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清明悟新     
“一年甘四节,父老重清明”。从小就接受了家中爷辈父辈常念在口中的这两句短语,于是,“清明”在我心中一直很重要。 说来也是,清明节前后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一改冬日冷峻枯黄的景象。江南有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4,(5):3-3
<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时候,大地、万物、生灵,皆同于一四维空间,思念成经纬。我瞧见,海峡无水。两岸同胞同源同祖同宗同种同文,清明祭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信仰行为。清明时间,海峡通衢,公孙兄携一干人马前来大陆,像多数台湾乡亲回乡祭祖,顺便踏青会友。我是友人之一。从陕西桥山祭祖至京,公孙兄约见,两岸咖  相似文献   

3.
余显斌 《传承》2010,(10):56-57
清明不是节气,是一种情结,对游子来说。清明,古时又叫三月节。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说它是节气,是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最重要的是,这一天,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是远的还是近的,都  相似文献   

4.
<正>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起的标题。这个迷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清明就是清明节,上河就是上坟。图画中的人就是正在往城外走,准备去上坟。这是专门画了送给皇帝的,画一幅上坟图,皇上能高兴吗?看着也不吉利呀。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班彪是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彪传》讲到班彪的儿子班固时,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明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凉山的一场山火意外夺走了30个活生生的生命,且绝大部分都是90后。在和平年代,始终有人守候在我们身边,在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清明节至,让我们说一声,英雄们,走好。《中国天文年历》显示4月5日9时51分,我们迎来了24节气中的"清明",空气清澈,景物明晰,故而得名"清明","清明"不仅是节气,亦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4,(5)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语道出了中华炎黄子孙在清明时节祭拜祖先、祈福祥和的美好心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 08天,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国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正>岁岁清明,今又清明。这个时节,有如一种刻骨铭心的召唤,令亿万儿女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的灵魂,缅怀先烈的嘱托,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少有清明那样兼具悲欣交集的深厚意蕴。它是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故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它同样也是花红柳绿、踏青放歌、拥抱春天的时节,因而"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边是慎终追远,隔世惆怅;一边却  相似文献   

9.
诗意清明     
翟杰 《前进》2015,(4):64
四月清明,桃红柳绿,草木萌动,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人们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  相似文献   

10.
清明三重奏     
古时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是农历三月三也邻近清明,唐以降都融汇入清明节,正好形成清明三重奏。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相似文献   

11.
胡荣柏 《传承》2013,(1):70-71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一)节日起源不同中西方节日在起源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民间和宫廷,而多以民间为主。如清明节,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相似文献   

12.
正新时代当有新风尚。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工作,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伴随着一丝杏花雨,一缕梨花风,今年的清明时节,再一次如约而至。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承继着太多内涵,既是踏春赏青的节气,亦包含追思先辈、祭祖扫墓的核心内容。祭奠先祖,英魂归乡,公祭先烈……全国各地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  相似文献   

13.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正>导语年年清明,今又清明。2014年,是清明节纳入共和国法定假日的第七年,2014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的首个清明节。这一年,举国上下在贯彻两办《意见》新形势下,践行着文明低碳祭扫的理念,树立着文明清新的风尚。清明祭扫是人们缅怀先人和传递亲情的重要方式。"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宋代诗人范成大对清明节途中所见景象的  相似文献   

15.
正斗草踏青,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美若画屏。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不成为人们的终极梦想。"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春分之后便是清明了。都说世景至好是清明,此话不假,因为清明二字可以通观自然、人文和愿治。自然之清明,让我们最先闻到了春的气息。作为节气,清明最直观地反映了天气症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形象的清明景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  相似文献   

16.
追忆成殇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在世的人往往会自然想起一些已然离世之人。离世之人,或是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的恩人,或是自己的友人,亦或是于国有功之人。岁岁清明,今又清明。然而,今岁清明的感伤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感伤,而是全民的悲恸。2020年4月4日10时,警报声响彻神州,国旗半垂,举国同悲。国家以最高的祭奠仪式向抗"疫"一线的烈士和逝去的英雄哀悼,同胞致哀。  相似文献   

1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底三月初。在古代,清明前两天(或一天)为纪念春秋时被烧死在绵山上的介子推母子的寒食节,民间禁用烟火,只吃冷食。后由于两个节相距很近,而融合为一个节日。唐、宋以后,清明  相似文献   

18.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四月五日或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清明,就天气来说,是形像天气清沏明朗。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一改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在农业生产上,此时多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8,(9)
正一年又一年,时势变迁、沧海桑田,每年清明时节,两岸民众豪情满怀共祭我们共同的祖先已成新常态。无论台当局如何"去中国化",两岸民众用行动发出呐喊——编者按清明前后,陕西省举办了"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河南省举办了"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两个重要的、盛大的祭祖活动,其他地区也分别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活动;作为同宗同源的台湾也遵循古礼举  相似文献   

20.
正清明一到,春意盎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清明又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常在清明之日扫墓行孝、踏青赏春。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期。关于清明养生,《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四气调神大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中医学还认为,机体生长在于春季,吐纳调息、饮食调理得法,有利于滋养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对健康有益。因此,在清明时节应常到郊外、公园踏青赏春,吐故纳新,呼吸新鲜空气,观赏桃红柳绿的大自然美景。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舒展身体,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放风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