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百余年的中国话剧发展历史表明,话剧作为一种现代舞台艺术样式,促使其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时代趋势、反映人民心声、谋求民族强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大本营和排头兵,在历任领导的指导下,在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七十年来创作出了大量真正顺应时代趋势,反映人民心声的话剧作品。《人艺海报的故事》一书,以海报为主线,相当于以"剧目"为纲,不时增补背景故事,回顾初心来路,不仅形式与内容的呼应别具一格,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代代人艺人锻造艺术作品、传承艺术品格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
处在"文明戏"阶段的早期话剧多属商业演出。由于缺乏固定的剧本,基本上是使用"幕表制"。1907—1917年,文人编剧的崛起,为话剧文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初步掌握了话剧的编剧方法,逐渐建立起台词和对话承载戏剧冲突的舞台运行机制,为话剧文体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一位出版人的博客中读到一篇文章,是作者在看话剧《操场》之后"所想到的":《知识分子怎么了?》。这里显然说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怎么了呢?博文中,话剧《操场》的作者邹静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么表示的:  相似文献   

4.
《天津政协公报》2013,(8):43-44
<正>戏剧门类的碰撞,不单是中国民族戏剧的碰撞,还有中西方戏剧艺术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导致的相互吸收、渗透和融合,也孕育出了新的表演艺术的胚胎,这就是中国的话剧。我国的话剧是从外国移植过来的,所以称"新剧",也称"文明戏"。它的引入渠道主要有两条,这两条渠道都是由天津人搭设起来的。一条渠道,是以上海为中心流行南方的话剧,通过李叔同创立的"春柳社",从日本间接移植到中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东  相似文献   

5.
武超峰  李猛 《台声》2010,(12):54-59
<正> 台北,孙中山纪念馆。10月30日至31日,短短两天,《四世同堂》3场连演。不停地吆喝、连连的弦鼓,等等地道十足的"京腔""京味儿",使得台湾观众无不捧腹大笑、乐不可支。并迅速地在岛内话剧迷中刮起了一股"京味儿旋风",赢得了阵阵喝彩……想也没想到,首次搬上话剧舞台的老舍巨作《四世同堂》,在台湾开启首演大幕就获得了空前成功。  相似文献   

6.
人物     
《小康》2017,(12)
<正>圈粉者吴刚一部反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个一直在开会的市委书记李达康,居然让演员吴刚变成了"网红""。我真的万万没想到这个李达康能够成为网红,真的,我非常非常兴奋。"吴刚说。吴刚出身于军人家庭,1985年考进北京人艺演员培训班。吴刚在人艺从舞台上默默无闻的龙套慢慢"修炼"为人艺保留剧目的"台柱子"。他与冯远征、王刚、高冬平、丁志诚被称为人艺"五虎将"。2007年他凭借话剧《哗变》摘得中国话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艺的"白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并任教。那时我常去两个地方,一是新街口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二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者是看那时不曾公演的外国电影,后者是看话剧。人艺就在王府井北,离位于棉花胡同的戏剧学院很近,更属于近水楼台。那时的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复兴的重地。同时期还有儿艺和实验话剧院等,但坦率地说,它们都无法与人艺兴旺的人气儿抗衡。人艺当之无愧成为那个除旧布新时代中国话剧的风向标。应该感谢那时候北京人艺的主要领导人曹禺、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1月27日晚,话剧《邓演达》在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一层报告厅上演,农工党第十五届中央主席陈竺,常务副主席刘晓峰,副主席何维、蔡威、龚建明,副主席兼秘书长曲凤宏观看了演出。话剧《邓演达》作为农工党十六大召开期间的展演剧目,为出席会议的代表们送上一场集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震撼人心的精彩演出。同时该剧也是农工党"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京首  相似文献   

9.
丁宇 《两岸关系》2015,(2):59-60,58
<正>被戏剧界称为"每根汗毛都在演戏"的金士杰,今年64岁,是编剧,是导演,也是演员。是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他特立独行,淡泊名利,却对戏剧情有独钟,对于表演艺术始终有自己的坚持。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作品此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  相似文献   

10.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话剧艺术家,其话剧名作以深刻的心理内容与高超的艺术技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就曹禺剧作对角色介绍的文字而言,相当于一个个人物的"指掌图"。这些"指掌图"展示的角色面具与个性特征、简要断语与铺陈渲染、外部表现与心理依据、平实与诗意等辩证关系,给我们以深切的感受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走近委员     
<正>蔡伟,省政协常委,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长期从事影视、舞台表演及教学等工作,创作并执导的话剧《热线电话》曾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剧作奖、曹禺文学奖提名奖。主演的话剧《世纪彩虹》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人在屋檐下》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优秀导演奖"和中国话剧研究会第  相似文献   

12.
张广天,1966年生于上海。1985年曾组织过上海最早的民间现代乐队"太阳同伴"。上世纪90年代初移居北京,从事唱片制作和影视音乐创作。2000年4月,由张广天等人策划、创作的话剧《切·格瓦拉》在北京人艺上演,引起轰动,连演三十多场观众仍络绎不绝,而张广天本人也由此开始被视为是后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李颖文 《今日山西》2004,(12):28-33
山西省话剧院的话剧《立秋》京城演出三场,场场熠熠生辉。12月4日上午,话剧《立秋》专家座谈会在国家话剧院小排练场举行。来自京城文学艺术界的刘彦君、廖向红、曲润海、姚欣、苏叔阳、欧阳逸冰、李春熹等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各位就编剧、导演、人物、台词、舞美、灯光等方方面面对《立秋》进行了剖析:话剧《立秋》人物好、导演好、编剧好、舞美好、音乐好,守望本土文化的精华,为中国话剧发展史书写了重要的一笔,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话剧命运的思考,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话剧命运的思考,推动了山西话剧新丰收的节奏,推动了戏剧文学在戏剧学的节奏上的思考,推动了作家的创作激情,推动了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沐泽 《台声》2007,(7):79-82
清末,改良图存呼声撼动着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根基,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唤着社会价值与人生观念的变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馆演出《茶花女》片段,被史学家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回首百年,中国话剧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成长,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之路上沧桑无数,亦荣光相随。 1921年由从大陆返台青年学生组成的“鼎新社”在台湾上演《社会阶级》、《良心的恋爱》等剧目到今天,台湾话剧也走过了她近90年的风华。当我们回望台湾话剧发展史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台湾话剧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更是台湾话剧中所承载的对民族历史、生命体验的反思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5.
一直冷冷清清的话剧市场突然红火 起来一位戏剧导演说:“即使在两年前,我也想不到话剧会有今天。”两年前,话剧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而现在,提起林兆华、孟京辉,提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很多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半天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孟京辉导演的《臭虫》,张广天、黄纪苏等集体创作的《切·格瓦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屋外有花园》,莫言编剧、空政出演的《霸王别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日出》和《风月无边》等连续上百场次的演出,使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人心了。话剧:让我欢喜让我忧 …  相似文献   

16.
好多年没看话剧了,记得上一次看话剧还是1993年,那回是不花钱白看,也是孟京辉导演的实验话剧《阳台》,后来还应邀参加了座谈会。这次看《恋爱的犀牛》是受了儿子的怂恿,他和同学去看了这个戏,认为不错就强行为我打电话订了张票。其实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北京人艺于1999年第三次复排的新版<茶馆>登上了台湾的戏剧舞台,为两岸表演艺术界再创盛事.老舍及其作品在台湾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的<茶馆>,引起了台湾文化界的强烈共鸣和深层接受,观众被吸纳在"笑"、"讽刺"和"诙谐"的戏剧情境之中,其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舞台美学创设出新的读者剧场.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23)
<正>11月25日,国家话剧院在台北连续演出4部原创和经典话剧,其中包括在大陆16年常演不衰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演出至12月5日。这是国家话剧院第二次以演出季的形式集中登陆台北。此次演出季的表演场地也选择了台北新潮文化聚集地"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据国家话剧院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李东介绍,由于该场地原本主要举办演唱会和  相似文献   

19.
回眸中国话剧百年舞台,谁都无法忽略东北上空那颗闪耀了半个多世纪的“恒星”——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称:辽艺)。辽艺3次摘取文华大奖,5A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两年跻身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前10名,使辽艺的艺术风格有了更大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成果被称之为“精品现象”。“精品现象”的缔造者就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话剧“梅花奖”获得者、北派话剧艺术的继承者、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宋国锋。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反映"老舍之死"的话剧《太平湖》后,这家极有群众基础的剧院又推出了刘锦云编剧、田冲导演的多幕剧《背碑人》.《背碑人》是特别熟悉农村的中年剧作家刘锦云继轰动一时的《狗儿爷涅盘》后,编写的另一部反映农村时代变迁的多幕剧,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农村知识分子的典型遭遇和心态.通过剧中男主角、精神上的"背碑人"运生的坎坷跌宕、起伏变幻的命运,反映了农村从"文革"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生活、社会面貌的变化.出身于地主家庭的运生,一度被压到了生活的最低层,他当"羊倌",放牧着五十头羊,变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贱民".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贫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