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阴市为实现行政审批"权责清单依法公开、职能归并集中到位、项目审批提速增效、配套措施科学规范"的改革目标,紧紧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要求,以构建简政放权"517"改革框架为抓手,在"十二五"期间创新实施模拟审批,进一步优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限,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拓展了"互联网+政务"模式,有力有序地推进了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对"十三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江阴市需要完善行政审批监督体系,提升审批中介服务效能,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政府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2.
《机构与行政》2014,(2):66-66
自2001年国务院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聊城市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和平台,突出"改革、创新、服务"三大主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务服务的创新之路。一是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先后进行了七轮大规模的项目清理和精简,市级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002年前的1032项,减少到目前的96项,精简幅度达95%以上。二是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企业注册率先在山东省实现了"零收费"。经测算,市本级2013年为企业群众减负6000万元以上。三是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  相似文献   

3.
正成都市武侯区政务服务中心坚持创新机制、建立标准、丰富载体、注重实效,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众满意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创新机制,提升审批服务效能。2009年,武侯区大胆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将20个区属部门的主要行政审批职能划转至区行政审批局集中履行。武侯区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平台,将有前后关联的企业审批服务尽可能集中在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站式办理,将与社区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街道社事中心  相似文献   

4.
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组建实现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服务局为突破口,以促成服务对象方便快捷办成"一件事情"为目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行政审批流程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核心改革举措,实现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集中审批向集成审批转变,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和政务服务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积累了好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银川政府服务软环境不断提升,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区乃至全国前列。阐析2012年以来银川市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从厘清关系、优化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借助智慧政务、优化审批流程、健全行政审批监管机制、强化行政审批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营造审批事项少、行政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的"两优"环境的思路和路径,对国内其他地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许多现实问题得以解决 ,而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实际 ,从健全审批程序、设立审批标准、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等六个方面对行政审批制度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税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推进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更是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以来,自治区地税局在全区地税系统推行了"两集中两到位"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就是:把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向办税服务厅集中、所有部门的涉税审批事项全部向审批办集中;审批办人员向  相似文献   

8.
姜禾 《实事求是》2007,196(3):31-32
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需要,近年来各地先后建立了以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服务机构。行政审批服务机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发展来看,新疆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的重点内容应当是:建立完整的组织结构、实现分散审批到联合审批的转变、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办公管理、建立规范的监察、投诉和反馈系统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对行政审批服务机构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和为民服务的观念,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新疆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前本轮行政审批改革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模式——集中审批模式与精益改善模式,二者的区别表现为是否设置权责集中的行政审批局。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际调查研究与实证比较,得出两种模式在改革逻辑、历程、工具、成本、效果以及瓶颈问题方面的具体异同,提出对目前我国行政审批改革、“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政府重点工作的具体建议:留下试错窗口,缓推经验做法,走向“宏大的精微”。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的一个方面,必须在从传统的官僚制层级审批转变为无缝隙的立体服务型审批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新的审批模式和一整套有别于传统的制度原则,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浙江省湖州市行政审批改革为学界研究地方政府管理与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可以通过湖州案例,研究行政审批的转型过程,来探讨行政审批改革的路径选择;进而提出地方政府管理与服务创新可以通过行政审批改革的路径回归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提出的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其建设的核心途径在于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福建省昔江市设立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行政审批服务的改革创新:基于公共服务理念,塑造服务型审批文化,依据协同型政府思维,创新审批机制;构建360度的服务平台,彰显"公民本位";推进服务公开,打造透明审批.  相似文献   

12.
<正>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将改革的红利惠及企业和群众,烟台市牟平区结合本地实际,率先打造"容缺预审"体系,把原来"材料不齐不能办"的事,变为代理准备材料、边准备边审批的模式,通过"保姆式"服务为企业落户排忧解难,帮助招商引资引来的"凤凰"顺利"落户"牟平。一是推进"三集中两到位"改革,无例外集中办公为"容缺预审"体系"谋好篇"。按照"三集中两到位"改革要求,将全区35个具有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的部门、单位无例外集中到区政务服务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一是创新发展思路,推进行政审批精简化。今年以来,进一步精简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项,冻结36项,暂停实施15项,转为其他方式管理33项,整合优化17项;同时,对82项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精简。二是创新审批模式,推进行政审批便民化。转变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实现审批对象便利化。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全县应进驻大厅的43个部门已全部进驻,窗口既受理又能办理的审批事项比例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刘锡海 《学习月刊》2009,(22):141-142
荆门市行政服务中心于2001年12月挂牌运行。2008年建立首席代表制为契机,对改革运行模式、审批方式进行了探索。实现了审批项目、人员、机构、权力进中心("四进")的目标,促进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着宏观环境制约、职能部门牵制、中心建设不足、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等发展障碍。对此,应逐步改善外部环境,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化职能部门审批改革,提高行政服务中心进驻部门的办事效率;加强中心建设,优化行政服务中心运行;完善网络功能,提高审批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机构与行政》2014,(2):8-8
垦利县编办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和便民服务工作整合。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全面推行"保姆式"服务、并联审批、全程代办、马上就办、重点项目行政审批联席会议等制度。将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更名为县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由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调整为县政府派出机构。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春节前夕,沈阳市对行政审批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了市区两级审批服务中心。皇姑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是集中了30多个职能部门,承担着近百  相似文献   

18.
《先锋队》2012,(15):44
一是抓大厅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以"三提三创"为目标,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年内启动新政务大厅建设,全力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二是抓改革推进。市纪委专门组织市监察局、市政务中心,由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大同、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学习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介休市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行政服务机构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大创举。目前,全国绝大大多数地市、县(市、区)设立了行政服务机构,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和实质大同小异。各级行政服务机构设立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行政服务机构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运行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影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强行政服务机构建设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流程再造工作落实到位,督促政务服务中心加强监管,提高行政效能,督促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8月19日,太原市杏花岭区纪委、监察局在政务服务中心举办了"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活动暨政风行风听证对话会(图为听证会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