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赵炎 《政府法制》2014,(2):12-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  相似文献   

2.
吴顺绵 《政府法制》2013,(20):46-47
笔者有个叫拉蒂的朋友,平时上课不积极,最近却每天和另外几个同学准时背着书包出门,有点捉摸不透。仔细打听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去校外上考公务员的培训班。印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当于中国的“周考”,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难的公务员考试。由于印度社会流动性差,阶层分化十分严重,因此对于普罗大众而者,这一考试很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堪比中国古代的“科举”。  相似文献   

3.
有清科举中,不仅读书士子获得功名要考试,那些主持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在任命之前也要考试筛选。清代科举政策规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被称为“试差”,是个不错的差使,有名有利,很多在京官员都想当,号称“为国抡才”,责任重大,皇帝很重视,为了保证考官的“质量”,进行选拔考试,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  相似文献   

4.
王旭东 《江淮法治》2011,(12):22-22
高考前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果断行动。近期连续破获了45起涉及高考的贩卖作弊器材、考试诈骗案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2名。对高考作弊行为,将“出重拳”予以坚决打击,对严重违规者一旦查实,不但取消今年考试或录取资格。还将予以取消下年度考试资格.并记人考生诚信档案,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北京晨报》6月6日)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存续上千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废于晚清有着必然性,既是废于时,亦废于制.今日再看科举,就考试论考试,科举考试只是考试选官中的一部分,考试选官本身并没错,不合时宜的是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王权下的考试陈腐内容和冗繁的程序.  相似文献   

6.
刘振修 《政府法制》2010,(15):40-41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怪事。  相似文献   

7.
戴胄依法不依言缪军唐贞观元年(公年627年)九月,朝廷大规模地选拔人才,要各地推荐德才兼备的人进京考核,量才录用、授职。当时,父辈、祖辈为国家建有功勋,或担任高官。有名望者,其子孙可以享受一些优待,此谓之曰“资荫”。于是,有些人假冒资荫,企图骗取官职...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2,(6):27-27
“不得在考场内随意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如今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考试,都把以上几条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事关前途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员,更是要严肃考场纪律。科举取士时代,考试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考场纪律之严可想而知。因为考场舞弊丢了官帽的达官贵人不在少数,更有掉了脑袋的。但在严格的纪律下,考场内也有不少让今人意想不到的“宽松”之处。  相似文献   

9.
金童 《法庭内外》2010,(4):12-15
2010年全国高校艺术高考于一二月份陆续在各地进行,艺考过关的考生相当于一只脚迈进大学校门,只等6月份高考被大学录取。然而,因文化课成绩差,高考中个别考生不惜铤而走险作弊。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仅成绩作废并取消考试资格,还将记入考生个人档案伴随其终生!  相似文献   

10.
“公不私谢”和“公必私谢”赵玉琴明代江陵县令范理因为清廉,被当朝扬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同僚劝他应该重礼感激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重礼酬谢,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  相似文献   

11.
董丽娜 《政府法制》2009,(17):27-27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帝王选才的途径,因此对考试作弊的惩办甚严。轻则杖罚、抄家,重则流放,甚至人头落地。  相似文献   

12.
藤荒 《政府法制》2010,(6):50-51
近来有兴趣看看唐朝的历史,尤其是对于唐朝的文化很有兴趣。在唐初的时候,因为士族生活优裕,他们不必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为生,所以有时间把兴趣放在作诗上。且他们用以表现自己是士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作诗。如果不会作诗,当时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加之,唐朝以科举取仕,科举就是要作诗。“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以取仕,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际上的大学入学考试模式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以中、日、韩等国为代表的“全国统一高考”模式,以分数取人,即所谓一考定终生;第二种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开放、松散式”大学模式,甚至不考试都能上大学;第三种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等级测试”模式,将考试与开放相结合,取前两种模式的中间路线,各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很大,十分灵活。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与法治》2013,(12):41-41
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日”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任禾一 《法制与社会》2010,(5):232-232,235
二十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引入了“素质教育”的观念,高等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应对考试进行改革,在考试目的上,要实现育人为本的转变,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在考试的过程上,要确立能力立意为主的思路;在考试方法上,要实现从一元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做到灵活多样、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正陆续开学的当口儿,一则异地高考行将破冰的消息引起舆论热烈反响。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这意味着,打破几十年不变的户籍坚冰、实施异地高考将真真切切地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肃贪机制剑锋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正途,称为“开科取士”,科举中设有“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制的功能是明显的。一是对当官者给以一定的资格限制。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取得了进士资格,才能获得当县级行政长官的资格。二是每科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8.
风云微观点     
靳伟华 《检察风云》2013,(24):38-38
@北京:北京市2014年高考的科目分值、考试侧重、志愿填报、投档方式等都将有一系列改革其中,即将出台的北京市2014年高考方案中最大的变化来自英语科目。北京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考试将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逐渐侧重。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科举地考试"是帝王选才的途径,因此对考试作弊的惩办甚严.轻则杖罚、抄家,重则流放,甚至人头落地.  相似文献   

20.
马涤明 《政府法制》2011,(23):40-40
“领导把你交上去的调查报告的数据更改了,上级查出来了,追究责任,领导让你做深刻检查,你怎么办?”这是2011年陕西省录用公务员考试商洛考区的一道面试题——“传说中的替领导‘背黑锅'”。从事公务员考试工作的专家,当地多名党政干部,还有组织部门官员都表示,这道题“出得很有水平”。(7月6日《华商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