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7年3月,"头条寻人"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邮件,发信人希望"头条寻人"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当年97岁的台湾老兵胡定远寻找老家四川泸州的亲人。2018年3月12日,"头条寻人"发布了胡定远的寻亲启事。此后一个月里,很多热心人加入了帮助老人回老家的队伍,终于在2018年4月10日,历经曲折,大家帮胡定远找到了四川泸州的亲人。1940年4月,20岁的胡定远在出门买粉条的路上被抓壮丁参军,从此和家人失去联系。77年后,他历经曲折,终于得以从台湾回到泸州,和亲人相认。本文讲述了这跨越77年和3000里距离背后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
潘俊明 《台声》2001,(8):39-41
因工作之便,笔者最近在山西太原先后采访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几位台胞,他们的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对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加强交流的殷切期盼却那样的一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美珍女士是一位出生在台湾屏东的大陆台胞,今年62岁,l岁时随父母来到福建,后来父母回到台湾她留在大陆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目前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林女士只身落户到山西后,与在台湾的父母和亲人将近40年没有见面。林美珍女士回忆说:“我留在山西工作后,我父母、哥嫂和大部分亲戚…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9,(22)
<正>1月3日13时32分,"头条寻人"发布的一则寻亲消息《台湾九旬老兵上海、江苏寻亲:亲爱的弟妹们,你们在哪里?》引发关注。短短一天之内,台湾老兵赵东发老人就找到了在大陆的两位妹妹。就在兄妹团聚前,老人一位86岁的妹妹于上个月离世。离乡70年,2月28日,赵东发老人终于盼到了期待已久的团聚,在苏州见到了70岁的小妹。那几天,老人还到父母的坟前祭拜,到自己曾工作过的纺织厂旧址探访,并在3月4日返台。  相似文献   

4.
冯洁 《民主与法制》2014,(20):48-49
他们是一批被台湾本省人称为“老芋头”的大陆老兵。35年前,他们跟随蒋介石集团溃退到了台湾,以为不久便可以“光复大陆”;35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已在台湾娶妻生子,但却日夜思念着海峡那边的亲人和故乡。35年前。他们的父母尚在壮年;35年后,他们的父母已到古稀耄耋之年,有的至死也未能再见儿子一面。老兵们在台湾遭遇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因为没有文化,退役后干着社会最底层的活。他们还要动辄遭受威胁和恐吓,以家人为要挟来互相检举揭发不忠的行为,他们只能乘出国之机悄悄潜回大陆探亲。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15)
正"人多地广、天然资源丰富以及拥有雄厚骄傲的文化资产",这是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大陆。和大陆有关联的我,在台湾是被称为"外省人"的后代。外公在当时大陆战火遍地、混乱的年代,随着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落脚定居,在台湾生活养育了我的母亲,"外省人"二代。外公很亲切,浓浓的大陆口音显得跟台湾本省人不同,这也就代表着我和大陆的缘分及关系。  相似文献   

6.
游艳红 《台声》2013,(7):86-87
5月10日,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统战部的求助电话,请求帮助台湾阳明大学生理学科教授贾爱华博士寻找在大陆的亲属,她希望回到故乡河北省石家庄市,了却一桩魂牵梦绕的心愿——代父回乡,寻找亲人。听闻此事后,我和石家庄市台联的同事都特别重视,同时对贾爱华女士渴盼寻找大陆亲人的心情非常理解,对其饱含,对家乡思念之情,也由衷的感佩。  相似文献   

7.
叶晓媛 《台声》2014,(9):88-90
60多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去了台湾的大陆同胞,从此被一道海峡阻隔,此后绵绵几十年是对大陆亲人望眼欲穿的思念;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台湾同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祖国大陆,从此与台湾的亲人天各一方,他们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大陆,却饱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有些人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外公陈景山,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却又有着传奇一生的台湾老人,一位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自己家乡的台湾老人……  相似文献   

8.
李树义 《台声》2002,(2):9-10
应台湾妇女菁英联盟理事长黄喜惠女士的邀请,以全国台联副会长郑东宁为团长、陕西省台联会长吴庆洲、江苏省台联会长史子浩为副团长、全国台联台胞部处长何昆为秘书长、涵盖祖国大陆20余省市台联专职干部的“大陆民间教科文访问团”一行29人,于2001年12月5日至14日在台湾进行交流访问。在台期间,访问团走访了台北、花莲、台东、高雄、台中等地,参加了3次研讨会及座谈会,递交论文23篇,参访了企业、博物馆、港口及风景名胜,部分团员还探望了家乡的亲人。—黄喜惠女士多年来致力于两岸民间交流,1991年她参与企划、…  相似文献   

9.
记忆的温度     
陈斌华 《台声》2014,(2):51-52
<正>2001年2月,我与现任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作为新华社也是大陆首批驻点记者到台湾采访时,第一次到高雄住在福华饭店,饭店的公关胡一凤女士(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的姐姐)负责接待我们。席间闲谈,我随口说自己在台湾最爱吃的水果是猕猴桃(台湾叫"奇异果")。胡爸爸是原籍安徽的国民党去台老兵,阔别数十载,思乡甚殷,平常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八千里路云和月》《大陆寻奇》。晚饭后,一凤姐回家告诉父亲晚上接待了我们。老人很激动,闻听我爱吃奇异果后,当即要子女开车带着去超市买了两盒奇异果,让一凤姐  相似文献   

10.
寻亲访友     
贵刊为我找亲人,亲人已找到,从智利来信,使我和离别四十年的亲人取得了联系.我万分激动,特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雅芬敬上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魏振华寻妹魏家玲魏家玲(家凤),五十八岁,四川万县人,一九四七年偕夫丁胜群,随国民党青年军从耒阳去台湾.望知情者函告:四川万县高粱铺侯家坪魏振华.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20,(2)
正"这样的两岸公益服务,让我有机会了解历史,有机会成为圆梦人,更有机会融入两岸交流的浪潮中。"关于她周思妤,1990年出生,台湾新北人。2013年台大毕业后,从事媒体工作;20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究生。北大毕业后,应聘进入"今日头条"的寻人项目。  相似文献   

12.
▲1988年 台湾当局决定两岸通信通过红十字总会转投。1988年4月13日,台湾“行政院”决定,台湾民众与大陆亲人通信可通过红十字会总会转投。 台湾拍摄第一部探亲片。1988年春,台湾由郭南宏导演的第一部探亲片《大陆行》,经台“新闻局”获准发行。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一道无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与台湾.多少人有家不能回,亲人难相见.为传递信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的《亲友信箱》节目应运而生,它在若干年里几乎成为两岸亲人沟通的唯一渠道.《亲友信箱》是个有血有肉的节目.那些年,不知有多少封家信撞击过我的心.16年前的一次亲属录音,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那是1978年春节由我筹组的“信箱”节目.阴历腊八过后,听说广播局文工团合唱团演员蒋荣葡的家在台湾,我决定采访她.  相似文献   

14.
52岁的姑姑和60岁的侄子第一次相见,两人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是5月28日发生在安平县野营村的一幕。姑姑是美籍华人王书亚女士,侄子是本地村民王昆。王书亚女士出生于台湾,祖籍河北省安平县,现居美国。这次是专程回乡寻根的,结果天遂人愿,不但找到了父亲出生的地方,而且见到了素未谋面的亲人,这对一直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可谓是天大之喜。说起王女士这次寻根之旅,还真的充满曲折。不改何止乡音王女士的父亲是安平县野营村人,原在国民党驻海南岛军队中任职,国民党败走台湾时,没能搭上兵船,一直到1954年才绕道香港去了台湾。王书亚,就…  相似文献   

15.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6.
台湾魔奇儿童剧团执行长吴美芳女士,不久前来大陆商谈演出事宜。她中等个头,留着齐耳短发,谈吐文雅,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感觉。吴美芳女士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儿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比较贫乏。尤其在升学压力及父母“望子成龙”愿望的影响下,孩子不断地被要求接受理性、现成的知识,以至思想中的感性空间愈来愈小,创造力以及人格的均衡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曹辩泷 《台声》2002,(3):38-38
在2001年底进行的“江苏籍台湾作家访乡采风活动”中,有一对惹人注目的夫妻作家,这就是台湾著名报道文学作家夏祖丽女士和她的丈夫、小说家张至璋先生。夏祖丽女士的父母也是台湾著名作家,并且都在北京长大,夏祖丽得知父母青少年时期的历史对他们影响很大,近年来多次到祖国大陆采访,专程追踪父母青少年时期的足迹。母亲林海音是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前年10月,夏祖丽在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了《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这次到祖国大陆来,夏祖丽开始采写父亲的传记。无论林海音本人还是她的《城南旧事》,都在海内…  相似文献   

18.
正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感动、感激、感恩,血缘关系密不可分……台胞王承惠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幸运地找到的大陆的老家和亲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切全靠大陆好友的相助和祖先的庇护。2016年1月29日晚上21时,我刚刚回到家,就看到台湾朋友王承惠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上述感言及相关照片。说来也巧,连我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王承惠居然就能寻  相似文献   

19.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20.
周天柱 《台声》2007,(8):65-67
1993年由张秀琬女士精心培育的台湾元祖食品正式进驻上海,上海元祖食品有限公司从此诞生。尔后元祖食品先后在大陆设立6家分公司和260余家门店,鲜亮醒目的“元祖红”是她在大陆竖起的第一块招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