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重的木桶     
李雪峰在2005年4月1日的《今晚报》上撰文说,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椽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  相似文献   

2.
闫建军 《中国监察》2009,(23):60-61
国庆节到了,我不由想起父亲。想起父亲,就想起他那双翻毛皮鞋。父亲不止一次骄傲地说:“我穿着这双翻毛皮鞋在国庆大典上放过礼炮咧!”  相似文献   

3.
作为本案的审判长,我认为此案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件较为特殊的案件。因此对于强奸行为导致的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没有具体的法律予以明确的认定。本案的焦点在于:1.张某有无作小男孩父亲的权利?从事实上讲,双方对于认定小男孩系双方的儿子这一事实没有异议,小男孩确为张某强奸方某后怀孕所生。从法律上讲,小男孩应是张某与方某的非婚生子,因为非婚生子女是指父母没有婚姻关系所生的于女(旧社会称为“私生子女”),强奸怀孕到孩子出生虽然不是父母双方“意志统一的结晶”,但可看作是产生亲子关系的法定原因,法律上也没有规定因强奸…  相似文献   

4.
从前,曾在《羊城晚报》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司机撞倒了一个人,那人还在血泊中挣扎。司机想:这下麻烦口,医好他的伤最少得花几十万。于是来个倒车干脆把他辗死,死了只需赔几万元。时值天麻麻黑,四下又无人,司机想:辗死后还是溜之大吉,连那几万元也省掉,于是开车逃离现场……。吃晚饭时,他和家人久等未见父亲回来。突然有人来告诉他:你父亲在路上被人撞死了。他开车往那个路段一看,天哪,刚才撞倒并倒车复辗的竟是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5.
此心不改     
此心不改冯荣飞明天就要毕业离校了。我们走在“长岗村”铁路上,思绪就象铁路线延伸得很远很远……想起来,我们相识是偶然的缘份。阿元来自防城港,肥仔是钦州人,赵所长在百色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九五届新生开学时,学校把我们四个安排在“507”室,成了地地道...  相似文献   

6.
    
盛芳 《江淮法治》2014,(7):57-57
在世界文坛上.曾有过两则关于灯的趣闻:一则发生在著名作家福楼拜身上。福楼拜写作勤奋.常常通宵伏案。写字台上的那盏灯终夜不熄,他的窗口也就成为塞纳河上渔人的“航标灯”。另一则发生在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小仲马之间。大仲马在写作上颇有才华.但他在生活上比较放纵,这使他的儿子小仲马引以为戒。一位女作家对此评论说:“父亲的为人处世对于他来说.是一盏悬崖边的灯,从而使他避免了父亲那些劣习在自己身上再现,.”  相似文献   

7.
字条之谜     
张士怀 《中国监察》2009,(20):62-62
老纪收集的办案资料里,有一张长长的字条。字条用的纸是从报纸上撕下的一个边,内容是用钢笔写的:“老纪等同志:请来看看我吧,我极想你们了。”落款是“老马,即日。”“极想”的“极”字,原来不是“极”,而是“想”字,大概是写字条的人觉得用“想”字难以表达他的心情,将“想”字划去,在后面写出“极想你们了”。老纪说,类似的字条他有好几张,其他的都散失了。  相似文献   

8.
抗洪别父     
8月9日下午,河北省鸡泽县鸡泽镇科技副镇长张龙如,跪在父亲的遗体前悲痛地说:“爹,儿子不孝!”8月3日,龙如的父亲患肺气肿,在县医院治疗不见效,只得出院回到榆林老家,龙如请假回去照顾父亲。8月4日晚,当他从电视里看到鸡泽西部遭到水患,全县干部都投入到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时候,心中异常焦急。他在家里再也坐不住了,拉着父亲的手说:“爹,全镇干部都在抗洪,我怎能呆在家里,我要立即回去!”父亲紧紧拉着他说:“龙如,你要回去就回去吧,可你这次走了,再回来就见不到你爹了。”龙如不敢想这么多,8月5日一大早,挥泪告别了父亲,赶…  相似文献   

9.
钥匙     
小男孩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他一直倔强地往前走。他明明听到身后的喊声,依然顽强地往前走。小家伙很聪明,他不跑,因为只要一跑,马上会被后边的父亲扯住胳膊。刚才他跑了没几步,就被父亲拦住了。他像头小豹子一样,在父亲手腕上用力咬了一口。父亲疼得直叫,但仍不敢松手。阳光一缕一缕地穿过马路两旁的树叶,照耀着男孩一双愤怒的眼睛。父亲说:“你不要命了?让车撞着咋办?”男孩像头困在笼子里的小兽,眼睛一直望着远处他要寻找的目标。他发现离那个目标越来越远了。男孩往前走的时候,眼睛里哗哗往下淌眼泪。他恨自己的步子迈得太小,身上的力气太…  相似文献   

10.
他心系林场     
他18岁就走进了林场的大门,一晃儿20年过去了,他不仅成了林场的当家人,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顶事业。他说:“我这辈子和我父亲、叔叔一样,交给林场了,不为别的,为的是给子孙后代造福。”他就是哲里木盟奈曼旗新镇林场场长刘忠。路在脚下1988年,29岁的刘忠从旗林业局到新镇林场任副场长,1994年底提升为场长。上任后他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他把人浮于事的机构精简下来,并动员当会计、统计员的妻子走出机关到生产第一线种树、种地。刘忠看到,新镇林场基础薄弱,要想尽快使职工致富,必须栽好三种树:一是防风固沙生…  相似文献   

11.
廉与威     
本人曾在名人集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吉鸿昌的茶碗》。吉鸿昌生前用过一只细瓷茶碗,上面有他的亲笔字:做官即不许发财。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患重病,吉鸿昌来到榻前,父亲语重心长:“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为父死而瞑目。”吉鸿昌眼含热泪说:“为儿记下,请父亲放心!”父亲病逝后,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碗上,交给陶器厂仿造烧制一批。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  相似文献   

12.
孙爽 《检察风云》2013,(6):88-89
“爸爸知道,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带给你太多伤痛,使你无法同时享受到父爱和母爱。”——爸爸 “看着操劳的你,我的心在流泪,我很想为您分担,但我此刻更想和您说一句:爸爸,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了。”——儿子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省海安县,有一位人人熟知的“子承父志”、痴心纪检的纪委副书记,他就是今年初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陆健生。子承父志甘当卫士1986年底,刚过而立之年的陆健生从部队转业回乡,组织上准备安排他到县纪委工作,征求他个人意见。他听了后,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忧喜交加:喜的是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忧的是父亲干纪检工作半辈子,当纪检干部的酸甜苦辣全家都跟着尝遍了,如今我再干纪检工作,自己的甘苦且不说,家里人会赞成吗?况且自己能适应这项工作吗?当时不少亲戚朋友都劝他改改行,别再干这行了。可是他想,父亲…  相似文献   

14.
小雨 《政府法制》2008,(16):42-43
慈母心事:想做“父亲求职时代”的称职母亲 今年54岁的姜丽玉是吉林省延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一名出纳员,丈夫在图们市一家贸易公司任职,生活并不富裕。儿子金伟明自幼乖巧懂事,成绩优秀,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某医学院。  相似文献   

15.
吴敏  浩然 《法制与社会》2011,(17):26-28
他明里在网上高调撰文痛斥“崇拜金钱,权力至上”,侃侃而谈其反腐经验,甚至于父亲过世时公然在灵堂上张贴“拒收礼金”的字条,并退回或上交部分礼金以示清白:由于在公共场所始终保持着清廉、干练、上进的正面形象,他在当地民间的口碑一直都很好,一些行为举止甚至在当地社会上被传为美谈:在出任县委书记期间,他还在全省首开先河地成立了县级巡视组,  相似文献   

16.
亲情(小说)任郁一“当!当!当!”客厅里的挂钟令人心惊地敲响了。惠新低头看看自己手上的金表:12点过8分。这座和他年龄相差无几的老挂钟整整慢了8分钟。他已经在父亲家等了快一个小时了。茶几上的烟灰缸里堆着他扔的烟头,他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等待过父亲。惠新...  相似文献   

17.
绿豆与金币     
《江淮法治》2009,(24):31-31
古代的伊拉克有个青年,名叫托哈。母亲早亡,父亲临死前留给托哈一只装着金币的坛子。父亲死后,托哈想外出到各地跑跑,又不放心这坛金币,就在金币上面盖上绿豆,封好了口,并将这个坛子交给隔壁的米店老板古里:“古里伯伯,我想到各地去走走。这只坛子放在你屋内一些日子,可以吗?”  相似文献   

18.
总统之梦     
亦明 《政府法制》2013,(8):29-29
难以想象,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的巨型办公桌后面,高大的转椅上坐着一个小男孩。他不是总统的儿子或其他什么亲人,他是美国“新一任总统”,正等着处理事关美国甚至全球的重要事务。  相似文献   

19.
智慧养心     
佚名 《政府法制》2008,(19):39-39
一天傍晚,听到邻居院子里有轻微啜泣声,原来是邻居家上中学的女儿回来了,可能是因为没有考到第一,正委屈地向父亲倾诉。弄明白事情原委,那位父亲笑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记住,凡事都要问自己两个‘为什么’,你就心平气和了。”  相似文献   

20.
母亲这八年     
孩子突然被“抢走”王云家的对面就是北京市重点小学芳草地小学,当初买房子的时候,她决然没有想到,因为这所学校她会与儿子“咫尺天涯”。孩子五岁半的时候,我跟他父亲商量孩子上小学的事情,因为我不是北京户口,需要他父亲给孩子上。孩子的父亲突然提出要让孩子上芳草地小学,说这学校好,又离我家近。这些我当然知道,可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会加班或出差,所以我想让孩子上一所不错的寄宿学校。他口气强硬,说:“必须上芳草地!不然我自己教育。”我一听就火了,我自己独自带大孩子,他几乎不给抚养费,上学的钱我也没问他要,他凭什么做决定?!电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