机制,以“侵害关联性”原则对属地管辖原则中的犯罪地加以限制,从实质上对素未谋面的犯罪分子是否构成犯罪集团进行认定,运用间接证据印证多笔小额诈骗数额,区别不同情况追究网络服务商的不作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反映到金融领域,表现在以下方面:物价水平持续上扬已经影响到企业和居民的通胀预期;企业流动资金供应趋紧,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今后一段时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犯罪可能成为金融犯罪的重点,证券企业发生各类经济犯罪的可能继续存在;宏观调控重点行业内经济犯罪问题将会陆续暴露。  相似文献   

19.
围绕涉众型群体经济犯罪,通过AI视觉结构化、多维大数据、针码技术、攻防技术构建涉众型传销关注人员"全息档案",形成关注人员实体身份与虚拟身份的充分融合,刻画关注人员的全量行为为公共安全部门在预防、预警、处置、研判等实战业务提供依据,结合区县级公安部门打击涉众犯罪的技术特点,解决区县级线上、线下传销典型案件.  相似文献   

20.
2014年全国犯罪数量同比变化不大,社会治安形势稳定。2014年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下降,但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频发,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仍高居不下,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新型网络犯罪多种多样,环境犯罪和职务犯罪大要案数量大幅增加。2015年犯罪数量仍会持平或略有下降,暴力恐怖犯罪案件会有所减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仍将持续多发,涉众经济犯罪进入新的高发期,网络犯罪将网上网下全面爆发,环境犯罪和职务犯罪数量仍会持续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