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本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使用并非马克思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使用。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一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苏亚辉 《党政论坛》2011,(13):36-38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本质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使用并非马克思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使用。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一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大陆社会学界,对本土方法学本体论的解读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在行动-结构维度上,加芬克尔的"形式结构"观以及从中提炼出的"亚结构"概念是对传统物化结构观的重要改进,这一点已经被当代理论所认识和吸收。但在更为根本的个人-社会维度上,目前对该学派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读。从其主体间性理论、对"规则"的理解以及核心概念"成员"的内涵来看,该学派秉持了一种与主流社会学针锋相对的彻底个人主义立场。这一立场从渊源来看是胡塞尔早期"唯我论"思想的修正和演化。但这一"反社会学"立场无力动摇主流社会学的地位,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与后者产生的张力和制衡促使其保持对自身知识生产风险的警醒。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则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厘清这一概念内涵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并独有的,并且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其自身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但它要表达的基本涵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却始终没变。作为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在于,它是无产阶级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既推动个人精神世界的进步,又能够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在推动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及由此带来的先进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5)
笔者通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首先从日常生活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然后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维度这一概念,并从思政教育的主体、环境、语言阐述了日常生活维度,进而从三个角度批判了我国思政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迷失,最后提出了其日常生活维度的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6.
陈琦 《学理论》2013,(21):34-36
"概念"是研究中的根本起点,"概念"规范性和描述性的分野会导致"概念"争论,这种争论会导致概念混乱与不精确。而"恐怖主义"就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学术、政治和公众认知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认识了"恐怖主义"这一概念,然而也是这三个方面限制了"恐怖主义"定义。本文并不是要定义"恐怖主义"这一概念,而是通过对行为主体和行为两个方面作为一个突破点对"恐怖主义"概念界定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的核心观点。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于"人在情境中"这一概念的诠释不同,选取了社会工作广泛使用的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分别从人的层面、环境层次、人与环境关系层面将两个理论做对应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之宏观比较姚慧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马克思在诸多经济学著述中从未使用过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但是由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研究,而资...  相似文献   

9.
民主问题辨正贺培育中国传统的理论范畴与概念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因而人们往往可以不通过对某一概念的严格逻辑定义和界说,来把握和认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质。民主这一概念范畴其命运就是如此。人们对它的运用十分随意,可以置此概念运用的...  相似文献   

10.
十二大以来,我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最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渊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理论再到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理论发展过程。具体而言,这一发展过程具体路径为:1.十二大:开启了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探索;2.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孕育";3.从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定型";4.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最终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维度来看,"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是从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中历史地归纳出的两个核心范畴,也是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开展所围绕的两个中心环节。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维度来看,"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导者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是以人为目的的生产。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维度来看,解决"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从人的现实性和需要的多样性方面来理解"人民需求",要从主导性和相对性来认识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社会生产",要从社会历史、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实践的整体性要求来把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6)
21世纪初,"协商民主"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后引起了广泛共鸣,人们希望通过这一理论来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寻找一般性与普适性的支持。但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有其特定内涵,不能简单移植,要立足于自身历史与现实的政治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本文对历史上出现过的与现实中存在的"协商民主"形式做了梳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刘帅 《学理论》2014,(31):25-27
"中国梦"这一概念提出后即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热议的焦点,从主旨、目标、内核三个方面对中国梦内涵进行理解,从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中国与世界三个维度对中国梦的特征进行初步认识,揭示中国梦对于激励和引领中国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探讨青年一代在践行中国梦时应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身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锤炼刚毅品格,以此担当起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和科学界定,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完整整合,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以后,国内对葛兰西的学术研究道路正式开启并逐渐走向深入,期间经历了思想传入及生平介绍、细化研究与多轨并进以及现实关照中的理论运用等三个阶段。学界的探讨主要围绕三大论域进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另译"文化霸权")的理论内涵,葛兰西文化理论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现实向度。这三方面的理论成果绘就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在国内研究的理论图景,也奠定了未来学术讨论的基本走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郭明飞 《理论探讨》2008,9(3):46-50
"意识形态"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政治学范畴,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自"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复杂的争议之中.由于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政治文化事实,它涉及到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内涵,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来,民主几乎被理解成投票.投票提供了输赢机制,却没有提供旨在发展共识的妥协机制.为了克服以投票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模式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民主理论的"慎议转向"思潮--协商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将民主的过程理解为透过公开讨论和意见交换而形成相互同意的共识,换言之,经由理性而通往共识,正是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核.在某种意义上,协商民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对偏好、竞争和个体性等与自由民主紧密相连的概念作出了相对不同的诠释.但是,它也存在内在的缺陷,如无法克服规模性、缺乏权力制衡性、成本巨大等,导致它无法脱离竞争性的民主框架而独立存在.通过探讨协商民主的发展渊源、理论内涵和认识论基础,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当代重要的民主思潮.  相似文献   

18.
伴随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各地探索出不同形式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的实践形态,表现出了独有的治理特征与差异化的参与模式.借鉴嵌入自主性理论,从社会组织而非国家的"自主性"与"嵌入性"两个属性着眼,构建一个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的分析框架,将社会组织的参与模式分为基层自治型、协同共治型、行政主导型等三种有效治理模式,并运用相应的实践案例对其解释力进行分析.由此探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何以能够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共生,并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提出不同参与模式可能发生的类型变迁及相关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实现了大繁荣大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中国民主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保持了中国民主发展的延续性、稳定性与历史传承性;从理论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高度重视理论原创、理论跟进、理论向实践转化;从实践逻辑而言,在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抓住了人民政协这一重点、突出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这一特色、彰显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这一优势,为人类民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要通过"非暴力"的形式,在被统治阶级"同意"、"认同"的情况下,接受统治阶级所宣传的意识形态。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价值。就当前形势来看,只有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注重民生工程、充分发挥"有机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同意"、"认同"我党所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最终形成对多元社会思潮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