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台声》2015,(21)
<正>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于清政府无力救援,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据半世纪,从反对割台议和的斗争、武装抗击日寇占领、辛亥革命前后的武装  相似文献   

2.
一、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周围的澎湖列岛,古称“夷洲”或“流求”。南宋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十六世纪曾被荷兰侵占。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初设置台湾隶属福建省,光绪十年(1885年)台湾建省。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8月,二战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1945年《波茨坦公告》…  相似文献   

3.
李宗远 《台声》2014,(10):56-56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七七抗战爆发77周年。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屈辱惨败、日本强占台湾获得巨额赔款而终结;七七抗战以中国胜利,日本战败而告终。从1895年到1945年相距整整50年。这50年中,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相似文献   

4.
曾龙 《统一论坛》2014,(2):66-68
公元1894年,是清光绪二十年,中国干支纪年里的甲午年。在这一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而告终。日本凭借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殖民掠夺,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清政府中兴梦碎、积重难返,泱泱中华就此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痛失宝岛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5.
倪蛟 《台声》2003,(5):46-48
题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昏聩无能的清政府一味求和妥协、指挥不力,以致战局直下,北洋水师亦全军覆没。尤令国人痛心不已的是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与日媾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强行割让给日本。由此,广大台湾同胞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割台”爱国斗争———  相似文献   

6.
光绪二十一年(1895),腐朽的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进一步沦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朝政府忙于向列强割地赔款,财政枯竭,日趋没落,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古老文明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①的主张,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运动是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的一次改革,但即使是这样的改革,也是为腐朽没…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台湾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水宝 《两岸关系》2006,(12):25-25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回顾孙中山先生40年的革命生涯,他一直都在为祖国的统一而奔波,台湾始终萦系在他的心中。1894年,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被拒后,于11月24日到檀香山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8.
郭金玫 《前沿》2005,(4):180-182
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本文着重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清政府的用人之策、清军武器落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17日,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台湾,直至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中国政府才重新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有关台湾的全部史实及法律都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巨南 《统一论坛》2005,(4):16-17
中国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不仅是列强环伺,肆意瓜分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前赴后继反抗侵略的历史。海峡两岸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这悲壮的历史长卷中,台湾军民在1895年不畏强暴,誓死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恶讯传到台湾,全岛上下无不悲愤万分。据有关史料记载,“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  相似文献   

11.
正俞明震其人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南。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奏调入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俞明震与台湾巡抚唐景嵩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0,(6):84-85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是为“五人上书”。本刊现将载于老台胞何标主编《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书中、现存北京市档案馆的呈文全文录于此。  相似文献   

13.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的首领,同时也是清末立宪派(宪政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日本留学期间,汤化龙接受了西方传入的宪政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与循序渐进的政治主张,转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分子。归国后,汤化龙领导湖北咨议局和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为实行宪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清政府的压制下,汤化龙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完全行不通,其早期的宪政实践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刘斐  石龙洪 《台声》2023,(22):106-107
<正>台湾光复纪念日之际,回望历史,视线里会出现“乙未战争”——那是宝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那是中华儿女浴血抗击日本侵占的一曲壮歌。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闻知岛内军民抵抗之心坚定,为避开基隆、淡水一带炮台的防备,日军于5月29日从台湾东北部的盐寮沙滩登陆。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包括兵勇和闽南、客家聚落及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的奋勇抵抗。这场全岛持续近半年的战斗,史称“乙未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伤痛的记忆首先回顾一段历史研究的记录:1895年春天,正在日本马关与日进行战败议和的清政府全权大巨李鸿章,与日全权代表伊藤博文私下会晤时有一段对话,伊藤对李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欲侵略朝鲜来华与李谈判,被李断然拒绝一事)  相似文献   

16.
卢成池 《台声》2013,(2):70-73
1895年,甲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以一纸《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同胞“义不臣倭”,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全岛性惨烈的反割台斗争。5月25日,台北宣告成立抗日临时地方政权“台湾民主国”。6月上句台北失陷后,战事主要在台湾中南部展开。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4,(3):20-21
中日海权争夺,三个焦点引人注目。焦点之一: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8.
李强 《长江论坛》2008,(5):72-75
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上的冲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公然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的这一"两国论",是彻头彻尾的背叛祖国、背叛中华民族的"叛国论"。我们说李登辉的"两国论"就是"叛国论",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背叛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13世纪中叶,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1885年,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1895年4月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  相似文献   

20.
<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日本军国主义在残酷武力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后,即着力推行“皇民化运动”(日本化运动),施行一系列同化政策,欲从思想上、精神上征服台湾人民。台湾“大百科全书”将“皇民化运动”定义为:“让殖民地台湾走向‘皇国臣民化’的总体改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