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华泽、刘升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几个问题》(《法学研究》1987年第一期,以下简称《文章》)中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科学表述是:规范化、条文化了人民意志,或简称为人民意志的体现”。《文章》也承认社会主义法“还是带有阶级性的”,并且说“阶段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一种进步”。但又认为,“分析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时,我们所强调的就不应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人民性应是社会主义法律最根本的属性,或者说是本质属性中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力的重要体现。刑事诉讼监督对保证刑事诉讼的公正高效、保护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公正和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检察院开展刑事诉讼监督工作,要树立依法监督的观念,严格贯彻合法性原则的要求,完成法律监督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监督的主要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开展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观念;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维护法律的权威;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做到执法必严。其现实意义表现在:确立法律的至上权威;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立法质量;执法者必须带头守法。  相似文献   

4.
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民族的俄罗斯传统中固有的地方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法制统一的实施。为了实现整个苏维埃共和国境内法制统一,列宁认为,要制定反映人民意志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确立国家法制统一的基准;完善法律体系,构筑国家法制统一的基本前提:保证公民守法、行政机关严格执行和法院公正司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关键实施环节;设立检察机关厉行法律监督,则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制度保障。形成于苏俄革命胜利初期的列宁法制统一思想,对于当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消解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的负面影响,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权威,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加强立法工作,实行有法可依,在全体公民进行扎扎实实的法律宣传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权力制约机制,使一切违法,滥用权力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我国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法治成果的组成部分,同样以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为基点,但是具有不同的范式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在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需要我们正视的各种障碍。由于我国传统上属于人治国家,因此法治的社会心理缺失,政府权力弱化、司法权威不高、程序正义观念缺乏等现象客观存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国应从政府治理、司法改革等多个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国传统的“人治”观念、“左倾”思想,以及西方的“三权分立”法治理念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需加以批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司法公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培育发达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立法确立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体现人民意志、将政策定型为法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正确实施法律是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部门,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法律化,是中国人民意志的体现,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的意义不亚于该宪法的制定。而当今,宪法监督制度作为我国宪法运行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尽全力去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警察法律信仰的内容包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法律职业信仰.警察法律信仰的树建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误导;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活而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会计监督必须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财经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在实行会计监督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本单位和国家,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合法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依法行政的诸因素中,完善行政立法制度又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法律基础。只有完善行政立法制度,才能从源头上、制度上保证依法行政的实行,维护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此,我们必须①规范行政立法程序②扩大人大立法权限③充分吸纳和表达民意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法律权威与宪法权威和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权威与宪法权威间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对宪法权威的树立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我国这可以从良性违宪、宪法司法化、宪法的修改与稳定等问题中反映出来。宪法权威的树立离不开法律权威的树立,同时宪法权威的树立也可巩固法律权威的树立,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节英 《理论前沿》2008,(15):32-3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树立法律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而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则必须树立宪法的权威。树立宪法的权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从各个方面做起。首先,必须增强广大公民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理国家的“总章程”,它主要规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规定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少数服从多数是实践民主的重要形式,执政的少数人的决策应该建立在多数人的意志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可以有无限的权威以压制少数人个性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是完全式的民主,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式民主政治向前发展更应该在体现多数人民意志的基础上,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布小林 《理论前沿》2003,(16):34-35
在新形势下,各级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率先树立与依法治国相一致的现代法治观念,是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对国家公职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一、国家公职人员必须率先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概括地讲,就是依据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思想理念,依法治国的本质在于揭示了法律手段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于推崇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是对长期…  相似文献   

19.
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法律权威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法律权威包括法律至上、法律至威、法律至信三个重要组成部 分。法律权威的建立就法律自身而言必须做到从形式到内容上合理。法律权威有赖社会环境和社会 条件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