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引用】"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原文节选】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  相似文献   

2.
人才者 ,事业之本也。用之适当 ,则事业兴 ;用之不当 ,则事业衰。汉用良、平而天下定 ,宋用秦桧则帝遭掳。人才之于国之兴衰如此 ,于事业之成败若是。是以为政者 ,察人不可不明 ,用人不可不慎也。人才 ,无时不有 ,无地不存。有德才兼备者 ,有才德不足者 ,有德胜才者 ,有才胜德者。德才兼备者重用之 ,才德不足者轻用之。德胜才者为先 ,才胜德者次之 ,因德胜才者 ,才不足德可补之 ,而才胜德者 ,德不足则无以济之 ,且才胜德者 ,易恃才薄德 ,而恃才薄德则鲜有不败者也。春秋智伯有五种才能人不及 ,而恃才薄德终不免一死。《通鉴》曰 :“智伯之亡…  相似文献   

3.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他的弟弟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  相似文献   

4.
岳天雷 《学习论坛》2004,20(10):72-75
高拱的权变学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在权经关系上 ,阐发了“经乃有定之权 ,权乃无定之经”的辩证经权观 ;在权变性质上 ,论证了权变方法的必要性和普适性 ;在权变内涵上 ,提出了“合圆”和“会通”的命题 ,深化和发展了权变方法论的哲学内涵 ;在权变原则上 ,论述了行权必须“合道”、“当则”、“适中” ;在权变价值上 ,权变学说是为“法以时迁 ,则更法以趋时”的实政改革提供方法论基础的 ,由此体现出权变学说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正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近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印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党规党纪唯有顺应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发挥管党治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  相似文献   

6.
《军队党的生活》2010,(2):10-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学无止境。——荀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相似文献   

7.
经典语录     
<正>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主道》)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经上》)  相似文献   

8.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9.
沈聪 《前线》2016,(8):78-78
正【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  相似文献   

10.
《湘潮》1989,(8)
毛泽东待人接物很有原则,很有人情味。他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力只可用于法,用于法则可有效;力不可用于私人交谊,用于私人之交则绝对无效。岂惟无效,反动随之矣。”“我觉得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  相似文献   

11.
渴望“诤言”董治顺诤者,直言规谏之谓也;诤言者,率直规劝之谓也。据《说苑·臣术》解释:"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按这个解释,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善谏敢诤者,才称得上忠良之臣;二是,谏也罢,诤也罢,都...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5,(9)
<正>官无德则法不善,官无德则法不行。官德影响着党风政风,影响着社风民风。如何坚持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结合,发挥德治礼序、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创作的《六尺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安庆桐城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巷,源自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的故事。桐城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旧闻随笔》中说:"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04,(16)
古人识人用人五法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此人平常与谁要好,如果与贤人相亲,则此人可资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则要小心。富而视其所与:一个人有了钱时要看他如何支配自己财富。如果只是满足个人私欲,大肆挥霍,则不可重用;反之,若是将财物接济穷困人家或者培植有为人士,此人必为大志者,可以提拔重用。达而视其所举:如果此人已处于相当显赫之位,则要观察他如何选择部属。若任人惟贤、量才适用,则是有作为者;若任人惟亲,只录用阿谀、谄媚的人或近亲、古人识人用人五法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此人平常与谁要好,如果与贤人相亲,则此人可资重用;相…  相似文献   

14.
<正>王阳明的治边条陈体现了儒者见诸行事的有用之学,但他更向往的则是"肉身成道"的圣人之学。王阳明二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向朝廷上有《陈言边务疏》,就蓄材以备急、舍短以用长、简师以省费、屯田以足食、行法以振威、敷恩以激怒、捐小以全大、严守以乘弊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对北方边政的看法。"蓄材以备急"之所以列为国家治边的首策,乃是因为统帅三军作战,"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关键在能否有智勇双全的主将。因而国家应及早蓄  相似文献   

15.
一个聪慧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听话,在广泛听取各种声音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领导方略。有经验的领导者都认为,听话不仅要善于用耳听,还要善于用眼听,更要善于用心听?我国古代的兵书《六韬》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相似文献   

16.
经典语录     
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商君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  相似文献   

17.
张晓政 《新湘评论》2014,(10):40-41
陆贽是中唐名相,为人刚直激切,任相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事有可否必言之",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主张。他善于选人用人的很多观点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首先,强调"人皆含灵,唯其诱致"。在陆贽看来,人才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能否被发现、招引、善用,犹如璞玉,抛掷即为瓦石,雕琢却成圭璋;又如水源,壅塞则为淤泥,疏浚即成川泽,一语以概之,“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无独有偶,东方朔亦曾有愤激之言:“贤与不肖,何以异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汉卡刀三杰”中,萧何曾任小吏,韩信曾寄食于人,张良曾浪迹天涯。此外,樊哙等人皆原属市井无赖之辈,我们与其赞叹他们的“草根逆袭”,不如佩服刘郑的善于用人,否则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无法在大汉帝国的政洽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8.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匱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艹冖凡)独。”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  相似文献   

19.
居安思危     
申洁 《前线》2016,(1):86-87
正【引用】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晁错论》  相似文献   

20.
<正>《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的“无为”思想以被管理者为中心,注重效法天道、地道、人道,实现和谐治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