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第二届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上,来自我国大陆、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围绕“中国《信托法》的修改及完善”以及“中国信托业的拓展与创新”这两个主题,对“中国《信托法》的修改与完善建议案”、“日本信托法以及信托业法修改动向介绍”、“信托产品研究”、“我国信托业实务开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托理论探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2.
受托人忠实义务是信托的核心。尤其是在扩展的信托关系中,典型的是推定信托,有时并不存在信托财产,但受托人也负有最严格要求的忠实义务,对于有些忠实义务原则,我国《信托法》有缺失,需要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3.
浅谈信托法的几点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法施行一年以来 ,暴露出许多不足 ,应该加以完善。首先 ,在信托设立上 ,应对意思表示形式、信托公示、无效信托情形的规定作出修改 ;其次 ,应对受托人的自己管理义务、注意义务等作出修改 ;再次 ,两种情形下私益信托也应设置信托监察人。  相似文献   

4.
信托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财产法律制度。我国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信托制度,颁布了《信托法》。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加深,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涉外信托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我国《信托法》对涉外信托的法律适用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本文拟通过对《海牙公约》以及英、美等国有关涉外信托制度的具体分析,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特征,并为我国的涉外信托立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信托法》颁布实施至今已有14年了.随着我国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完善,信托制度日趋成熟,信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跨国信托争议也随之增多.由于各国信托制度不同,关于信托法律适用问题仍然是我国应当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信托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信托法》的基本原则 ,即信托目的合法性原则、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信托财产管理权与受益权相分离原则、受托人的有限责任原则、信托公示原则、信托承继性原则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信托法具体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现行法律制度的确暴露出一些缺失和不足。在21世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信托法的修改与完善已是迫在眉睫,否则将影响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鉴于此,在中日信托法研究会同仁一年多来研究成果的积淀下,笔者对中国信托法的修改与完善作了一些粗浅的论述,并通过第二届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向与会代表与各位方家作以汇报,旨在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以信托法的视角论证合作托管造林的法律关系,通过信托制度与委托代理制度的比较,阐述合作托管造林适用信托法的合理性及优越性,以及合作托管造林与民事信托兴起的关系.主张合作托管造林适用信托法,其目的在于受托人的债权人等不得强制执行信托财产.受托人违反信托挪用、侵吞信托财产除要承担信托法上的责任外,还要承担刑法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台湾信托法》第五章对信托监察人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专门规定,同大陆信托法相比,在维护受益人利益、保障信托本旨之实现上意义重大,诚值肯定。尽管如此,其中也不乏有不完善之处,主要是:信托监察人的资格限制不够充分,信托监察人的义务设置不够全面,信托监察人的责任设置不够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一般认为信托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起源于13世纪封建时代的英国,于18世纪末传人美国,逐步发展成为普通法系一项独有的法律制度。自本世纪以来,大陆法系国家也纷纷加以借鉴吸收,日本、韩国先后于1922年、1961年颁布了各自的《信托法》和《信托业法》,德国、法国在利用信托活跃经济方面也有所动作。但是,  相似文献   

11.
信托受益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受益权自信托生效之日或文件的规定而生效。实践中,“生效之日”还应区分具体情况根据有关规定来确定。对受益权的放弃,即便在信托行为中有关于禁止放弃受益权的规定,这一规定也属无效,信托受益人自始至终都享有该权利。信托受益权原则上可依法自由转让和继承,但是要注意受信托文件中限制性规定及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态度及其法理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信托法以关于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为其对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态度且此点为该法相对于外国信托法而言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色,为该法确认由委托人享有的信托财产所有权因能够为大陆法系民法中的"所有权"概念所包容从而能够作为这一民法中的所有权存在,我国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应当以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为出发点并在明确"信托财产独立性是指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的前提下,联系我国信托法中的有关规定来重新构思。  相似文献   

13.
信任为“社会关系”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背景支持。当前,我国社会信任范围不断延伸,信任种类不断增多,但存在着普遍的信任危机。出现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伦理道德规范的缺位、法治社会的不完善,传统的信任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的信任模式未建立起来。从社群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我国的社会信任,可以从确立社群的优先地位、重视社会美德价值、倡导国家积极有为、建设多元性社群等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4.
经营权信托是将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信托给适格的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管理经营企业的行为。经营权一般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企业经营权信托正是通过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占有瑕疵的承继和受托人限定责任信托的制度设计,论证了包括消极财产在内的财产亦可设立信托的可能,取得了传统信托法学理论的突破,从而在国有企业经营权法律问题研究方面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信托财产权、信托法与民法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制度是一项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私法制度,当其被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我国继受后,就成为我国私法体系中的新成员。作为信托法核心概念之一的信托财产权,也是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中的一名新成员,它无法也不应该以传统大陆法系中的任何概念来解释。信托财产权的本质不是物权,不是债权,也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同样也不是物权和债权的变形或组合,而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民事权利。信托财产权既然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民事权利,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就理当对它有所“反映”。但由于信托法与民法典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制度冲突,民法典对信托财产权的“反映”,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信托法的全部内容都纳入到民法典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权利登记的效力包括确定力和公信力,确定力针对的是登记正确的情形,在不同的关系中呈现出不同的确定内容,而公信力针对的是登记错误的情形,主要强调了对交易相对人的保护。作为法律对社会交易生活的调整,不动产的权利登记在效力上坚持了自己的限度,从而为自己的适用设定了各种条件或者例外。  相似文献   

17.
确立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打造诚信政府,不仅使得行政相对人能够获得更稳定的法律预期,能获得更好的平等保护,而且也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改善,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塑造.行政许可法是政治文明的一种反映,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透明、公开、公正、非歧视原则"的一种体现.它在我国行政立法上首次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8.
信访问题与处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积压的各种矛盾,集中体现为信访活动.信访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国务院新颁布的<信访条例>,以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创新地确定了信访处置的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初步构建了信访处置的治本之路.但一部行政法规的作用毕竟有限,要解决信访问题仍然存在许多需要下大力气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