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日,湖北省宜城市公安局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一举打掉刘安立、刘德全两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现已查明,自1995年以来,刘安立,刘德富两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在3省10余县市,采取持枪械等暴力手段,实施杀人、伤害、绑架勒索、寻衅滋事、开设赌场、诈骗、暴力讨债等犯罪活动,作案80余起,致死1人,重伤多人,非法敛财数百万元。笔者通过对这两个犯罪组织的分析,谈谈带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台湾黑社会活动猖獗,对台湾经济发展与政治的正常运作造成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岛内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台湾当局为了制止黑社会组织的蔓延,通过完善反黑法令、打击取缔、综合治理、国际合作反黑等举措防治与打击黑社会犯罪,尽管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无法根除黑社会势力。本文通过论述台湾当局防治与打击黑社会犯罪的政策措施,分析其效果,探究台湾当局难以根除黑社会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向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渗透,少数地方官员由袒护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首领发展到公开半公开地组织、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成为不折不扣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老大。这种转变为“黑老大”意味着官员的腐败的目标正在由贪图享受转变为积累个人资本,预示着反腐道路将更艰难。  相似文献   

4.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远未结束。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契机,学界和实践部门对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组织及其犯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惟这些文章多长于理论阐述,对全国破获的各种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则略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日益猖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利益格局会进一步调整,加之国际上黑社会组织对我国境内的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现在,新的发展趋势已初露端倪,其中之一就是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向青少年这个群体蔓延,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中越来越大,青少年,无论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意义上讲,都是一个具有特殊研究意义、需要特殊保障的群体。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给青少年以更多特殊的保护,使青少年免受或少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黑社会犯罪的毒害,无疑成为了我们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程诚 《法制博览》2013,(2):90-91
有组织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毒瘤,在各个国家之中都普遍存在,其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其存在的一种形式,近几年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直线上升,有向黑社会组织犯罪转变的趋势,因其对社会的安定有巨大的危害,所以必须对其重视,深入研究它,防止其向黑社会组织的转变,对其深入分析才能达到目的。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方面来分析重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8.
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阶段与生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所谓“黑社会”在英语世界中大约有两个词汇与之相近。一个是“organized crimegroup”,一个是“underworld society“。虽然两者在国内学者著述中都有引用,但我认为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于犯罪有组织性,后者侧重于存在形态上的反社会性。从逻辑上看,后者与我国所称“黑社会”本意更为贴近。黑社会就其反主流社会角度来看称其为“地  相似文献   

9.
隔绝30多年的海峡两岸,在80年代末又开始了沟通。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已有近200万人次的台湾客到过大陆。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上百万台胞的祖籍地福建,前来探亲投资的台湾客更是年年“翻番”,到1990年,已创下40万人次的最新纪录,累计投资额已突破11亿美元。大潮拍岸,难免泥沙俱下。台湾许多黑社会组织以及不法分子也趁机将犯罪之手越海伸进了大陆,特别是福建等地。据台湾警方称,近年来已有200多名被通缉的黑社会成员和重案逃犯潜入大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竹联帮”开进厦门岛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85年,联合国第七届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的与会代表就一致认为:“过份都市化下的经济越发展,犯罪率也就越高,而犯罪的增长与发展,使得庞大的黑社会势力的形成成为可能.”处于急速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由于某些气候和土壤的因缘际会,被称作“都市之癌”的黑社会的部分因子,已悄然侵入我们原本健壮的肌体,且以并不缓慢的速度在扩散.忧思录从近几年我国警方破获的众多重大刑事犯罪案证实,某些地方的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带有黑社会性质,其特点为:1.有稳定的犯罪组织.结伙作案,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一些团伙组织日趋严密,带有封建行帮色彩.九十年代初期,广东省中山市一些不法之徒,模仿港澳黑社会组织,喝酒跪拜结盟,选出帮主,排定座次,订立帮规,设立帮标,划定地盘,组成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飞鹰帮”.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青少年黑社会是一个有特殊内涵的概念。2000年以来,美国的青少年黑社会犯罪重新抬头,黑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虽然单个组织的平均成员数连年下降,但参加黑社会的总人数居高不下。黑社会组织在大城市及城郊地区数量畸高,在大城市与城郊参与严重暴力犯罪比例大幅增加,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美国各地与联邦政府采取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应对措施。但关键在于提升社会满足人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团伙犯罪的大幅度增加,有组织犯罪日趋发展,其犯罪活动日益严重。如何认识和对付有组织犯罪,成了犯罪学研讨中的重要课题。对此,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早已作了研究探讨。1997年修订的我国刑法,对有组织犯罪作了规定,它包括了境内的,境外的;社会上的,国家机关内部的各个方面,对犯罪的构成和惩罚均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们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有力武器。但有些人的理解有片面性,认为根据上述条文,我国目前境内只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而没有真正的黑社会组织,笔者认为,法律和社会学是有区别的.从法律上…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开放性有利于犯罪的国际化,各国法律、政策的差异性刺激了犯罪的国际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犯罪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全球化引起的“失范状态”加剧了犯罪国际化的倾向。全球化形势下犯罪国际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其主要手段、以有组织犯罪为其主要形态、以毒品犯罪和洗钱犯罪为其典型犯罪类型并以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为其主要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14.
论析黑社会性质犯罪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日益猖獗,带黑社会性质的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趋势。本文阐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影响腐蚀青少年的基本态势和发展特点,分析了青少年群体易被影响腐蚀的原因,并就如何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腐蚀青少年及如何预防青少年涉黑犯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黑恶势力犯罪"主要包含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犯罪".其中,恶势力犯罪作为"扫黑除恶"中的典型犯罪类型,虽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但是其已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恶势力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不同,其并非单独罪名,仅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出现恶势力与黑社会性质组织难以区分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精准打...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来,我国的黑社会组织以种种方式逃避公安部门的打击,千方百计地与社会进行对抗,使中国的黑社会组织逐渐蔓延开来。然而,由于受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黑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因此,尽管我国目前存在黑社会组织,但其初级形态仍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犯罪手段、组织管理模式、成员结构及活动范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不大,但涉恶犯罪问题较为突出。“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是涉黑涉恶犯罪的高危人群,涉黑恶犯罪有向中小学校园渗透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和治安秩序差的农村地区是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易发的区域。黑社会亚文化、网络文化和同龄群交往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影响较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有“自立犯罪帮伙”、“主动加入犯罪帮伙”和“被动加入犯罪帮伙”三种模式。根据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特征和模式分析,应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警务改革、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防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镇关西”郑屠是《水浒传》中一个臭名昭著的恶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实际上是作者为渲染主人公鲁达而设置的铺垫人物,以他们的“恶”和英雄除暴安良的行为来衬托主人公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从社会现实来看,郑屠是名副其实的一个“恶霸”,在当今社会我们称之为“恶势力”,正如我国《刑法》第294条中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描述:“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这类人也许是法律如是表述的原型。  相似文献   

19.
黑社会犯罪(有组织犯罪的高级形态)在近代时期异常猖獗,而至新中国成立不久,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后,便销声匿迹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际,旧社会遗留哪些形态有组织犯罪?其有何特点?新生政权又怎样迅速有效地将其铲除?这一惩治实践对于我们当代治理死灰复燃的有组织犯罪有何启示?对这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犯罪学学界则较少涉及。在本文中,笔者试钩沉拾遗补阙,分析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的形态与特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益飞 《法制博览》2013,(6):167-168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因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在中国大陆快速的滋生和蔓延,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引起了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及其证据的收集和认定进行研究,为正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犯罪集团的界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对有效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