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倩 《台声》2018,(18)
正8月26日下午,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在甘肃省兰州市会见由台湾少数民族议事联盟组织的台湾少数民族教师团一行26人,参访团刚刚结束其在甘肃省为期7天的参访。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万泽刚参加会见并致辞,甘肃省台联会长杜逸、甘肃省台办主任孙志中、全国台联台胞部副部长高伟参加会见。杨毅周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不断地推动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特别是台湾少数民族到大陆的交流,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大陆文化、教育、经  相似文献   

2.
来自台湾省7个族群、11个市县的台湾原住民文艺界少数民族交流参访团35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台办有关人员陪同下,于2006年元月2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参观了解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情况,观看瑶族演出,共同联欢。此次台湾文艺界少数民族参访团,是广西邀请来考察交  相似文献   

3.
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表现了其原始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本文从墓地选择、葬具构成及丧葬礼仪几个方面,反映明清时期,乃至近代,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演变的历史状况,从一个侧面认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色,通过比较,从更多方面透视台湾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1,(12):49-49
“台湾还有14个少数民族族群呵?不看还真不知道。”“哇,宝岛上的少数民族是这样生活的呵!”这是2009年12月2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的“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给大陆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也是大陆第一次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大型主题展览。后来,在2010年4月,展览又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再次举行。据悉,展览今后还将在大陆一些地方展出。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7)
正"20多年前,在两岸还在政治协商时,两岸少数民族的情感、文化就已经统一了;如今,两岸关系再次遇冷,但少数民族的交往仍在继续,不因政治而中断。"8月14日,在滇参访交流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台湾少数民族生存发展协会"理事长孔文吉如是表示。当日,孔文吉率领的30余人组成的台湾少数民族访问团,在结束丽江、大理之行后,回到昆明,和云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宁会见。孔文吉  相似文献   

6.
嘉璐 《台声》2006,(5):54-54
为把台湾少数民族研究列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同时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的学识和文化交流搭建起坚实的平台,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首届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于4月5日拉开帷幕。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鄂义太、台湾少数民族教授代表团团长蔡中涵和中央民族大学台湾少数民族研究所首任所长刘宝明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刘宝明在讲话中提到,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交往源远流长,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中,学术交流在两岸关系交往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大陆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其师生愿与台湾少数民族学者共同努力,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做…  相似文献   

7.
《台声》2020,(2)
正一直以来,台湾少数民族都只能随波逐流,被人选择,被历史边缘化。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有机会了,我们要参与写就历史,希望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关于他杨品骅,1982年出生,台湾花莲县人,台湾少数民族。2012年,杨品骅成立自己的文化艺术团,取名为"漂流木"。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8)
<正>8月22日,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会见了以华恒明为团长的台湾少数民族青年骨干研习营全体营员。台湾少数民族青年骨干研习营由全国台联、国家民委与海峡两岸交流中心合作举办,营员以屏东和嘉义的台湾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骨干为主。8月15日开始先后在北京和内蒙古赤峰开展研习考察活动。研习营营员与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进行了交流座谈,了解大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9.
台湾现有居民2300万人口,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强,少数民族大约在40万人左右,约占2%弱。在台湾,是如何称呼这些少数民族的呢?台湾当局的正式称呼是“原住民”。并在“行政院”专门设置一个相当于部级的机构“原住民委员会”,以处理台湾的少数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1,(12):47-48
“在中国56个民族之中,高山族是大陆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台湾当地,这些少数民族则被称为台湾原住民。台湾在古籍中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334年,越王亡国,越国予孙散居在江南海上。这里所说的江南海上就是指福建沿海、  相似文献   

11.
《统一论坛》2010,(2):67-69
如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的重要一员,是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他们是台湾最早的居住者和开发者,为台湾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少数民族族群,最早被称为高山族,是一种误读。在台湾,他们又称原住民。台湾顺益原住民博物馆,收集展出的,就是这些宝岛主人的生活印迹。这次展览,是大陆首次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56个民族56支花,56个民族是一家。"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力量始终不可或缺。2月22日至27日,应沈阳市台联邀请,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简称"参访团",下同)赴辽宁沈阳参访。此次参访团由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主席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3)
正杨品骅生于1982年2月14日,台湾花莲县吉安乡娜荳兰部落,台湾少数民族歌手。2012年成立自己的文化艺术团,取名为"漂流木",以"立足大陆,传承部落"为宗旨,"心手相连"活动发起人。"当你孤立无援的时候,总会有另一只手传递温度,让我们用爱紧紧相连。"用一个手势,在疫情之中传递信心,让我们知道彼此从来不是孤立,即使不能握手,纵然不能相拥,但我们始终在一起。杨品骅是来自台湾花莲的台湾少数民族歌手,在北京演出与创业已经到了第12个年头。今年的春节格外特殊,人们遭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北京过年的他深刻感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现象 ,不仅彰显了其浓厚的文化习俗特色 ,显示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 ,同时也反映了移民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汉番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业绩。  相似文献   

16.
正1月8日至12日,由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表简东明率领的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一行32人到汕头市参访交流。8日下午,汕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丽文会见了参访团一行。陈丽文表示,这次参访活动为潮汕文化和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汕头人民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了解和友谊,希望台湾朋友们多来汕头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汕头近  相似文献   

17.
应全国台联邀请,2007年6月14日至22日,以台湾赛夏族矮灵祭祭典执行祭司、北群长老朱逢禄先生为团长、台湾赛夏族协会理事长根志优先生为领队的台湾赛夏族文化交流参访团一行23人来到北京、贵州进行了为期9天的交流访问。参访团大多数是台湾赛夏族矮灵祭祭典和其他祭典的祭司,最长者81岁,最小的54岁,他们在族群里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老,其中只有4人到过大陆,其余的都是第一次来大陆。在北京期间,参访团一行拜会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全国台联,并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游览了故宫、居庸关长城、天坛公园。在贵州期间,参访团一行深入布依族村寨和苗族村寨,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座谈交流,还游览了贵州著名的风景区黄果树瀑布、天星桥、龙宫景区。此次两岸少数民族间的座谈交流,让团员们对祖国大陆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祖国大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有了一些了解,接触中彼此感受到两岸少数民族的深情厚谊及许多相同的风俗习惯。多位赛夏族长老说,此次大陆之行非常开心:北京之行让他们大开眼界,而贵州之行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14)
<正>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俞正声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同胞共同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牺牲的英烈忠魂,这其中就包括许许多多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而牺牲的台湾少数民族先烈们。俞正声高度肯定台湾少数民族为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关系所作的  相似文献   

19.
在海峡另一隅的台湾,戏剧艺术也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一样,其发展演变始终贯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光复后的台湾戏剧活动,更是在祖国大陆进步剧运的直接推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1945年到1949年,大陆许多职业剧团涌入台湾,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牛郎织女》、《正气歌》。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曹禺的《日出》、《雷雨》、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大马戏团》等剧目。这些演出活动一方面促使台湾剧运与大陆开始汇流,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戏剧的血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大陆职业剧团和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处理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时的切入视角与美学策略有显著差异:台湾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追溯被汉文化入侵、改造和收编的历史,反思部落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溃败命运,并通过召唤部落文化传统来重建族群认同;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侧重于以历史事件为扭结呈现创伤记忆,一方面流露出某种赎罪心理,另一方面也有淡化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的倾向,以共构入史的策略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悲情转化为“台湾人”的悲情。本文认为,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分析应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论的兴起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社会背景的考察相结合,才能还原台湾少数民族议题在当代台湾的兴起与质变过程,进而把握近20年来文学领域对台湾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所呈现的历史眼光与意识形态心理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