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邻避情结是导致邻避效应频繁产生、难以根治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将邻避情结归因于框架依赖,并从框架依赖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邻避效应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分析的新范式。邻避效应的生成,是周边居民框架依赖作用的结果,周边居民对邻避项目建设容易忽略正外部性,习惯将负外部性作为参考点,并评估自我主观价值,在主观损失价值主导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反射效应,表现为反对邻避项目建设。治理邻避效应,关键在于干预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可通过消除周边居民的框架依赖或调整框架依赖下周边居民的主观价值状态,促使周边居民主观价值状态由损失主导转变为收益主导,激发确定效应,引导周边居民不再反对邻避项目建设,达成化解邻避效应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睦邻、安邻、富邻”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崑 《半月谈》2003,(21):81-83
在今年10月巴厘岛东盟与中日韩(10 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亚洲邻国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考虑。这是我国领导人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的第一次具体阐述,是对近年来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邻避冲突为何能发生重大转折,由“僵持不下”到“皆大欢喜”?为解释这一转折过程,论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回应性软化”解释框架,并结合L县S镇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当邻避项目建设中面临财政资金与补偿政策限制等刚性约束的“硬结构”时,基层政府会在回应民众诉求的同时,对政策系统内外部的多方主体采取认知、态度、情绪、利益等方面疏通的“软策略”,即“回应性软化”;通过预软化、再软化与软化术,最终润滑了邻避项目政策执行,促成邻避冲突发生转变进而得以成功化解。“回应性软化”是邻避冲突情境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又是邻避冲突治理的主要解释变量,可进一步丰富邻避风险治理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4.
祁丽 《前沿》2014,(21):205-206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的部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旅游文化是一种非原生型文化,历史文化则概念宽泛,甚至包括旅游史上的旅游文化。就目前的相关研究资料而言,对这两种文化的关系论述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论证,人们对这两者也常常出现混淆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两者的区别与关联进行研究。本文将主要对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区别进行分析,并就其在内在转化关系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识别犯罪现场提取的黑色头发是否是染色头发,利用OLYMPUSBX51相差显微镜无损观察未染色及几种情况染色的黑色头发。结果表明,黑色头发中染色与未染色、黑色再染黑与白色染黑、染色两周与刚刚染色头发之间在相差显微镜下都存在显著差别。因此,文中基于相差显微镜无损检验方法为法医学鉴定头发染色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项目概况: 衣服穿得久了会变旧,或者褪色、串色、搭色、掉色,特别是有的新买的衣服洗涤时不注意方法,第一次洗就花色。这些衣服继续穿不雅观,扔掉又可惜,特别是那些面料好、款式新、做工细、买的又是“心痛价”的衣服,心中更是遗憾。其实这“伤残”衣服只要经过普通染色、时尚染色、艺术染色就能焕然一新。如果利用这些技术,开一家服装染色、改色美容店,也不失为一条创业门路。  相似文献   

7.
邻避冲突是围绕邻避设施的选址、建设和运营所引发的冲突。城市邻避冲突有风险,它是因城市邻避设施风险所引发的风险,是相关民众与地方政府互动不良的结果。它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积聚过程,从对地方政府围绕邻避设施的决策开始,历经质疑地方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利益诉求表达的受挫等环节,因之所引发的焦虑不断在相关民众内部积压、升腾,最终在特定节点爆发,引发邻避冲突,社会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它导致社会失序,也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城市邻避冲突需要规避,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预防,为此我们应认真考察其积聚机理,处理好各个关键环节,既要改进决策机制,确保决策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又要精细补偿机制,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还要完善沟通机制,确保全过程的沟通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8.
邻避设施兴建或运营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常常引发周边居民的邻避行动。政府与专家倾向于强调公共利好与安全可控,以期对居民进行疏导与解释,但民众对不确定风险的发生与控制怀有一种实践或隐性知识,进而投射于态度或行为。本文聚焦风险经验对邻避认知的塑造机制,从“主体—对象—场域”维度对风险经验进行类分,揭示直接弱经验、间接弱经验与间接强经验的现实表征与归因路径。研究发现:所有经验类型都会推进风险议题的升温,并指向风险监控主体;直接弱经验作用于负面情感标记,间接强经验的独特功能是风险锚定。民众的议题关注、情绪积累、归因归责等要素的叠加,催化了认知解放与风险确定,并可能从认知转向行动。风险经验的分析视角,打破了邻避认知研究以专业知识为准则的知识权威主义,有利于重新审视依违两难和进退维谷的邻避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准确的无碳复写纸字迹色痕的紫外光谱分析方法。方法用甲醇提取无碳复写字迹,提取液分别进行零阶光谱、一阶导数光谱法分析。结果依据零阶光谱特征的不同,能够对不同牌号、不同联次的无碳复写字迹进行大类的区别;一阶导数光谱图中,正、负峰的峰数、峰位、峰形及振幅值的比值差异显著,可以进一步对无碳复写字迹的种类进行鉴别。结论应用本论文所建立的紫外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对可疑文件中添加、涂改字迹无碳复写字迹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翟崑 《今日广西》2007,(19):22-23
当思想和利益在共赢这个关联点上汇聚,并在现实世界中激发出喷薄的创造力时,新华社广西分社社长杜新先生的新著《关联经济——一种新的财富视角》(新华出版社,2007年7月版)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1.
产品缺陷及认定标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品缺陷是产品责任构成不可或缺的要件,我国对产品缺陷的定义及其认定标准界定的不够科学,对此,应借鉴国外经验.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应是产品缺陷定义的关键因素.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应确立"两分法"标准,即根据情况,选择适用消费者期待标准,或者风险-效用平衡标准.  相似文献   

12.
发展广西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一淼 《桂海论丛》2005,21(3):41-44
在目前的集群研究中,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及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广西,在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在对广西农业集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广西农业集群经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宁 《桂海论丛》2008,24(5):46-48
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众多社会主体利益的交汇点,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更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文章以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构建和加强突发事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法院附设ADR区别于传统的法院审判程序,在解决纠纷的方式上属于通过合意解决纠纷的机制,其在解决纠纷中的优势以及相邻权纠纷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相邻纠纷中引入这一机制具有可行性.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对于相邻权纠纷实行强制性的ADR,将ADR程序作为法院审理相邻权纠纷的前置程序.同时,对于法院附设ADR应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从而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DNA检验技术在司法鉴定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但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还仅仅是刚刚起步的,在法庭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还会面临新的课题等待解决。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全面开展,这类群体是否也会携带两组DNA、他们子女的DNA是否会形成多倍体、是否能做亲子鉴定、孪生兄弟和孪生姐妹结婚、他们的子女如何确认等一系列新的法庭鉴定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  相似文献   

16.
蓝常周  龚莹 《桂海论丛》2008,24(5):62-64
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了减少各种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政府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加强立法工作,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建立危机善后处理系统,以便预防危机的出现,及早做好处理各类危机的准备,确保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不因危机而遭受重大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愿蒂下,有必要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日常化机制研究,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的日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7.
诉讼活动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危害极大,具有刑事诉讼领域发案高、侦查和审判机关占比大、一线办案人员涉足多等特点。在实践中,滥用职权型渎职罪与玩忽职守型渎职罪的产生既有共性原因,也有与其犯罪构成相联系的特有原因。有效遏制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用规制、监督、引导和惩治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其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掠入射偏振光照相方法显现电脑电源接线头上灰尘指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盗窃案中,电脑电源接线头常常留有案犯的灰尘指纹,电源接线头表面粗糙不平,凹凸深度较大,灰尘指纹纹线较细,若用胶带粘取,指纹纹线会弥合,这就破坏了指纹。采用掠入射照相的原理加偏振光照相的方法可以将电源接线头上的灰尘指纹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扩大,是我国《物权法》的一大特点,将善意取得制度扩大适用于不动产,体现了对交易安全的着重保护,然而考察传统民法的体系可以发现,对不动产的交易安全,往往是由公示公信原则来保护的,这样的体系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中也得到了一致的遵循。那么,将善意取得适用于不动产后,如何与公示公信原则衔接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考察《物权法》草案,可以发现,原本的善意取得有四个要件,而最后出台的《物权法》删去了其中的“转让合同有效”这一要件,这一修改很难找出其学理上的依据,且与民法体系不合。  相似文献   

20.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