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洒墨刘道玉     
石破 《南风窗》2010,(2):62-66
48岁时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至今保持着全国最年轻大学校长的纪录。然后他改革,他创造,他在武大搞了七大新制度。那时节的武大,突然一峰插南斗,人称"高教战线上的深圳"。1988年春,他又成了全国唯一被免职的大学校长。此后他撰文抨击教育部搞假义务教育、假教学评估;他批评教育部部长不懂教育,认为教育部已经不能领导中国的教育改革,他疾呼"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2.
廖若 《南风窗》2008,(3):84-84
自去年10月赢得议会选举以来,图斯克这个名字在波兰已经风靡了3个多月。这期间被前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搞砸的周边外交,被图斯克一一熨平,而当他可以因此而告慰的时候,反对党又抓住医改问题对他发难,美国也一再催促他早点落实反导基地的建设问题。鉴于前任政府只做了两年便因友党内讧而提前下台,同样需要借助友党支持才能维持执政的图斯克在内政改革上行动谨  相似文献   

3.
阳敏 《南风窗》2007,(24):30-33
郑永年,浙江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著有《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等。在本刊专访中,郑永年教授着重阐述了2007年改革模式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需要确立面向国际社会的改革"话语"。这一改革话语的变化正在慢慢成型,目前已经包括人本社会主义、民生经济、社会民主、社会赋权、选择集权、社会改革、服务型政府等诸多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5年压为3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你同任何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交谈,他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委和部分十四大代表在讨论江泽民同志报告征求意见稿时,对机构改革力争5年内完成一句,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们认为,机构不改革将会拖整个改革开放的后腿。后来,报告将这句话修改为:机构改革力争3年完成。在党的  相似文献   

5.
小泉首相生涯的善始善终,首先得益于父亲的死让他不再堕落,而政治导师福田纠夫反派阀的教训让他矢志改革,其次是由桥本开创、森内阁继承的行政改革为他的内政改革铺平了道路,再次是他的个人魅力吸引自民党内年轻议员跟随他推动触及根本的政治和财政结构改革,最后是他在最辉煌的时期选择急流勇退,毫无贪恋权力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声音     
《南风窗》2006,(23)
破除部门利益膨胀是反腐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近日对媒体称,我国行政审批程序繁复造成企业用于与政府打交道的非正常费用增长,已经成为腐败的最大温床。他并指出,六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解决部门利益膨胀问题寄望于明年。周说,自己曾估算各级政府部门年收费约为8000  相似文献   

7.
苏联现在的改革是经过一段很艰苦的过程才作出的。问题在于这个战略性的改革究竟怎样改变它国内比较困难、比较落后的情况。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有个危机感,他跟他新一代的领导人感到,要是不改革,苏联就一定要变成第二流的国家。苏联改革的内容,特别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内容,与六十年代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国内外遇到很多的阻力,首先要调整既得利益、军方利益的关系。在核子战争中取得胜利这种思想已经没有了。问题在于以前持有这种思想的人,那些官方的代表人物现在都到哪里去了?从整个全球整体观念来看,我看古巴还是个大问题。根据美国的一些估计,它两年花在古巴的大概有600亿美金,相对来说,它花在越南那边一年只有180亿美金,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它怎样甩掉古巴的包袱,它有没有意思甩掉古巴这个包袱。在它甩掉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他一直低调、踏实、严谨、超然地研究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经济问题,并在课堂内外阐释他的思考结果,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周其仁超越了“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层次, 他的理论具备了逻辑上的自恰性,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路径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7):2-2
<正>当下,我们急需讨论一下"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动议莫名其妙。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接下来的改革确定了目标并做出了具体部署,"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不是已经得到解决了吗?的确,在这个意义上,"改革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8)
正郝金伦所憧憬的课程改革,是要达到一种状态:孩子们对学习乐此不疲,不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迷恋。这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味道的愿景。8月10日晚上9时,内蒙古集宁一中,四周寂静,弯月如钩。这是一所著名的中学,校长李一飞是教育界耳熟能详的改革者。郝金伦坐在操场旁的台阶上,良久无语。"徒有羡鱼情"了,在他当了3年教科局长的河北涿鹿县,同样的改革已经在上一个月以覆没告终。同时结束的,  相似文献   

11.
天下     
《南风窗》2005,(16)
石油王国的改革契机?沙特阿拉伯老国王法赫德8月1日病逝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81岁的前王储阿卜杜拉随即继任。阿卜杜拉在政治改革上能否超越23年前登基的法赫德?阿拉伯世界并不乐观。虽然法赫德中风10年来,阿卜杜拉主政的套路已经为外界所熟悉,但相较于法赫德52岁即被定为王储兼第一副首相全面主政,阿卜杜拉的起点太晚,剩余时间也无多。  相似文献   

12.
尹鸿伟  赵义 《南风窗》2010,(6):45-48
<正>不推行新型农村治理机制,农村改革中的矛盾解决不了。基层干部交给群众去管,官民关系就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杨帮华,1994年就开始担任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村主任,2000年当上了村支书,到如今已经近10年。他的"从政"经历就是中国现代农村政治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改革历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从开始说的“改革年”,演变成了“改革疑惑年”“改革争议年”,全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对改革是是非非的争论,迄今仍然波涛汹涌。这不仅说明中国的改革又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而且证明理性地认识改革的本来面目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仅仅是渐进的经济改革?谈及这20多年的中国改革,许多人都已经形成或接受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后开始的改革,是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往的改革基本局限在经济领域,经济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基本内容。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以为不然。因为你只要从这20多年中国改革历程的实际情形去看,就会知道:一个纯粹以…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到了全民共享国有企业改革红利的时候了。为此必须进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设计。在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国有企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目前已经融入了改革的大潮,似乎没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但是中国的历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仍然是国有企业,十八大以来的这次改革仍然不会有例外。目前国企改革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虽然已经有财团化、高管持股、劳动者利益联合体等改革概念,但落地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6,(2)
正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已经凭借责任和担当以及顶层设计能力、决断力和执行力,赢得全军官兵的高度信赖,这是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先决性条件。酝酿已久的中国国防军事改革方案正式确定并公布之后,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也必将影响深远。1月5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13集团军视察。他指出,今年是强军兴军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一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向纵深推进,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要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16.
官司 很难判断上海光明律师事务所职员王卫明为什么要打这么一场官司,但是现在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从他把对花旗银行的诉状交到了浦东新区法院以后,已经有十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想表示低调都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17.
李北方 《南风窗》2014,(7):27-28
<正>深化改革的目标、机制和推进方法都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要看具体执行了。面临新的形势,人们开始呼吁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社会各界普遍感觉到改革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比较容易入手的领域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没有触及的是比较难办的;另一方面,改革也面临一些在改革中形成的问题,需要对改革进行改革。面临新的形势,人们深感不能仅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了,因此开始呼吁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8.
张佐良 《法制博览》2010,(15):13-13
1976年1月,周恩来已经病得不成样子了。他身上的毒瘤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掉他体内的营养物质、噬啮掉他的肌肤。此时看来,尽管他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但见他已经明显地消瘦了,面部不再丰腴红润。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理发,看到的只是白发多黑发少,头发更加稀疏了;胡子拉碴的样子,若是几个月没有同他见过面的熟人,一旦看见他,会吓一跳。  相似文献   

19.
李凡 《南风窗》2010,(2):6-6
<正>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社会对改革的评价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批评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改革死了"已经成了一部分社会群体对改革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南风窗》2006,(9)
“冰棍现象”与非常态国企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近日在媒体上推销他的“基础秩序”概念,以解释围绕产权改革和改制发生的争论。孙大体承认了“产权改革是逼出来的”的流行说法,但跳出了以“冰棍现象”解释国企产权改革急迫性的窠臼。他说,问题的关键是使得国企成为冰棍的那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