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帝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读书学习。皇帝一般早上5点便起床,早读前先拉弓,然后到宏德殿早读,严寒酷暑都不辍。为保持先祖的传统,皇帝需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历代皇帝都十分注重学习,还令学识渊博的大臣每日进行讲解,并记录他的一言一行。康熙帝的知识面十分广,在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2.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3.
张春海 《河北法学》2006,24(12):169-175
"三司"是唐代司法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机构,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三司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无论在性质还是在职能上都有重大的不同:从高宗到玄宗之时,三司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段内主要是一个代理皇帝受理诉状的秘书性机构,之后三司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级介于皇帝与尚书省之间的审级.肃宗以后,三司逐渐固定地由御史台、刑部以及大理寺的官员组成.唐代的三司走过了一条从皇帝的秘书性机构到常设性司法机构再到临时性司法机构的历程,显示了一条从履行协助君主处理司法事务的辅助性职能到转变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司法权力,然后又演变为君主个人专断权力的轨迹.三司作为"恤刑"政策的产物,尽管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但却一直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慧敏 《政府法制》2013,(14):25-25
皇帝让醉人三分这句话多半说是大宋开尉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那个酒后乱性屡屡在他面前撒酒疯的人是他的同事和下属王著。  相似文献   

5.
佚名 《政府法制》2012,(27):44-44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安子 《政府法制》2012,(18):22-23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生他时刚刚当上皇后,高宗李治给他起名“显”,后又赐名“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结果.他比他的父亲更怕老婆,更没出息。李显的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儿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的母亲也是皇帝。在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阵容中,李显是最普遍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明朝立国270多年,共有16位皇帝。大约从第八世皇帝宪宗开始,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原来的双重监察体制遭到破坏,监察制度走到了它设置初衷的反面。巡按御史权力膨胀如果追踪溯源的话,那么在第五世皇帝宣宗时就有了细微的变化。当时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守”,排名列于三司(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之上。三司的一把手都是二、三品的高级官员,出门是骑马的。巡按御史只有七品,出门只能骑驴,行李不能超过80斤,吃饭时不能上鹅肉。有位叫胡智的御史大着胆子上奏,说巡按御史与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权利合法性来源于国家的授予,而究其根源在于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得以形成的制度因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历代王朝对国家权力获取方式的军事性和暴力性;历代王朝都禁止社会结社,并在统治方式上体现为通过官僚体制实现有组织的国家统治和无组织的社会;历代王朝都对法律进行垄断,法律体现为帝王统治之工具而非民众保护权利之手段。作为不争事实,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和权利来源的国家授予性,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利存在样况及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杰 《政府法制》2012,(21):48-49
要说胤初也是康熙正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那可是嫡子!可这位太子胤初却两次被废,与皇位仅一步之遥,最终与之失之交臂。如果让人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那康熙大帝必定会被人提及。他削三藩、平准噶尔、战沙俄、收复台湾,开创了清王朝的盛世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10.
皇帝也无奈     
何进 《江淮法治》2009,(8):37-37
中国古代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谓“君权至上”,他们不仅从理论和制度上享有至高的权利,而且在实践中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制度等一切之上。而“君权至上”在司法方面的体现,就是法律的适用甚至是制定等所有活动,均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皇帝在适用法律方面具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中国古代皇帝拥有的这些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权利,往往会使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都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在法律适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但其实这种看法或观点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1.
一鸣 《政府法制》2010,(18):36-36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被召还京师,改任度支判官,按惯例要向皇帝上交一份述职报告,但王安石趁此机会写了篇洋洋万言的政治论文,在次年初呈了上去,这就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相似文献   

12.
翁礼华 《政府法制》2011,(27):19-19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相似文献   

13.
史新 《政府法制》2014,(20):51-51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恰巧咸丰皇帝当时也在读《汉书》,听到他的回答很高兴.因此便谈起书中说诗解颐的内容,谁知这个人原来并没有读《汉书》,一时间惊慌失措,答不出皇帝的问题.咸丰皇帝顿时感到非常恼火,命令他回到原籍读三年《汉书》再来复职.  相似文献   

14.
敬业的皇帝     
王国华 《政府法制》2010,(16):37-37
一般人心目中,皇帝大多不成器,只知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工作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像嘉靖皇帝,在位45年,大半时间躲在后宫。其实,历史上敬业的皇帝颇有一些,清朝中前期的几位皇帝都算得上够格,其中尤以乾隆为最。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深居深宫,与外部世界长期处在隔绝的状态.而皇帝首先要了解国家,才能治理国家.皇帝要想不被架空权力,就必须得到臣子的回应,这就要求下臣们时刻了解国家大事、百姓动向,然后上报皇帝,等待皇帝作出相应的施政方针.  相似文献   

16.
王凡 《政府法制》2013,(15):16-17
今年,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竟然写着“知道了”三个字。王女士兴奋地说:“顿时感觉到很亲切,好像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了!”但同时,她也感到疑惑,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嫒体”的吗?  相似文献   

17.
小东 《政府法制》2013,(5):34-35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8.
辽东 《政府法制》2008,(4):52-52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用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9.
康熙帝常言:"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 明清两代皇帝,在登基之后,除处理政务、躬身祭祀之外,读书是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作为嗣君继位之前,曾受到良好的教育,老皇帝为其延请名师,并进行严格的教育管理.但是,总的说来,清代皇帝出身满族,入主中原后,为统治全国,更需如饥似渴地学习.清代皇帝的读书好学,以康熙帝为最.  相似文献   

20.
<正> 明代的内阁首辅是总管国家中枢政务的官员。尽管明代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司法机构向皇帝负责,司法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但首辅作为行政长官也插手干预司法。本文拟对明代首辅参预司法的权限和效用作一肤浅的探讨。一、内阁制度与首辅的司法权自秦汉以来,宰相作为封建官僚体制中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由于宰相在统治阶级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因而就有延揽大权制约皇权的可能。因此,尽管皇权与相权在治理国家和维护统治所级利益等根本方面是一致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皇权与相权在统治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上也会产生矛盾。对此,历代有所作为的皇帝都处心积虑采取种种措施限制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