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爱的坚印     
崔华山是一师一团十二连一名职工,家中四口人.这是一个自强不息、倾情传递爱的家庭. 14年前,崔华山年仅七岁的儿子患上全身肌肉无力症,眼看着孩子一天天肌肉无力,不能行走,崔华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当时,崔华山一家还生活在甘肃,家庭经济不宽裕,为解决孩子就医费用的问题,崔华山和妻子一个在家种地,另一个便外出到工地上打工.面对苦难的生活,崔华山对自己说:一定要坚强,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2.
许光达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许延滨。为了管教孩子,他给儿子立了三条规定:第一,延滨一上学就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去接送孩子,让延滨自己跑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小延滨是个听话的孩子,父亲立下的三条规矩,他  相似文献   

3.
<正>去年年末,“赛博妈妈”任红梅的经历在网络上发酵,一种叫做DMD的肌肉疾病随之意外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年初,记者来到了任红梅的家中。这间新房去年装修好,却没能等来儿子王任飞的入住,谈及此,任红梅几度落泪。泪水中,任红梅对记者说,希望通过自己家庭和儿子抗病的经历,让社会对这项“罕见病中的常见病”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家住二师三十团双丰镇锦绣小区的八连职工范好学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温馨和谐的场面:范好学的儿子范俊和女儿范媛偎依在手拿漫画书的爷爷身边,听爷爷娓娓叙述着图画里的场景,范好学和妻子李朝霞一个摘着菜、一个正擀面条。此幕并非是一个意外,而是这个家庭时常出现的画面。十几年来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  相似文献   

5.
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有许多种,而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干部,在恪尽职守地做好工作和无微不至地关爱家人的辛劳中感受着幸福和快乐。 52岁的张明安是农五师八十八团三连的工会主席。在2001年八十八团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中,他的家庭被评为最佳“十星级文明户”。2002年5月他又获得了农五师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表彰。 张明安今年29岁的大儿子,因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为了给儿子治病,夫妇俩四处求医,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目前,大儿子全身肌肉已开始萎缩,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儿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15年前,在他家庭经济还十  相似文献   

6.
他是妻子眼中坚强、善良的好丈夫;他是儿子眼中勤劳、朴实的好父亲;他是职工群众眼中那个用自己全部爱与责任支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好男人.他叫刘文旭,今年62岁,是五师八十六团九连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8年来,他无微不至地照顾重病卧床、半身不遂的妻子,诠释着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真情,书写着人间的真爱. 2005年4月的一天,妻子吴金玉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拖地,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晕倒在了地上,丈夫和儿子急忙把她扶起送去了五师医院,经过检查,吴金玉是由于高血压导致昏迷,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相似文献   

7.
N年前在非洲的时侯,一天我带着儿子到中国同事家串门.告别的时侯,刚能识几个字的儿子看见我这位朋友家门扇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带钥匙、关煤气,切记!!!"儿子不解地问:"这是谁写的?"我答:"就是这位叔叔啊!"儿子又问:"那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给他自己看的啦!"儿子还是不明白:"他自己都知道,还用给自己写吗?"这当然是孩子的逻辑,大人事情多.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有其典型的特点:一是自然性。骨肉亲情,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哺育孩子、传授道理,促使其健康发展,是许许多多家庭的立身和发展的基点,家庭每个成员时时处处为孩子营造着一个成长的自然场所。二是丰富性。家庭每个成员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这些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这是洪立成的座右铭。1963年洪立成出生在农八师一四七团一个老军垦的家庭,父母亲都没有文化,家中有4个儿子,他排行老三,童年时代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聪明好学,门门功课都在班里前三名,可是12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他失去了听力,因为听力不好,经常听不清老师的讲课,才勉强上完了初中。  相似文献   

10.
吴宏华 《实践》2010,(6):36-36
她是一个盲童的母亲,又是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她以博大的母爱和坚强的毅力,辛勤抚养和培育着一双儿女,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这个从未看见过五彩缤纷世界的盲孩子,激发起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并日益显露出超常的曲艺表演天赋。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07,(1)
一个犹太商人,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当他弥留之际,知道来不及见上儿子一面时,他立了一份遗嘱,上面写着家中所有财产都转让给一个奴隶,不过要是财产中有哪一件是他儿子所想要的,可以让给他儿子,而且只能一件。这位父亲死了以后,奴隶庆幸交了好运,连夜赶往耶路撒冷,向  相似文献   

12.
<正>家教家风是一个社会在世代传承中继承,发扬稳定的生活作风,是生活方式的综合,是道德规范,传统习惯的综合体现。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影响每一个家庭的生存,也会影响我们及每一位后人的一生。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  相似文献   

13.
母亲     
是谁习惯在村口守望,是谁习惯在深夜惦念儿郎,是谁鬓发皱纹挂满了霜,是谁丢了时光丢不了倔强?——村里的老娘。最近一次回村,不是为了看家中的老母,却是为了看老母为我拉扯着的孩子,说来惭愧。我一直在外面工作,孩子就寄养在村里老娘那里。和大多数农村老人一样,在她的认知里,好像给儿子拉  相似文献   

14.
正幸福的家庭人人向往,但幸福的获得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农二师二十七团综合厂,大家一提起李琼一家,都会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结婚22年的李琼,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她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公婆婆是退休工人,他们有4个儿子,辛苦了一辈子的公婆,就喜欢和三儿子、媳妇李琼过日子。李琼的丈夫罗卫华在农业连队当卫生员,每天早出晚归,碰到急救病人,有时候还不回家。李琼既要工作,还要照顾生病的公公和孩子,家庭的重担压在身上,从无怨言。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兴致勃勃地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生日蛋糕,他上小学的儿子。这是雷蒙德卡弗短篇小说《一件小小的好事》的开始。我们日常的生活通常都是这样开始的,平淡、庸常,在没有大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为了家庭琐事、为小情感、为应对社会的挣扎、为精神的起落、为环境的变迁,我们是渺小的生活风浪中的一粒尘土,要随着莫名的起伏而摇摆。  相似文献   

16.
方明 《党史文苑》2008,(1):55-56
杨超1905年1月出生在河南一个地主家庭,襁褓中即随家迁居江西省德安县,杨超的父亲杨彩青是一个教书先生,对儿子教育很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能够振兴家业和维护书香门第人家的门面。可是,杨超没有满足父辈的愿望,成为了封建地主家庭的“逆子”。  相似文献   

17.
正和谐是每个家庭都希望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社会的一种境界。农二师二十二团四连女职工陈素莲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撑起和挽救了一个贫困家庭,并且在这个家庭中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1992年,陈素莲嫁到丈夫家时,婆婆早已撒手人寰,丈夫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靠老公爹一人拉扯着过日子。面对着处在困境中的家庭,陈素莲倍感肩上担子的分量,让她更坚定了撑起这个贫困家庭重担的勇气和决心。年迈的公公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48岁的张应平,是二师二十四团七连的职工,离异后带着两个儿子一起生活,大儿子21岁,小儿子17岁。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供养着两个孩子。2011年,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昂贵的学费,使  相似文献   

19.
人到中年,肩上的那份责任和家庭的重担是越来越沉了。好友蓉蓉去年带着儿子终于从外地迁回了。他们一家一直在相邻的城市做生意,有着自己的工厂。但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母亲也因患脑血栓而成了偏瘫,只有父亲一个人照顾,生活多有不便。蓉蓉就考虑着要回到父母身边  相似文献   

20.
提起二师三十三团加工总厂的职工刘翠英,同事和街坊邻居们都会赞不绝口。她孝敬老人和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她在逆境中默默地承受着苦和累,为老人、为孩子、为家庭和睦所做出的奉献,受到大家的好评。今年47岁的刘翠英,曾经也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能干,女儿乖巧听话,公婆能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确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女儿16岁时,丈夫在意外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