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政》2014,(2):16-24
<正>导语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在探索中前行。2013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议强调,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必要救助的托底性保障制度,是"保  相似文献   

3.
耕荒  大鹏 《中国民政》2014,(3):26-29
<正>2月21日,国务院发布第649号国务院令,正式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社会救助领域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国建立健全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救助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4,(4):30-31
<正>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专项政策,根据民政部关于2014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的统一安排,2014年3月29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支持指导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报社在北京大学举办了"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介入研讨会"。来自北京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首次将救急难、疾病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针政策纳入法制安排,是我国统筹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标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9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这是今年5月1日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来,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意义深远。首先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完善。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兜底线、救急难",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7.
《吉林政报》2014,(4):14-2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吉政发[2014]2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加快推进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重要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  相似文献   

9.
《宁夏政报》2014,(21):3-6
<正>国发[2014]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多年来,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79号《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已经2014年9月12日省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省长郭树清2014年9月26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经济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江西政报》2015,(1):11-17
赣府发〔2014〕46号2014年12月25日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有关规定,省政府决定进  相似文献   

12.
<正>多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民政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始终把民政工作作为"兜底线、得民心"和促进社会稳定的稳压器。民政各项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在社会救助和养老事业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一是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区州有关规定,在县民政局整合力量成立了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专门抓好落实和救助协调工作。同时,出台了《吉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施行,是党中央、国务院以法治方式推进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民生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救助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办法》意义深远,成果来之不易。学习和贯彻《办法》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省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辽宁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3年进行了调整完善。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加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统一组织和综合协调,辽宁省政府决定增加省信访局、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政府法制办、国家统计局辽宁调  相似文献   

15.
2012年,重庆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提高灾害救助能力和工作水平。一、切实做好备灾工作一是会同市财政局抓好《重庆市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指导区县出台本级贯彻文件,为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本市出台《天津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的背景。答: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法规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要求,首次将救急难、疾病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针、政策纳入到法制安排中。我市根据《暂行办法》的要求,梳理了一下我们的救助制度,发现在有些救助制度亟待完善,一些专项救助制度分别由各个政府部门自行制定和执行,制度"碎片化"问题严重,部门间协调统筹难等问题。另外,我市自2001年颁布《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办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5月起,张家界市在永定区进行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以民政部门为统筹建立联合救助平台,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推动社会救助方式转型、努力构建民政新格局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前期探索的成效及启示2 0 1 3年5月,在市民政局协调下,永定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弱势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8.
7月5日,省厅召开社会救助立法启动工作会议。省厅副厅长王长胜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社会救助立法工作情况。他说,1998年我省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范了各类社会救助项目,实施以来,保证了城乡低保户、城市乏无对象及农村五保户共200多万人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几年来,我省的经济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救助工作先行先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适应上位法的变化,特别是吸收我们社会救助的经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重要会议     
《中国民政》2014,(3):4-5
<正>民政部召开全国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视频会议 2014年2月14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视频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工作部署,以及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13年全国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