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要闻     
<正>重要会议民政部召开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3月10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窦玉沛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窦玉沛指出,今年清明节是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精神的首个清明节,各地要坚持"文明低碳祭扫"主题,有力应对清明节集中祭扫带来的问题,确保清明祭扫安全文明有序。窦玉沛强调,要将加强清明节殡葬服务与开展行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决纠正殡葬领域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2.
新政     
《中国民政》2015,(6):9
关于做好2015年清明节工作的通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3〕23号)和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做好2015年清明节工作,积极推进和深化殡葬改革,民政部发布通知如下: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切实保障清明祭扫安全;二是倡导移风易俗,全面推行文明低碳祭扫;三是坚持优质服务,切实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四是开展主题宣传,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3.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2014年,是清明节纳入共和国法定假日的第七年,2014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的首个清明节。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22,(6):32-32
清明节期间,长沙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奋战清明节、打赢歼灭战”的总体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坚持精准指导、立体宣传、创新服务,积极倡导市民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绿色祭扫,有力营造文明、健康、绿色的节日氛围,助力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认真落实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清明祭扫工作的有关要求,实现了清明祭扫的安全、文明、和谐、有序。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领导高度重视。自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以来,每年清明节前,分管民政的副市长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祭扫服务保障准备情况汇报,提出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6.
工作传真     
正北京市顺义区殡仪馆清明祭扫平稳有序顺义区殡仪馆紧紧围绕"做好疫情防控文明有序祭扫"的主题,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安全祭扫。一是通过开通平台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限制人流、车流,确保群众分时段错峰祭扫。二是制定《顺义区殡仪馆清明节工作方案》,组织群众有序祭扫。遇到祭扫群众集中时,采取分时、分批、限流等方式,要求每份骨灰只允许三名家属进入祭先堂祭拜,其余家属排队等候,防止群众大量聚集。三是按时对公共区域、设备设施进行消毒,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四是免费为群众提供纸巾、消毒洗手液,确保清明节期间祭扫活动平安有序进行。(吴东来周晋红)  相似文献   

7.
正新时代当有新风尚。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工作,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伴随着一丝杏花雨,一缕梨花风,今年的清明时节,再一次如约而至。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承继着太多内涵,既是踏春赏青的节气,亦包含追思先辈、祭祖扫墓的核心内容。祭奠先祖,英魂归乡,公祭先烈……全国各地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  相似文献   

8.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历来是人们郊游踏青、扫墓祭祖的重要节令。但2020年的清明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多地民政部门发布通告,疫情期间暂停清明祭扫活动,同时为满足广大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愿望,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市民可通过线上献花、祈福等方式,为亲人送上"云端的思念"。  相似文献   

9.
正"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这一特别的日子,牵挂与惦念也愈加强烈。在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同时,更传递着的是责任,是教育,是精神。今年清明节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清明节。2020年因疫情原因清明节未能现场祭扫的群众、今年春节就地过节未能返乡的群众,还有借祭祖扫墓踏青的群众,会形成返乡流、祭扫流、踏青流叠加。如何做好群众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对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是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10.
<正>海府[2015]29号为保障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活动安全,落实"文明低碳祭扫"目标,特通告如下:一、提倡改变传统的祭扫方式,倡导"献上一束花""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二、祭扫群众应在划定的场地内进行祭扫活动,并在统一设置的容器内燃烧香烛等。三、祭扫群众应当爱护公共绿地。在祭扫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一)踩踏损坏公共绿地;(二)采摘祭扫场所内鲜花;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的第6年。弘扬清明“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张扬清明祭祀的精神正能量,成为今年清明祭扫活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子荷 《中国减灾》2013,(2X):16-17
<正>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缅怀先人、寄托思念的传统节日。"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发轫于悠远的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明节的内涵不断积淀、更新、升华。走过千年沧桑旅程,当清明文化与寒食文化逐渐走向大同,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做怎样的心灵省思?  相似文献   

13.
<正>"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尽管其历史和意涵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它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教育"节日,其独特的信仰价值和生命意义,则是既真实又切己的。"清明"扫墓与祖先崇拜在现代,"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其主要内涵便是祭扫逝去亲人的墓地。"扫墓"也叫"上坟",往往是一大家人情感连接的重要纽带,也是活着的人感念逝去亲人的恩德,洗涤自己心灵的机会。《论语·为政》中记载:"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政》2013,(4):F0003-F0003
今年清明节期间,江西省九江市民政部门继续在市城区三大公墓区(贺嘉山陵园、马宿岭公墓区、华裔陵园)内实行“禁火禁塑”,积极倡导安全、文明、低碳、绿色、环保清明祭扫。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04-105
清明节今年首次被列入我国法定假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祭祀,扫墓,是清明永恒的主题。据对全国祭扫情况的汇总分析,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参加祭扫活动的公众达3亿人次左右。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8)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华人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4月4日是清明节,也是连假的最后一天,全台湾都是晴朗无雨、阳光普照的好天气,适合出游、扫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是华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纪念亡者有关,在清  相似文献   

17.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倡导家庭悼念、云祭扫、委托代祭扫、预约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这个清明,镇江市民祭扫方式虽有改变,但有着一样的缅怀深情。免费"代祭扫",这种做法有温度。"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清明节就要到了,我们受您家人委托,来看望您……。"3月23日上午,镇江栗子山公墓礼仪师将三束菊花放在一块墓碑前,并清扫墓地、鞠躬致意,代替不能入园的逝者亲属向逝者表达哀思。而在千里之外,逝者的弟弟王先生很快就收到了镇江市栗子山公墓现场录制的视频。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群众集中出行祭扫现象将更加突出。为引导群众文明祭扫,确保祭扫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知何时起,九江市民在清明祭扫时大都会带些塑料花或其他塑料祭祀品。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九江市市场销出的塑料花多达50余万支,这些塑料花最终都流向了墓地。清明节过后,各墓区风吹旷野塑花飞,堆积如  相似文献   

20.
正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文化。清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两岸人民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着,由清明节衍生出来的各种诗文、谚语、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各类民俗活动多不胜举,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