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敬瑭起兵时,后唐君主任命翰林学士张砺为招讨判官,跟随赵德钧去河东援助张敬达。张敬达兵败后,张砺归顺了契丹。辽太宗见张砺为人刚直,富于文才,便提拔他为翰林学士。张砺办事总是直话直说,无所顾忌,辽太宗就更器重他。会同初年(公元938年),张砺被提升为翰林承旨,兼任吏部尚书,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到了汴地,将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等人大肆屠杀、抢劫,张砺便上奏辽太宗说:“如今辽国刚刚占领中原地区,应该让中原的人来治理,不能单靠辽人和您身边的亲信。倘若政令出现差错,则会人心不服,得到的中原之地也会失去。”辽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  相似文献   

2.
唐朝贞观年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朝廷开展了选拔推荐人才的活动,允许人们自报在隋朝的资历,从中选拔贤才。许多人谎报官阶和资历,以求升迁。太宗听说后大为震怒,就下令:谎报的人限期自首,否则以死罪论处。不久,有一个人谎报资历的事败露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戴胄依法判其流放。太宗就责问戴胄:我当初下的诏书上  相似文献   

3.
闲读宋史,认识了曾在太宗、真宗朝三次为相的北宋政治家吕蒙正,深为他的正直严谨、质朴宽厚、襟怀坦荡、度量如海所折服。《宋史》这样评价他:"质厚宽简,有众望,以正道自持。凡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  相似文献   

4.
武则天为什么长期待在东都洛阳,甚至连死也要死在东都洛阳,说起来是有原因的。则天原为太宗才人,太宗病重侍寝时和时为太子的李治相识。太宗死后,李治继皇帝位,是为唐高宗。则天也因唐朝的有关规定到感业等出家为尼。因为有了唐高宗这层关系,她出家后不久,高宗征得王皇后同意后即把她接到宫中。  相似文献   

5.
一魏征,这位被唐太宗誉为“人镜”的杰出政治家,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辅弼重臣。他在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完成“贞观之治”的大业中,其卓著政绩是足以与太宗交相辉映的。唐太宗自己就常常当着群臣夸耀他说;天下安宁“皆魏征之力也”。因此,贞观十七年,当魏征病逝时,太宗破例亲临凌烟阁纪念堂,对着魏征的遗像,悲痛地挽诗曰:“唯当掩泣云  相似文献   

6.
不为物累     
北宋大臣吕蒙正,在太宗、真宗两代三任宰相,他为人直朴宽厚,为官清廉,生活俭仆,从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令人击节赞叹。当时,有个朝臣家里收藏了一面珍奇稀罕的古镜,自称能照二百里。这人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将这面古镜送来做个见面礼,以求日后得到重视、提携。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碟子大  相似文献   

7.
正毛主席一向喜欢自己动手起草报告、文件,甚至还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新闻稿。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明确提出:"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这句话折射出当时在某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情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改作风,先要改文风,不能总让别人当"枪手",更要自己多动手。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领导者,大多善思能文,无不重视笔杆子的作用。曹操曾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也有《出师表》存世,魏征写有《谏太宗十思疏》,之后,  相似文献   

8.
长孙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字 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家世显赫,自幼博 涉书史,长孙无忌在太宗、高宗二朝为 相。特别是永徽年间,长孙无忌以元舅之 亲、顾托之重,大权在握。然而,这位权倾 一时的显赫人物却被武则天指使人诬告 谋反,让唐高宗将其发配黔州,不久又被 人逼得投缳自杀。长孙无忌的结局,应验 了吴王李恪在临死前的咒语:"长孙无忌 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 不久。"  相似文献   

9.
赵普(公元922—992年),北宋开国元勋,历任宋太祖、太宗两朝宰相的著名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人。赵普自幼性格深沉厚重,寡言少语,工于心计,虽读书不多,但熟谙做官的学问,有济世之才。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春,拜为太师,封魏国公,同年七月病故,终年71岁,被追封为真定王。  相似文献   

10.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3,(14):12-12
宋太宗时期,寇准被贬至青州。寇准被贬去青州后,太宗经常闷闷不乐,经常向身边的人问起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唐会要》史实辨证一例涂家飞贞观十六年六月,苑西守监穆裕,农囿不修。太宗怒甚,命于朝堂斩之.侍臣战,莫敢进言。太子承乾谏曰:“人者有生最灵,一死不可复活。命即斩之,理恐未尽,请付法司推鞠。”太宗意解,即笞而释之。长孙无忌进曰:“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犯...  相似文献   

12.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见了少府 少监窦德素,问他:"宫中最近有什么修 建工程?"窦德素回宫后把这事报告了唐 太宗,唐太宗很生气,责备房玄龄等人 说:"你们只管政府里的事务,宫里小小 的修建跟你们的职务无关。"房玄龄等叩 头认错。魏征走上前来说:"小臣我不明 白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而房 玄龄等人又认的是什么错!房玄龄等人 总理国政,是陛下您的臂膀耳目,对于内 外的事情怎么能有不该了解的呢?如果 您所营建的工程是对的,他们应该协助 陛下您来完成,要是不对,他们应该请求 陛下停止进行。他们向主管人员询问,是 理应如此的。所以我不明白您为什么责 备他们,他们又因为什么而认错!"唐太 宗听后十分惭愧。 贞观八年,有个叫郑仁基的人,他的  相似文献   

13.
贞观君臣在隋末大乱造成的废墟上,拨乱反正,终使国富民安,天下归心,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君臣为政重视正上梁,作表率,以便天下行效。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指出:“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也。”太宗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发现,权位一高,就会有各种势力以各种形式腐蚀攻击,“或以勇力,或以辨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辐凑攻之,各求以售”,因此,君主、大臣在拒抗腐蚀方面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贞观六年,魏征告诉太宗选官用人的重要:“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太宗表示要选用“才德…  相似文献   

14.
廉臣与贪官     
在中国历史上,清廉正直的大臣不计其数,而贪赃枉法的官吏也不在少。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廉臣往往使当时朝政清明,贪官则使朝政积弊丛生。 唐朝大臣魏徵,在任不仅自身廉洁,还不断向唐太宗陈谏廉洁的重要性,反复以隋亡为鉴提醒太宗,为实现"贞观之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臣王播在任唐朝盐铁转运使期间,迷恋权位,聚敛搜刮,贪污奢侈,任意加重铜盐税赋,虽征税不足,反而能每月以钱物奉供皇帝,名为"羡余"。他在淮南任职期间虽遇  相似文献   

15.
唐律     
唐代法典的总称。唐代建立全国政权后,曾以隋代的《开皇律》为蓝本,先后制订三部主要的法典。即:(1)《武德律》,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行。(2)《贞观律》,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行。(3)《永徽律》,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相似文献   

16.
法与言     
近读史书,古人在法制问题上,也曾有依法不依言的记载,个人服从法律的作法是我们足资借鉴的.唐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认为绞刑、断趾等刑太惨,便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与一些学士、法官更改律令.法官们遵命把绞刑、断趾改订为“役流”.太宗下诏颁行.当时,唐朝盛行选才,有不少人假造资历,诈骗舞弊.唐太宗又“敕令自首,不首者死.”不久,发现了选才舞弊的人,唐太宗让杀掉,但是,忠清公直的大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入关前的法制建设,以太宗崇德改元为起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八旗通志初集》的作者曾经这样概括:“天命开基,礼尚易简,崇德改元后,惇庸典礼,纲举目张,规模盖宏远矣”。  相似文献   

18.
唐朝贞观年间,朝廷取士盛行乡举里选制度,唐太宗李世民发现有人伪造出身、资历,很生气,便下旨说: “允许他们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处死不怠。”不久,有人弄虚作假,被查了出来,大理寺少卿戴胄依法判他充了军、太宗知道后很不满意,责问戴胄: “我已下过敕令,不自首的应处以死刑,你却只判流刑,显得我说话不算数。你是否受人贿赂,得到什么好处了?”戴胄辩道: “陛下执意要杀他,这就不是我职守中的事了。臣下是执法的,只能依法办  相似文献   

19.
亚瑟 《政府法制》2011,(21):24-24
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次桃花运:第一次桃花运,发生在贞观元年(六二七)。幽州都督右领军、庐江王瑗因为谋反被诛杀后,其宠姬入宫,成为唐太宗的美人(嫔妃的一个级别)。大概是因为人长得漂亮,得以在太宗身边服侍。 第二次桃花运,发生在贞观二年。  相似文献   

20.
清关外肇基时期的法制,是清开国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太祖、太宗两人的经营,建立了饶有特色的司法制度。尤其在刑法、民法、民族法、八旗制度等方面都为入关以后建立全国性的法律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研究清肇基时期的法制,可以全面了解和把握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的相互关系与规律,了解统治者法律观念的变化,以及满汉法文化交流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