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迫于现实需要,越来越多的儿童被放入“寄养”大军。本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寄养给儿童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陈述,并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寄养儿童”现象产生并且正当化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走向“问题化”的儿童寄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对寄养的关注,也从最初的习焉不察,到对寄养负面案例的关注、对寄养现象的统计分析、再到对寄养本身正当性的怀疑,走过了一条“问题化”的清晰轨迹。虽然暂时寄养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问题,但寄养正在逐步走向“问题化”,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这种新型的孤残儿童照顾模式,一方面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另一方面,又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因此,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无疑会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寄养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普通现象,尤其在农村,寄养现象是限普遍的。通过对一个农村初中的寄养子女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考察了守养经历对青少年社会化状况的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社会上关于寄养子女“早熟”、“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的说法进行了实证考察和修正。  相似文献   

6.
寄养家庭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孤残儿童寄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以来,在关爱儿童健康成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探索多种孤残儿童照料机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推动我国整个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并探索了寄养家庭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孤残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并与寄养家庭成员实现良好互动,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终能够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7.
银平均 《思想战线》2002,28(2):117-120
寄养儿童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有着非常大的环境和身心发展差异。进入寄养家庭的儿童在一年的寄养生活后 ,其生理、心理、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其中在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会相对成熟起来。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尝试性做法 ,为孤残儿童的特殊培养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对寄养的关注,也从最初的习焉不察,到对寄养负面案例的关注、到对寄养现象的统计分析、再到对寄养本身正当性的怀疑,走过了一条"问题化"的清晰轨迹。虽然暂时寄养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问题,但寄养正在逐步走向"问题化",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政》2014,(11):36-4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寄养是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民政部高度重视家庭寄养工作,继2003年制定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后又于2014年9月24日公布了更具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为了在实施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正确地把握相关规定,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特对《家庭寄养管理办法》逐条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24日,民政部颁布《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家庭寄养制度,并将家庭寄养政策确立为一项正式法规。但是,随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中残疾儿童比例的不断攀升,传统家庭寄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孤残儿童在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家庭寄养工作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在新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的指导下,无锡市儿童福利院以优势视角为基础,借鉴以往开展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条 家庭寄养应当有利于被寄养儿童的抚育,成长,保障被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章 被寄养儿童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被寄养儿童,是指监护权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被民政部门或者民政部门批准的家庭寄养服务机构委托在符合  相似文献   

12.
李浩 《中国民政》2003,(12):37-38
为了加强和规范对家庭寄养工作的管理,维护被寄养孤儿、弃婴的合法权益,2003年10月27日,民政部发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分总则、被寄养儿童、寄养家庭、家庭寄养服务机构、寄养协议的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和附则八章,将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寄养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是什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儿童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未满十八周岁、监护权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哪些情况不宜安排家庭寄养?需要长期依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专业技术照料的重度残疾儿童,不宜安排家庭寄养。寄养家庭应当具备什么条件?1.有儿童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和固  相似文献   

14.
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家庭寄养工作的目标,制定了家庭寄养的工作管理、服务的标准及规范,申明了被寄养儿童的权利、寄养家庭的条件和义务。家庭寄养是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54号《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部长李立国2014年9月24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促进寄养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  相似文献   

16.
家庭寄养是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生活在福利院的儿童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分析和比较福利院集中供养儿童与家庭寄养儿童在身体成长,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差异,发现家庭寄养模式将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54号 《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李立国 2014年9月2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促进寄养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对孤残儿童的照料方式基本上是采取建立机构集中供养的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孤残儿童的成长,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渴望亲情化的家庭寄养逐渐成为全国各地儿童福利机构探索的重要万式。2001年开始,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决定在农村建立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基地,收到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寄养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比较视角中的图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有过寄养经历与没有寄养经历的两个群体进行严格的配对和比较,分析二者在家庭亲子关系中的差别所在和大小,发现有过较为长期寄养经历的中学生其家庭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当前社会上部分人所渲染的那么严重,而从比较的视角来看,有过寄养经历的同学在亲子关系中的一些方面,有负面效应的指标项目比没有寄养经历的同学要多,这些问题大部分与寄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芮芝  贺亚生 《人权》2005,(2):46-49
孤残孩子能走入社会吗?他们能比在福利院过得更好吗?他们能够得到“爸爸”“妈妈”悉心的关爱呵护吗?只要你到北京市大兴礼贤镇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亲身感受一番,亲眼看看“家庭寄养”中心孤残儿童的生活,你的疑问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在这里,你将看到“有了家”的孤残儿童们所得到的真挚的人间温情,你会为这些孩子们庆幸,真诚祝福他们真的有了“一个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父母”。你将真正感受到,大兴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主任马凤英为实现“愿天下孤残儿童都能找到一个家”的美好愿望所做出的奉献和取得的成果,为她那颗充满爱的拳拳之心而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