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王冲 《青年探索》2003,(1):55-56
日本科学家今年一举夺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至此,日本得诺贝尔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个,仅2000年至今就有4人获奖;照此推算,日本“50年得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真的可能变为现实。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日本人今天的成就? 小柴昌  相似文献   

2.
今年入围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的141人中,华人作为只占美国人口百分之一的少数族裔,有17人获奖,获奖比例远远高于人口比例,而且获奖人数也高于去年的14人和前年的12人,为历届之最。 总统学者奖得主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尖子,不但要求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其课外学习,领导才能,个人品格,社会贡献等方面也须样样超群,是美国给予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在美国青少年心中占据格外份量的另一重要奖项是西屋科学奖,因获奖者中已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这项奖也被称为“小诺贝尔奖”。五年前,英特尔公司取代前西屋电气公司,成为这项科学奖的新赞助者,该奖由此更名为英特尔科学奖。华裔子弟在英特尔科学奖中也表现特别优秀,前40名中所占比例很高:2001年有6人,占15%;2002年共有10人,占25%。  相似文献   

3.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随着举国上下对创新人才的重视,成为大众关注的一大话题。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走过百年,是20世纪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一个缩影;它同时也是全世界最重要、最受人注目、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人们崇敬诺贝尔奖,赞叹获奖者为人类作出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50年,中国仅有大约三四万人出国留学,其中杨振宁和李政道俩人获得了诺贝尔奖;20世纪后50年,中国仅大陆出国留学者多达三四十万人,却无一人与诺贝尔奖结缘。人数增多了,获奖的人数反而减少了,难道这种反差不应该引起我们警觉吗?考虑到这50年中还有大陆之外的四个中国人获诺贝尔科学奖,就更值得认真反省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可是写一部30万字的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史,难得有几位中国人的名字写入其中;即使在100万字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能够写入的中国人的名字也是屈指可数的。有5000年文…  相似文献   

5.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相似文献   

6.
正本次大会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就是"诺贝尔讲堂"的设立,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诺贝尔讲堂",他们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与参会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及分享。首位开讲人是阿龙·切哈诺沃博士。报告题目:《个体化医疗革命:我们将治愈所有疾病、需要什么样的代价?》阿龙·切哈诺沃博士是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因为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降解的重要机理)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7.
人物/科技     
《创造》2012,(8):14-14
俄亿万富翁设物理奖 奖金为诺贝尔奖2.5倍 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亲自挑选了9位物理学家接受首次颁发的基础物理学奖——这一在7月31日宣布的奖项为每位获奖者颁发了300万美元的奖金,这一数字大约是诺贝尔奖的2.5倍。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7,(10)
<正>出生于南京的鲍哲南,现执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2015年,因柔性人造皮肤开发,获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当谈到"梦想是不是拿诺贝尔奖"时,鲍哲南坦言,"我从来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那样太刻意也太累,我一直以来是凭兴趣一步一步往下走。无独有偶,"中国最年轻院士"、江苏籍科学家邵峰,已在《自然》《科学》《细胞》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获得周光召基金会  相似文献   

9.
诺 贝尔奖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创新的标志。各国诺贝尔奖得奖人数可以从侧面反映该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诺贝尔奖的颁发促进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为最有权威的重大奖励项目。对各国得奖人数、年龄、得奖人学习与工作的单位、得奖时间与得奖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 ,对于各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很有参考价值 ,特称为诺贝尔学。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及研究中心的转移13 -16世纪 ,以意大利的哥白尼和伽利略为代表 ,冲破宗教神权的统治 ,在天文学、解剖学上有重要贡献。1687年 ,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当年 ,牛顿 (1642年 -172…  相似文献   

10.
《友声》2009,(4):41-45
<正>"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中非友好贡献奖是中非友协于2006年设立的,旨在奖励长期致力于中非友好事业,成就突出,在中国和非洲均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正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相似文献   

12.
黄敏 《北京观察》2002,(11):26-29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面对这些,傅惠民却说:"我只是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领取了荣誉,历史记住的是一个人的创新,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得过什么奖,有过什么荣耀".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20)
<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所创抗疟药青蒿素救活世界数百万人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是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对于这个奖及本国文学却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鲁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在今  相似文献   

15.
省钱有招     
《当代广西》2006,(14):62-62
得一个诺贝尔奖能够让中国人高兴,但对中国来说这并不是最需要的。仍处于脱贫阶段的中国急需比尔·盖茨、任天堂之类会赚钱的创新人才。——杨振宁在广州作学术报告时这样说。即使一个人身体有障碍,但仍有很多事可以达成。你负担不起一个残障的灵魂,就像难以负担残障的身体一样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国四位科学院院士发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的呼声。2000年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的时候,我国又有100位科学家向全社会发出《关注诺贝尔科学奖、关注科学和教育》的倡议书。2000年5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科学之门——从诺贝尔奖看20世纪科技发展展”,12月16日,中国科协举办了“世纪辉煌——纪念诺贝尔奖百年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学者崔琦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消息传来,世界各地的华人异常兴奋,第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崔琦获奖不仅在物理学新发现及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更为华人在世界学术地位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缘悭一面,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热题.国内学界流行的观念认为, "语言障碍"与"政治偏见"是中国作家至今尚未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其实这种说法不着要领.目前重要的是再次解读诺贝尔有关文学奖的遗嘱,了解诺贝尔设立此奖的初衷,理解"理想主义倾向"的遴选标准以及考量该奖评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期待有重量级的作家诞生并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9,(25)
正今年的"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颁给了三位物理学家:意大利的费拉拉、美国的弗里德曼和冯·纽文豪森。得奖的原因很有争议,他们建立了一个尚未被实验证实的理论。近几年,有一项奖金堪比诺贝尔奖的新科学奖,其奖金高达三百万美元,这就是设立于2012年的科学突破奖,当然,这一般会由一个团队或几个人获得。科学突破奖分为生命科学奖(每年最多四个奖项)、基础物理奖(每年一个奖项)以及  相似文献   

20.
谢轶群 《同舟共进》2012,(12):68-70
世界上没有哪个奖项像诺贝尔奖一样经营得这么成功,每年"开奖"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新闻。这得益于它丰厚的奖金,得益于一套相对合理的评奖机制,也得益于举办者是较少卷入国际利益纠纷、多数时候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北欧小国,100余年来能保持评奖结果总体上的公正权威(尤其在自然科学奖方面)。在社会舆论上,诺贝尔奖则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事业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判断依据——尽管在评价标准上,对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