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民主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协商政治形态,是中国文化传统、政治传统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多元社会是协商政治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中国协商政治形态的产生和演变,既受制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状况,又受制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还受制于中国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中国协商政治形态的演变路径,印证了人类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应对环境,从而改变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政治发展方式是研判特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概念。尽管自下而上式社会动员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有关国家间政治发展方式差异的认识,但该类研究忽视了政治体系选择政治发展方式的可能和实际能力。政治权威属于政治体系所掌控各类政治资源的一类重要变量。伴随着近年来各国各地区政治发展方式差异有所扩大,如何从政治权威类型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方式差异,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焦点。笔者基于深入探讨政治权威的概念、类型及其与政治发展方式间关系,旨在澄清学者对政治权威存在的认识误区,揭示政治权威多样性特征,为进一步从实证角度检验政治权威和政治发展方式间关系作出跬步之积。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发展道路。纵观历史,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那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中国如此,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只有从历史和国情视角观察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这种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4.
苏维埃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非常的特殊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初创与形成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成功的开展,其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积累和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对苏区社会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分析苏维埃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内容和方式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可以对当今的社会管理产生历史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政治活动早已超越国界,不只是局限在国家的范围而具有全球性。在全球性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全球性政治治理机构中,最具权威性的是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同时还有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刑事警察组织等。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和联合国的历史表明,地球上各地区和各国家之间确有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全球性问题需要通过全球性的组织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所有这些形式,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途径而是一种全球性治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遵循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原则,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民主政治六十年的发展逻辑,表现为首先经过专政的革命阶段,将政治权力从占社会少数的剥削阶级手中夺取过来,并整体地将其交给占社会大多数的人民,再主要经过民主的改革阶段,把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具体化,即不断完善和丰富人民民主的政体建设。具体而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逻辑表现为首先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其次,在新型政权的引导和保护下社会力量不断成长,最后过渡为社会全面参与国家政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理解为首先扩大民主的阶级范围、确立民主的框架,再到丰富民主内涵、开发民主功能的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发展仍需要回归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这种回归是在一种更高形式和层次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政治实践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立体结构的视角来看,政治实践发展的主流形态表现为“社会政治实践-国家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轨迹;而从政治主体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历史发展表现为“氏族型政治实践-阶级型政治实践-人民型政治实践-人类型政治实践”整合性推进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与陆地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一个陆地国家,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地缘政治从来就不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计划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只有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海洋地缘政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而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只是近来的事情。尽管中国不可避免也必须成为海洋国家,但从海洋国家的历史看,这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目前这个阶段,有两个相关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第一,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首先必须培养海洋意识。海洋国家首先是一种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中国数千年里是陆地国家,具有浓厚的陆地意识和陆地文化,要培养一种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需要艰苦的努力。第二,这种新的海洋意识和文化的需要并不是  相似文献   

9.
2010年底以来在阿拉伯国家爆发的抗争事件,以反专制、反腐败、追求自由、要求社会公正为诉求,体现了阿拉伯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对整个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社会形态、宗教与世俗力量对比,对世界大国力量博弈、文明结构的动态变化产生了现实和深远的影响.文章借用抗争政治理论分析阿拉伯国家的抗争事件,从这些国家抗争政治产生的原因入手,推断阿拉伯国家抗争政治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而对中东阿拉伯国家这一政治变迁的重大实践活动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总结,旨在揭示其政治转型的内在规律及特殊性,同时检验西方“抗争政治”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能否正确反映和指导中东国家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0.
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一种有效承载体。黄姚古镇与广西各民主党派开展“政治交接教育实践活动”有着特殊的渊源,对其起源、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黄姚古镇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为其建设“政治交接教育实践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把黄姚古镇建设成为“广西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教育实践基地”,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政治心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政治心理环境就是政治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派生物的总和,是影响政治人彳土会政治心理的客明基础。正向的社会政治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社会政治心理,负向社会政治心理环境产生消极社会政治心理,都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和特定区域的社会稳定。优化社会政治心理环境,就是改善社会政治心理产生、发展、依存和消亡的物质环境、政治制度环境、社会关系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为积极社会政治心理产生和依存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省在中国历史上的变迁,探讨了近代中国地域社会政治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地域社会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异于传统社会的政治意识和地域认同,并在实践中形塑出一种思想和行动,是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中一个重要现象.由于地域社会政治化与中国传统地方主义观念、国家建设的总体性追求和政党集权化的冲突,最终被国家主义话语覆盖.地域政治化的历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政治转型的视角,地域政治的自然生长和发展,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泉州回民在中国回民的社会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回族不同,泉州回民的西亚穆斯林先入主要通过海路而来,其穆斯林认同在历史上的起伏与泉州作为中古时期的重要国际贸易口岸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理学在福建的高度发展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泉州港的式微,泉州回民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穆斯林认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政治需要有少数民族的参与,泉州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泉州的回民也因此进入了国家的认同政治过程.对泉州回族的历史过程和他们近年来的穆斯林认同建构运动的分析与讨论支持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形貌将与人们今日之所见全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国家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政治也会相应演进。政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政治,这是政治发展的逻辑。这一逻辑是依托政治形态的主要载体———国家来展示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政治现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即时性和长久性、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理论上,东道国政治风险对FDI流入本地具有负面效应,但实证研究的结果是两可的。2000年后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FDI)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政治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呈明显上升之势。文章对中国企业2003--2006年在73个国家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OFDI无显著影响。该结论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制度建设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义重大。我国目前相关的制度建设较过去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里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未来中国的制度建设应该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向前发展,为中国公民提供愈加丰富的政治参与权利。  相似文献   

17.
在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会里,任何一个政治人都是从“自然人”经过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而形成的。这种认识和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即使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政府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政治社会化。在政府拥有的能力群中,值得关注的是政府的政治社会化能力群。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成果,如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公民素质提高、社会动员等,往往加重了政治体系的负荷,从而促进政治发展.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然而,随着政治发展研究的深入,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在当代政治学中有了区分,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两者在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政治发展注重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制度化",而政治现代化则注重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即民主化".当然,政治发展最终是以民主为目标,但在改革的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是注重制度建构的强化.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殊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7页.)保持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系自身存在和运作的需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小平同志曾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但同时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辩证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政治,是在和周围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中生长出来并逐步发展的。现有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中,既存在着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也存在着制约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策略,是培育和壮大积极的政治生态要素,抑制和化解消极的政治生态要素,实现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生态要素的良性互动,从而建立起符合政治生态的恰当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已渗透于我们社会的各大系统,也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反思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这些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但任何一种理论和学术研究都离不开突破和创新,一种新认识、新理念的应用,将最终突破旧理论的框架,创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研究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不足,从人文角度,深入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转换,以求其向更科学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