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的抽样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对城乡困难家庭(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的医疗需求和医疗保障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一、城乡困难家庭医疗需求分析(一)有相当比例的城乡困难家庭长期承受疾病困扰城市困难家庭受访户中约有  相似文献   

2.
借助"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疾病和失业是困扰中国贫困家庭的三大困境,家庭脱贫能力削弱。在困境差异性方面,贫困家庭面临的困境在城乡、地域方面存在区别,而且相当比例的贫困家庭同时遭遇多重困境。因此要提供与困境差异性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在城市侧重"教育+就业"救助,在农村侧重"医疗+长期照料"救助,提供贫困家庭服务包,填补"救助洼地"。结合困境组合,以医疗和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提供个体化救助。  相似文献   

3.
工作动态     
汉中市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成效陕西省汉中市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为主体、农村五保供养、社会医疗救助和临时性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截止2009年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有44341户77708人,占城镇人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教育差别所造成的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低下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须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整合教育资源 ,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姜利民 《中国民政》2013,(11):47-48
杭州市下城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市级低保家庭564户790人,困难家庭258户522人,残保682人,低收入家庭830户(住房保障480户,社会救助350户):区级困难家庭181户393人;街道级困难家庭257户539人,社区级困难家庭170户350人。  相似文献   

6.
政务了望     
民政部采取五措施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和政策扶持、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全方位的救助体系,多方面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困难。二、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救助制度,如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尽快按照政策的要求做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7.
长汀是农业大县,全县人口近50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每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7000多人,高峰期全县的下岗失业人员达8000多人。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长汀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一户一就业"工作,向外组织劳务输出.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目前,全县向外输出和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户均1.5人,按人均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贵溪市民政局不断健全完善以低保为重点、各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对“三类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截止6月底,全市有5316户10547人享受城市低保,月发放低保资金164.38万元.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155元;有7857户16482人纳入农村低保.月发放低保资金108.06万元,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城乡贫困群体的问题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问题仍比较多。一、在指导思想上,重发展、轻救助,对贫困群众救助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二、在救助对象上,重城市、轻农村,救助工作本身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实际是城市人的保障,城乡贫困群众不能享受同等的保障待遇。具体体现在:(一)救助观念的差异。对城市贫困群体强调政府救助,对农村贫困群体强调自我救助、生产自救;对城市贫困群体救助理念强调保稳定,对农村…  相似文献   

10.
(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政》2007,(2):F0003-F0003
汉中史称天汉,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全市辖十县两区。近年来,全市民政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宗旨,全面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下拨救灾救济资金968万元,救助灾困群众32万人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0483户71872人,最低生活保障金达到每月150元,纳入农村低保对象57971户6854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2.4%;为18246名农村五保户颁发五保证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参与了全县农村低保调查,现在农村低保存在"分户吃低保、一户保一人、撒胡椒粉"等情况,每户家庭大都是1人或2人享受低保,个别困难特殊的家庭才整户纳入低保,低保对象大多是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其中享受低保的老年人占全县低保对象总数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妇运》2013,(4):23-27
民政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着力提高妇女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一是将符合条件的妇女和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妇女和儿童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截至2012年,全国城市低保对象2134万人。其中,女性868.1万人,占40.7%;儿童486.6万人,占22.8%。全国农村低保对象5254.1万人。其中,女性1732.7万人,占33%;儿童640.8万人,占12.2%。二是将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农村妇  相似文献   

14.
徐彬 《理论月刊》2012,(10):115-119
救助低收入群体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调整收入结构的重要步骤。由于导致收入偏低的城乡差别较大,救助方式也必须城乡有别。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认为应该以促进就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低收入群体救助体系;以技能培训和信贷扶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救助体系,增强救助措施的针对性,帮助其提高增收能力,走出低收入困境。  相似文献   

15.
刘保波 《中国民政》2011,(10):58-58
河北省沙河市民政局推行分类施保、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利用慈善基金“四位一体”救助模式,加大困难家庭中失能人员的救助力度。推行分类施保,使低保中的失能人员得到有效救助。制定《沙河市城乡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实施办法》,规定重病、大病人员,重度残疾人员造成无生活能力人员,凭邢台市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或一、二级残疾证,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由村委会人户调查核实后报乡镇办民政所,民政所审核后报民政局,民政局审核后纳入A类低保,对于低保对象中常年卧床不起又不能出具有效证件的人员,民政局人户调查核实后直接纳入A类低保。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他们生活质量的改观,下面是一组比较数字:1978199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元)133.62090.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3165160.1职工年平均工资6156470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1842936农民消费水平1381930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4056040农村平均每人住房面积(平方米)8.122.4城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3.68.8城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1.6城镇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3.38.6城镇每百户有彩电(台)100.5农村每百户有电视机92.4城镇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城镇…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山东省莱阳市不断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众的救助力度,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对市、镇、县三级贫困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贫困家庭档案,先后向3324户因灾因病造成困难的家庭、低保对象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孤寡残疾人家庭发放救济款239万元。同时,为了对2004年遭受风筏、低温冷冻、  相似文献   

18.
国发[2016]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教育通过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来推动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式的实现,而此范式的推广运用又会导致民族教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民族教育的主体从政府拓展到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劳动者自身,民族教育的对象从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拓展为该地区农村所有的劳动者或潜在的劳动者,民族教育的目的从"输得出去"扩展为回乡创业带动地方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城乡劳动力的供给压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县域经济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等问题。文章探讨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