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 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对党的先进性做了精辟的概括,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关系,并且找出了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形态的划分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而一个社会内部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则以生产力为标准。一般地说,任何社会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分成若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力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是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社会主体、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尺度。它是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标准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又称生产时代)的决定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研究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它却又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长期没有解决的复杂课题。我国解决这个问题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走了几十年弯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正如十三大报告指出的,发挥和发展这一观点,经历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睁。 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在哲学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内容之一和马克思两大历史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其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史,总结我们党成立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在科学…  相似文献   

6.
雷云 《求是》1994,(15)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确认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义。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论及生产力标准问题的,当推毛泽东同志。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经常地反复地阐述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全党把这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早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他在一次谈话中就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阐述的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为新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指明了方向。从哲学高度理解,“三个代表”思想既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又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都是这一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8.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起来的整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这是“…  相似文献   

10.
甲:前些年在全党和全国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最近,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请您讲讲两者的关系好吗? 乙:好哇!我很愿意同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并不是互不相同的两个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层次和规律是实践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前提社会生产力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首要的就是党要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从根本上揭示了我们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党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中国,工…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伟大纲领,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整体性。“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辩证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表现为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根本观点。可是,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通化市要跟上发展潮流,全面实现“十五”奋斗目标,推进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放。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从根本上说都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为了鼓励人们迈开改革开放步子,敢闯敢试,提出了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以下只注着页)“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但它又不是单纯的生产力标准,它提出的是一个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系统工程。首先,从“三个有利于”标准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的系统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生产力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六、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 对生产力标准哲学研究的思考,也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检验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至于这里的“一切”包含着什么内容,则有不同看法。一些论者认为,这里的“一切”包含三个层次:从宏观上看,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准:从纵观上看,生产力是衡量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成熟的社会主义其生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问题是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基本观点,不仅把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把它看作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生产力标准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邓小平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都遵从实践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事物有不同看法,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孰是孰非怎样判断。通过实践的发展,原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熟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的报告中又提出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样就有了两个标准,也产生了关于这两个标准的问题:为什么有了实践标准还要提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是什么关系?与实践标准相比,生产力标准有什么特殊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往往这样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生产力标准和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完全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因造成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糊涂观念,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必要加以澄清。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这是绝对的、确定的。否认这一点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但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先进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同一生产力状况可能形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